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一卷:朝堂/第一章/第一文:始一/写法:文言文注释
    仗下上,上曰:“乱才帖,平乱时有一元凯为国献良方,作国兹战大捷,彼元凯伊底人?”一及艾岁之臣曰:“彼臣名清化,姓吴,字仲廉,其父且前朝之内阁次辅。”上曰:“良臣之息实更怙彼为国为民之心,堪见门教。”放班后兵牌丕帝命更三日非瞑,倒九匹良马,走令及温州府知府清化入京任户部侍郎。”

    (1注:“仗下“借指“朝堂”例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礼二年》:“甲辰,同修起居注王存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唐贞观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于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

    (2注:“上”表示“君主/皇帝”例如:《国语·齐语》:“于子之乡,有不慈于父母……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

    (3注:“乱”表示“叛乱”例如:《左传·隐公元年》:“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

    (4注:“才”表示“刚刚”例如:宋柳永《西平乐》词:“嘉景清明渐近,时节轻寒乍暖,天气才晴又雨。”

    (5注:“帖”表示“平定”例如:《公羊传·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帖荆。”

    (6注:“平”表示“平定”例如:《诗经·小雅·常棣》:“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7注:“元凯”表示“贤臣/才士”例如: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是以同否则元凯与斗筲无殊,并任则骐骐与驽验不异。”

    (75注:“伊”表示“是”例如:《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8注:“献”表示“奉献/送上”例如:《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

    (9注:“方”表示“方法/方略”《左传·昭公三十年》:“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必大克之。”

    (1注:“作”引申为“使得/使”例如:唐杜甫《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15注:“兹”表示“这”例如:太常见,不找。(下一章,除非该字在文章中有其它意思,不然不会在文中注释

    (16注:“彼”表示“那”例如:太常见,不找。(下一章,除非该字在文章中有其它意思,不然不会在文中注释

    (11注:“底”表示“什么”例如:《北史·艺术传·徐之才》:“之才谓坐者曰:“个人讳底?”

    (12注:“及艾”表示“年满五十岁”例如:明归有光《道难》:“而余门人沈孝,年已及艾,有原宪之贫。”

    (13注:“其”表示“(第三人称代词,可单复数/领属转换”例如:太常见,不找。

    (14注:“且”表示“还是”例如:《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15注:“前朝”表示“以前”例如:三国魏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

    (15注:“息”表示“子/儿子”例如:《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16注:“实”表示“果然”例如:《国语·晋语五》:“其妻曰:“诸大夫莫子若也。然而民不能戴其上久矣,难必及子乎!盍亟索士整庇州犁焉。”得毕阳。及栾弗忌之难,诸大夫害伯宗,将谋而杀之。毕阳实送州犁于荆。”

    (17注:“更”表示“接续”例如:《淮南子·时则训》:“祭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18注:“怙”表示“父亲”例如:唐白居易《祭乌江十五兄文》:“孩失其怙,幼丧其亲,旁无兄弟,藐然一身。”

    (19注:“堪”表示“可以”例如:《尚书·周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

    (2注:“门教”表示“家教”例如:南朝宋颜延之《吊张茂度书》:“足下门教敦至,兼实家宝。”

    (21注:“放班”表示“退朝”例如:宋沈括《梦溪补笔谈·故事》:“韩忠献当国,遇奏事退晚,即依旧例一面放班,未有著令。王乐道为御史中丞,弹奏语过当,坐谪陈州。自此令宰臣奏事至辰时未退,即一面放班,遂为定制。”

    (22注:“兵牌”表示“传令的士兵”例如:清蒋士铨《桂林霜·出抚》:“禀老爷,兵牌驿马,俱到门外。”

    (23注:“丕”表示“奉”例如:《尚书·周书·洛诰》:“丕视功载。”

    (24注:“非”表示“不/不是”例如:《淮南子·修务训》:“故美人者,非必西施之种。”

    (25注:“瞑”通假“眠”“假寐;小睡;亦泛指睡觉”例如:《庄子·德充符》:“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楚辞·招魂》:“致命于帝,然后得瞑些。”/《文选·嵇康〈养生论〉》:“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新唐书·萧遘传》:“道三峡,方迫畏不瞑,若有人谓曰:“公无恐,予为公呵禦。”遘恍悟。”/南唐冯延巳《菩萨蛮》词之三:“欹枕不成瞑,关山人未还。”

    (26注:“倒”表示“换”例如: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陈谔捣油》:“遂问今将何往,陈对以学正满替,欲倒解由,别注他缺。”

    (27注:“九”表示“泛指多数”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昆崙,九流分逝。”

    (28注:“走令”表示“传令”例如:隋侯白《启颜录·短人行》:“高密公主乃曰:“我段家儿郎,亦有人物。”走令唤取段恪来,令对玄同。”

    (29注:“及”表示“给”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