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刘文斌观察了下这间办公室的装修,也绝非俗物可比,低调中不失奢华,却又不显得张扬,随便一件摆件也是价值上万的。
如非像他这样的内行,根本看不出这些东西的昂贵价值,办公桌上有块镀金雕刻的名牌,上面写着“香江娱乐报总编——李闻青”下面还有一行英文翻译。
刘文斌笑着说道:“李总编,这沙发不错啊。”
李闻青嘴角微微勾起,没有理会这句奉承,端起桌上的咖啡壶,给刘文斌倒了杯咖啡,淡淡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刘生来找我,有何贵干?”
来之前刘文斌特意调查过,这香江娱乐报报社的总编李闻青是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人,刘文斌本来想着李闻青是个跟栢安妮的爸爸栢卓凯差不多的有风度的中年人形象,今次一看却大跌眼镜。
李闻青一点也不显老,反而十分年轻,外表看上去竟跟刘文斌差不多,脸上带着一副黑色边框眼镜,压根不显年纪。
而且为人十分沉着冷静,说话也是淡淡的,没什么情绪起伏的样子,对待刘文斌客气却有点疏离,刘文斌心道,做娱乐报纸的,见过各色的人起码也有成千上完,想来心里早就波澜不惊了。
而且刘文斌也不是什么风云人物,虽然前段时间因为巨额订单的事情,在香江倒是掀起了一阵波浪。
但想必早就已经被人遗忘了,香江每天的新闻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像刘文斌这样的更是成千上万,想必对方不会对他有什么特殊印象。
刘文斌笑着说:“李总编还真是开门见山啊,好,那我也不多说废话了。”
刘文斌直接从包里掏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塞得鼓鼓囊囊的,几乎成了个搬砖模样的长方体,不难想象,里面是什么东西。
李闻青脸上的表情稍微有些触动,他放下咖啡杯,接过,打开,紧接着李闻青的瞳孔微微收缩,表情一闪而过一丝讶异。
刘文斌则一直观察着他的表情,到了这一刻,他知道事情多半是稳了,那信封里,果然是一大叠的现金钞票。
李闻青镜片后的双眼锐利地扫视了刘文斌一眼,淡淡道:“刘生,你这是做什么?”
半个小时后,主编办公室的门吱呀一声打开,刘文斌和李闻青,一前一后走了出来,李闻青一改之前的冷漠样子,对着刘文斌颇为热情,一直把刘文斌从门外送至大门口。
李闻青笑着跟刘文斌握手,美滋滋道:“合作愉快。”
刘文斌拦下了街边的出租车,上车。
“去《青年日报》报社。”
出租车沿着街道开走。
接下来刘文斌一连去了几个报社,同时随着每一次从报社出来,他身上的背包越来越轻松,也越来越瘪。
最后一次上了出租,刘文斌淡淡报了个地名。
“《名报》。”
司机扭头看了他一眼,接着开车出发,出租车内刘文斌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名报》说起它来,整个香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是由武侠大师金大侠创办的报社。
1959年查良镛出资8万,沈宝新出资2万,共同创办《名报》,这个报纸也成为了香江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名报》一开始的创办十分辛苦,年年亏空,得多亏了金大侠的读者们,才勉励支撑下来。
数年发展下来,如今也成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最权威、销量最大、读者层面最广的娱乐周刊之一。
出租车在《名报》总部所在办公大楼下停住,刘文斌掏钱付车费,司机殷情地问道:“靓仔,你是《名报》的工作人员吗?有没有内部消息呀,下一期小说内容能稍微透露一下不……”
刘文斌哑然失笑,看来金老爷子的影响力真是不容小觑,连去他报社,也会被人抓着问东问西。
刘文斌道:“我也很想知道,不过剧透是不道德的,还是等报纸下来了自己看吧。”
司机失望地“哦”了一声,开车走了。
刘文斌进了大楼,坐电梯上去,径直对前台道:“我有预约。”
前台的小姐姐道:“先生请稍等。”
她看了眼资料,笑道:“请问是刘文斌刘生是吗?”
