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三十八章 怦然心动
    随着朝廷正式承认了北华,加上两年来北华和南边的蒙古各部落关系处理得也不错,现在北华和大明之间这条途经蒙古草原的通道算是开通了,沿途基本上不会受到蒙古人的劫掠。

    北华将士们和中断了两年多的内地家人和族人们也终于取得了联系。

    这样一来,将领和普通士兵们之间就产生了分化,很多普通士兵觉得北华的生活要远好于家乡,想要回老家的心态在普通士兵之中并不强,甚至很微弱。

    很多将领们可就不一样了,各级将领可都是掌兵的实缺,每一级将领都有油水可捞。就以吃空饷为例,即便到了底层的千户、千总那里,也有上千人可供盘剥,或者做空头账目吃空饷。

    自从到了北华,可就纯粹是清水衙门了,现在北华制度健全,根本就没机会下手,最主要的是北华刚刚草创,实行兵民合一之策,除了常备军和当值的卫所兵之外,普通士兵们连军饷都没有,还怎么吃空饷?哪里还有机会盘剥别人?

    在任何社会,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的,在明末的社会更加不可能。

    现在的北华,虽然贪腐的机会没有了,但事实上北华给将领们提供的待遇,仍然是普通军民远远不能比的,北华将领们的生活更是远远超过平民。但这些优待和以前的生活比起来,那依然是远远不如的,依然阻止不了部分将领们想要回到从前的生活。

    过去是没有办法,现在既然朝廷已经承认了北华,也承认了各个将领现有的官职,这就导致很多人心思活泛起来,一部分人想着以现有的官职重回大明内地掌兵。

    而普通士兵们的想法则相反,除开原籍辽东的士兵家眷大多都在北华外。其余北华士兵绝大多数也是北方人,主要是北直隶、山西、陕西等地,还有一部分是同属北方的山东和河南籍贯的。

    如今大明的北方诸省可以说已经民不聊生了,普通百姓只是勉强饿不死而已,整个社会已经处在了矛盾总爆发的临界点儿。

    而在北华则土地充足,能保证人人都有口粮田,至少温饱无忧,但在家乡,普通百姓活得和叫花子也差不了多少,这就导致绝大部分士兵不但不想重回内地,反而是想把家人族人们都接到北华来。

    自从沟通渠道建立起来后,已经有一部分北华将领悄悄地在和大明那边拉关系找路子,想要重回大明。

    这事儿很快就被马林和刘源知道了,这俩人干什么吃的,都是官场上积年的人精,当然有自己的情报系统,马林和刘源到了北华后首先商量的就是建立情报系统。

    现在的马刘二人,完全是利益共同体,刘源需要仰仗马林的实力壮大才能更得到皇上的重视,马林则需要刘源的身份和能力帮助自己壮大实力。并且刘源是太监身份,又没有后代,完全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这俩人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都希望北华壮大,但利益追求不一样,刘源是借助北华的强大来抬升自己在宫内的地位,马林则是借助北华的强大来保障马家永远富贵。

    俩人都是聪明人,都知道一旦北华没了,俩人什么都不是,随时会被朝廷抛弃算旧账,甚至落个身死名裂的下场。所以,所以俩人之间几乎完全没有利益冲突。

    得到部分将领们心思活泛的消息,也都在二人意料之内,哪个不想过好日子呢?但是二人很清楚,这些人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他们和北华才是荣辱与共的,用屁股都会想到他们找路子的结果。

    他们以前的兵都已经战死辽东,他们以前的位置也早就被后来者占据了,现在他们回到大明,难道朝廷会再给他们重新组建一支兵马?官复原位继续让他们过以前的逍遥日子不成?

    简直是痴人做梦!这些个心思活泛的将领们并不是考虑不到这点儿,只不过是不死心想试试罢了。

    大明朝冗兵百万,且这些冗兵每年靡费惊人,又战力低下,这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积年沉疴,是朝廷沉重的负担,朝廷裁撤还来不及呢,还会再给你一个新的建制?你以为自己是谁呢!

    马刘二人担心的倒不是朝廷发疯满足了这些人的愿望,这对二人其实是无所谓的,走几个将领算什么?走了再从基层提拔就是了,难不成哪个还能是北华离不开的顶级大才不成?

    俗语说得好,年三十缺了一只腌兔子,难道因此就吃不了年夜饭不成?当然不会,有它无它都一样过年。

    现在二人考虑的是要不要惩罚这些人。

    最后还是马林先想开了:“都是一起的老兄弟了,算了,刘公公,咱们也学回曹操,曹孟德烧了部下通敌的信函,看都没看,直接烧了。咱们俩也大度一次吧。”

    刘源想了想也是:“算了,你也知道咱家是个心软的人,不过也不能就这么不声不响的算了,依我看应该马上召开一次全北华将领的大会,把情况给所有人都详细通报下,名字咱就不公开了,只是告诉他们愿意回去的咱们欢送,都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两年来也不容易,但不走的话以后再不可三心二意,到时可别怪北华再也容不下他。”

