“听叔叔伯伯们回忆,我曾祖父喜欢喝酒,时常带些朋友来家里聚会,因为曾祖母去世的早,故我曾祖父经常使唤我奶奶做饭炒菜,为此公媳俩时不时的就爆发了冲突。估计是这个原因让我奶奶很讨厌她公公吧。”
“那个年代,生活很艰辛,我爷爷奶奶勤俭持家,不辞劳苦,除了照顾曾祖父外还要抚育自己的孩子,故他们对曾祖父豪爽的一面颇有微词。”
“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真是吃了不少苦。”我说。
“是的,不过那个时候的老百姓过得还算知足。爷爷奶奶结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我爷爷调回家乡的那年,我父亲出生了。虽然是家中的长子,但我父亲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兄长尊严和地位,这个以后再说。”
“爷爷给我父亲取名李沐,希望他‘沐浴学业之光,成为参天大树’。父亲从小很听话,在爷爷奶奶言传身教之下变得老实忠顺、尊老爱幼、节俭力行,这一点让爷爷奶奶很满意,觉得我父亲有当大哥的样子;可是当大哥该有的遇事变通、组织领导、能说会道的能力,我爷爷奶奶却没有重视,也没有指导我父亲加强这方面的才能。当然了,我父亲也对这方面技能不感兴趣,他不喜欢折腾。”
“爷爷曾说过:‘沐儿是一个腼腆、不善言辞的人。如果家里来人帮忙做事时,他甚至不敢出门了,一个人藏在屋里。’其他亲戚叔叔也说我父亲害羞的趣事:‘上学时,你父亲成绩很好,我们推举他当班长,可他坚决不肯,见了女生都躲着走,最怕干出头露面的活儿了。’”
“我父亲性格内敛,喜欢安逸,上进心不足,不过他为人很真诚,面相也老实,对父母很孝敬,对兄弟姐妹十分关爱。”
“你对父亲很了解啊。”我插了一嘴。
“对父亲的了解建立在我多年来的成长经历基础上。”秀荣意味深长地回应道。
“哈,刚才说了半天我爷爷的事,现在又扯到我父亲了,你听得烦不烦啊?”
我连忙说:“不烦的,挺有意义的故事,你的诉说使我回想起了童年的好多往事,你继续讲啊,我很想听的。”
“哈哈,好吧,那就再听我唠叨唠叨。说起我父亲,可以说他有一定的学习天赋,小学、初中、高中他学习成绩都不错,家里人也希望他发挥优势,学业有成,父亲牢记家人的叮嘱,积极努力地钻研学习。”
“高考制度重新开放后,他到县里参加考试。考试的前一天,他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因得知他要参加高考特地准备了羊蝎子大餐来款待,并说道:‘预祝李沐考试顺利,金榜题名!’父亲很开心地回应说:‘谢谢兄弟,有你这句话,肯定没问题,哈哈。’”
“第二天开考时,父亲信心满满地走进考场。谁知,在考试过程中,父亲浑身瘙痒,难受不止,原来父亲对羊肉过敏,以前家里穷没吃过,这是头回吃。朋友的好意非但没带来好运,反而间接影响了父亲的前途。父亲痒得完全没有心情没有精力投入考试之中,他忍着痛痒草草答完卷离场了。”
“回到家后,家里人问他:‘考得怎么样,题目难不难?’‘唉,别提了。’父亲说。”
“‘怎么了,题目太难?’奶奶问道。”
“父亲将朋友请客吃肉、考场过敏之事告知家人,奶奶听后失落不已,安慰儿子说:‘没事,再看看书,还有机会。’父亲说:‘这次真够倒霉,过敏扰乱得我心神不宁,考得简直一塌糊涂,等成绩出来再说吧。’”
“几个月后,高考成绩出来了,父亲毫无意外地名落孙山。家里人都劝他再考一次,可父亲说:‘算了,我不想再学习了,家里人多,我出去打工吧,减轻家里负担。’”
“‘你还年轻,应该多尝试,说不定下年就考上了。’爷爷对他说。”
“‘我不想再看书了,想出去挣钱。’父亲说”
“‘那好吧,我们也不强迫你,你自己拿主意。要出去打工,去哪儿呢?咱们邻家你大爷在建筑工厂上班,要不你跟着他干?’爷爷建议道。”
“‘行,先去建筑工地吧,试试再说。’我父亲面露喜悦地答应道。”
“多年以后,我一直很不理解,”秀荣看着窗外说,“为什么高中毕业后,父亲没有选择复读,是没有勇气面对失败么?还是厌恶了学习这件事?是时代的局限还是个人的悲哀?”