刘文斌点点头,出示证件。
“对,是我。”
前台道:“请进。”
保安打开门,把刘文斌请了进去,三十分钟后,刘文斌坐在一间办公室,而对面便是无数年轻人心目中的偶像,金老爷子。
此时的金老爷子已有些年纪了,却不像个无精打采的老人,反而很有精神头,周身气派十足,很有一点道骨仙风之感,长期跟书本和文字打交道,更让他有种与世无争的淡淡疏离感。
香江的文化人,多少都跟《名报》有过关系,所以金老爷子在香江的文化和出版界,隐然有“帮主”之地位。
再过不久金老爷子更是会为龙国统一作出巨大的贡献,刘文斌心中带着对金老爷子的敬佩,深出一手道:“查先生您好,我是刘文斌。”
金老爷子与刘文斌握手,他人已经苍老,手像枯枝树皮,有种皱巴巴的感觉,长期拿笔,手很有力量,仿佛在这双手里面积淀着岁月的痕迹。
要是换个人能跟他握手,估计现在都喜疯了,这辈子都不想洗手,能炫耀到下辈子,能跟这位文化届的泰斗握手,刘文斌也是很心潮澎湃。
金老爷子人十分豁达,有种看开了尘世间各种琐碎事物的旷达之感,乐呵呵地开口道:“坐吧,刘文斌。”
两人落座后,金老爷子的办公室并不十分奢华,装修简洁大气,满满一面墙的书柜,里面全是各种书本。
除却藏书多之外,仿佛任何一种摆设在这里都显得多余,毕竟是从艰难时期走过来的,想来对方也根本不在意这些虚的。
老爷子笑呵呵道:“咱们就开门见山吧,刘文斌你来找我做什么?”
刘文斌想了想,不打算跟这位绕弯子了。
“不瞒您说,我这次来,是想在《名报》上刊登广告。”
金老爷子沉默一会儿并没有直接拒绝,反而哑然失笑。
“你可知道《名报》是什么报纸?”老爷子反问道。
刘文斌早就料到对方会有此一问,这几乎是必然的,金老爷子虽不是内地人,但却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从他很多作品当中就能看出来,郭靖黄蓉夫妻两誓死保卫家乡,和元军浴血一战,最后双双战死。
他创办《名报》,后期时也是以刊登国内情况为主,给许多海内外华人以了解国内情况的契机,在这个年代能有这份魄力的华人,其实很少。
刘文斌来找他,开口却是要在他的《名报》上刊登广告,想也知道对方一定会拒绝,刘文斌却没有放弃,因为早在来之前他就想过如何应对了。
此时刘文斌便道:“我知道,您的名报是一份综合性的高水准读物,形成了一个比较高级的学术刊物。”
金老爷子淡淡道:“既然知道,那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你还是请回吧。”
刘文斌却不放弃,依旧问道:“您要怎样才肯让我刊登广告?我可以付费。”
老爷子笑了笑,打趣道:“当然得付费了,我又不是做慈善的,没有那么多钱支持你们年轻人的梦想啦。”
刘文斌也笑着说:“您开个价吧。”
金老爷子摇摇头,说道:“到了我这个年龄,金钱对我来说又有多大价值?当年《名报》几乎亏空到倒闭了,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我也没有动过放弃的念头,你想用金钱来打动我,还是省省吧,我肯定不会答应你的。”
刘文斌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到了这个年纪的老人一般都有些固执,要想打动他们只能拿出诚意,亦或者找到他们感兴趣的点,这样不用刘文斌出价,老爷子自己都能主动帮他打广告,对比兴趣和事物背后的意义来说,金钱反而成了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了。
于是刘文斌笑着说:“老爷子,您先别忙着拒绝我,不如这样您看如何。”
金老爷子微微抬头,饶有兴趣地打量这个年轻人。
“你说。”
刘文斌道:“既然不只是钱的问题,那您开个条件,我保证都能办到。”
“都能办到?”
金老爷子笑着说。
刘文斌也笑道:“当然,您要是说把整个香江买下来之类的要求,那我也只能努力多打几年工再说了。”
金老爷子哈哈大笑,“你这个年轻人,真有意思。”
刘文斌心中一动,知道自己已经基本上打动他了,老爷子闭眼沉思了一会儿,说道:“这样吧,我是搞武侠的,也不会搞别的。”
“我听说你给《东方日报》那边连载小说,好像叫《大唐双龙传》,我觉得很不错,要不你也拿出一份能打动我的武侠小说并在《名报》上连载,那么我满意了,自然会破例考虑你的条件。”
刘文斌笑了笑,缓缓的从包里拿出两叠稿纸,放在金老爷子面前。
老爷子一下愣住了,他抬头看看刘文斌又看看稿子,合着这是有备而来啊。
金老爷子不动声色道:“这是什么?”
刘文斌微笑,“能打动您的东西。”
金老爷子哈哈大笑几声。
“你可以呀!我就知道能有魄力约见我的年轻人,肯定不会空手而来,想来你是早就有所准备了。”
刘文斌并不否认,他这点心思也压根不必否认,在这位面前,很容易就被看穿。
刘文斌笑着说:“有备无患嘛,在谈事情前,我这个人习惯多做几手准备。”
金老爷子虽然知道刘文斌是有备而来了,不过也并不反感,他对刘文斌还是很有好感的,觉得这个小年轻相当有意思。
老爷子想了想,说道:“好吧,我先看看,不过前提是你能和在《东方日报》上连载的《大唐双龙传》那样的质量才能打动得了我。”
老爷子再次强调了一遍要能打动他,他继续道:“那么自然可以破例,但要是不行——”
金老爷子话锋一转,脸色变了,气势汹汹道:“你就要付出代价。”
刘文斌面不改色,伸出一手,对金老爷子道:“请。”
金大侠便也不再多说,既然该说的已经都说过了,后果如何就让这个年轻人自行承担吧,这样想着,他拿起了稿子开始看了起来。
刘文斌静静的坐着,没有说话,老爷子这一看,就看了足足两个小时,期间两人安静对坐,刘文斌甚至没有询问,更没有催促,就这么安静呆着,脸上带着淡然的表情。
金大侠则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恍然大悟,手里握着稿子,看得浑然忘我,两个小时候后,秘书敲门进来。
金大侠仍旧在看刘文斌的稿子,并且看得目不转睛,秘书心中讶然,金大侠已经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时候了。
而且还是这么认真的看一份年轻人带来的稿子!看到金大侠还在看稿子,秘书也不便打扰,便什么也没说的退了出去。
金大侠看了很久,一直到暮色西沉,再到窗外一片漆黑,办公室里亮起了灯光,金老爷子摘下眼镜放下稿子,长叹一声。
刘文斌一直没有说话,规规矩矩地坐着,此时微笑的看着金老爷子,老爷子也抬起头看刘文斌,一脸的面无表情。
刘文斌却也不怵,淡然回视,任他打量,最后金老爷子站了起来,背着手围着办公桌来回走了几步,似乎在想事情,却没有说话。
过了会儿,老爷子突然站定,并看向刘文斌,说了句话。
“走吧,去签合同。”
办公室内,金老爷子坐着,秘书敲门进来,办公室里静悄悄的,今天气氛有点不同,秘书一进门,便看到桌上还放着刘文斌那两叠稿子。
秘书小心翼翼问道:“金生……真的要签么?”
金老爷子只是看稿,感慨道:“真是长江后浪……”
紧接着他的话头戛然而止,只是淡淡道:“我只是想看看黄汉义的儿子会如何吃瘪。”
秘书一语不发,金老爷子痛快地签完了合同,报社门外刘文斌站在马路边,回望《名报》的那层楼。
窗户里亮着温暖的灯光,据说金老爷子在创办《名报》的初期,为了维持报社的运转,经常在报社熬通宵,那时候报纸的销量很差,金老先生为了报纸的销量,愁得茶饭不思。
每天工作到深夜,累了,困了就喝杯咖啡继续工作,如今苦尽甘来,报社总算时来运转,情况好了不少,但是金大侠依旧不忘初衷,总是加班加到深夜。
刘文斌回过神来,手里拿着合同,心中感慨着,他知道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总算是啃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