“估计你父亲那时考虑到家里生活负担重,自己又是老大,因此想着提前步入社会,早点挣钱。他真是一位无私的好儿子好大哥。”我赞叹道。
“唉,我父亲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光想着别人不想自己。”
“你父亲是一个善良的人,他高中毕业后跟着那位邻家大爷上班了么?”
“是的,爷爷说的那位邻家大爷是我们一个家族的,他叫李保,家中排行老二,我们都尊称他‘二爷’。二爷身材魁梧,说话浑厚有力,早年也当过兵,退伍后经战友介绍进入我们县里的一家工厂上班。”
“二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说话风趣幽默,我记得小时候,住在一起的几个小孩子常常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说故事、讲笑话。”
“他曾经讲过一个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说是一家三口生活在山脚下,男主外,女主内,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过了几年,在儿子仅3岁大时,女的因病去世了,男的又娶了一个老婆。一开始,这个继母对继子态度还不错,把他当亲生儿子。当然打心底她更想要个自己的宝宝,可又偏偏一直没怀上。经过不断地努力加上各种检查和吃药,终于在婚后的第四年她才如愿以偿,并且生得也是儿子。然而,有了自己的儿子后,继母对继子的态度发生18度大转弯,变得很差,言语粗暴,不是打就是骂,甚至动了邪念,想要弄死这个继子。当小儿子6岁时,继母想出一个恶毒的办法除掉大儿子。有一天,趁孩子们父亲外出打工之际,她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袋芝麻子,交给兄弟俩,嘱咐他们到山上栽种,要求谁的芝麻子先出芽谁就先回来。兄弟俩听从大人的吩咐,每人手领着干粮和种子出发了。在去山坡上的路途中,弟弟闻到哥哥的袋子里很香,很是纳闷。原来,继母想出的恶毒办法就是把炒熟的芝麻子让哥哥栽种,把生的芝麻子让自己的儿子栽种,自然生的出芽快,熟的不会出芽,如此哥哥长时间待在山上必然会被野兽吃掉。这真是一个‘借刀杀人’的妙招,真是恶毒妇人心。计谋是不错,哪知人算不如天算,弟弟闻到哥哥袋子里的芝麻香,羡慕不已,就要求换,哥哥拗不过弟弟,又怕继母责备自己欺负弟弟,于是答应了弟弟。弟弟拿到熟的芝麻子后兴奋不已,一边走一边吃。到了田地里,兄弟俩分别开始栽种。天黑之前,哥哥种的已经出芽了,弟弟的却一直没动静。天色逐渐变暗,弟弟让哥哥先走,哥哥想陪陪弟弟,弟弟说不用,让哥哥先回家报信,别让家里人等得焦急,哥哥不得已先行离开了。一到家中,继母看到哥哥先回来了,惊慌失措,忙问怎么回事,哥哥把弟弟硬跟自己换种子的事告诉了继母,继母听后如五雷轰顶,她赶紧放下手中的农活,捡起一根铁棍,疯一般向山上狂奔,此时天色阴沉黑暗,等她到达芝麻田地时,小儿子早已不知所去,她到处搜索、撕心裂肺地哭喊,然而除了能听到令人胆寒的野兽叫声外,没有找到小儿子的任何踪迹,山谷里也只传来阵阵凄厉的回音。”
“害人者终害己!”
“忻慕,你说得太对了,这个故事教育性极强,不过里面的细节可别太当真,农作物的种子几乎不可能一天就长出芽的,哈哈!”
“我明白,故事本来虚构成分就很多,需要一定想象力的。”
“嗯,嗯,人的想象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
“是的,国外幼儿教育特别重视这方面,老师和家长都会充分释放孩子们的天性和想象力,他们长大后脑洞大开、奇思妙想,在科技、艺术等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没错,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惜我欠缺这方面的能力,我父母也没注重这方面的教育。”
“不同的家庭环境会有不一样的教育模式,你也别太在意。”
“知道啊,我就是随便说说,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苛求他们太多。”
“是的,你爸妈怎么认识的,难道也是指腹为婚么?”我问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