    “好,很好!就依刘大人的意思办,来呀,传令,通知所有千户以上将领开会,”马林对亲兵喊道。

    北华部分将领人心浮动的风波很快就过去了,正如马林和刘源所料,朝廷根本就没有位置安置这些人,并且,朝廷对他们也不信任,就算有位置也不可能给他们。

    加上这些人原本都是些偏将、游记、千总等级别不高的军官,能够利用的关系非常有限,折腾一阵子后完全没效果,后来在北华的大议事会上又被不点名地进行公开后,逐渐也就熄了再回明的心思,知道已经不可能了,现在大帅已经给自己留了脸面,要是再不知道好歹的话就是作死了,自此都死心塌地跟从了北华。

    部分将领们是想走走不了,但另一方面,很多想把家眷接来北华的士兵们,恐怕也没那么容易。

    这些将士们的家眷可都是汉人,纯正的汉人!是北华最需要的移民对象,这样的人移民来北华是多多益善的。

    这些士兵的老家大多是辽东、山西、北直隶、陕西还有少部分山东和河南人,虽然都是北方人,但也天南地北的隔着老远。

    原籍辽东的就不说了,绝大部分辽东籍将士的家眷都已在北华了,剩下没来的,多已惨遭建奴屠戮,或者被掳去失去了音讯。

    其余关内诸省的士兵家眷想要来北华也非常困难,首先,把分布在北方各省的士兵家眷集中就很费事儿。若不集中行动,指望他们各家单独前往北华绝无可能!单家独户过不了蒙古草原先不说,哪怕在汉地也一样寸步难行。

    首先军户、匠户出身的士兵,其家属是没有人身自由的,马林的士兵主要来自募兵,属于营兵系统。多为自由民出身,匠户和军户极少,这一点儿可以忽略不计。

    不过,民户虽然有人身自由,却没有迁徙自由,明朝对人口管制非常严格,民人不许私自迁徙,所以,北华想要得到关内移民,必须要朝廷的支持和配合,否则根本无从谈起。

    士兵家眷能否移居到北华来,关系到北华的发展壮大,还关系到军心、民心。

    马林和刘源对这事儿都很上心,但也没什么好办法。最后俩人一合计,给朝廷上书吧,就以二人联合上书的形式写了一份奏章:

    奏章阐述了北华现在的居民夷狄过半,汉人凋敝,导致胡风渐长,胡俗渐染,如此下去不是长策,必须想办法增加汉民数量,才能保证漠北的汉风长存,希望朝廷能想办法往漠北移民。

    如果良家子不愿意来,那么罪犯,流放犯等,还有那些无地的流民,北华都愿意接收。

    另外建议朝廷以后再有什么需要流放的犯人啥的,不要再往岭南流放了,都流放到漠北来,这里条件远比岭南恶劣,更能体现朝廷对犯人的惩罚。

    还有就是部分北华将士希望能把家眷接来漠北来,希望朝廷协助等。

    直至最后,才说出马林由于萨尔浒之战时接连两个儿子殉国,老妻思子心切,想把还在山西蔚州老家儿子接来漠北团聚,一慰老妻思子之切。

    奏章写好后,立即安排人送往京城。还附了一大摞册子,里面都是各个希望家属迁徙漠北的士兵籍贯和家属情况等资料,一并送往京城。

    且说自那日马爌告诉母亲看中的是潘家姑娘,侯氏可就坐不住了,她自己又不好亲自去提亲,就找来在开原时的好姐妹,原开原副将余化龙,和参将高贞的老婆商量此事,这俩人也算是北华身份最尊贵的妇人之一了,让她们先去探探口风,不会辱没了潘家的门楣。

    谁知俩人去后得到的结果却不乐观,回来说是潘夫人推三阻四的,顾左右而言他,净说些不着边的话,后来我们老姐妹俩把话挑明了,潘夫人却说老爷才去世,女儿守制未满,不便谈婚论嫁的等等。

    还说她们在北华举目无亲,朝廷对老爷的追赠也已经下来了。追赠老爷光禄卿、大理寺卿,谥节愍,荫一子锦衣卫世袭百户,朝廷给老爷的祭祀生祠也在老家——北直隶保安州,婉婷的两个哥哥也都在老家耕读,如今返回大明的道路已经开通,他们娘俩必定是要返回老家的云云。

    高贞老婆撇着嘴道:“想那潘大人已经殉国两年多了,还老爷刚走!潘大人是万历四十七年三月殉国的,到今年七月守制期就满了,她家那老姑娘今年都二十了(此处为虚岁二十,还在挑,真不知道潘夫人是怎么想的?”

    “现在她家老爷已经不在了,潘家的家世可说已经没落,可潘夫人还是认不清形式。”余夫人也忿忿地说着。

    “可不是吗!”

    高夫人接口道:“人家潘夫人一贯都看不起咱们这些武职出身的人家,从开原到北华,人家都不和咱们来往,她们在北华孤儿寡母的,咱们看着都可怜见的,可人家还不领情呢!”

    “好啦好啦,你们俩不要说了,人家看不上爌儿是爌儿没福分,咱们老姐妹再参和参和还有谁家的姑娘合适?可惜你家的大丫头已聘了人,二丫头年龄又太小,”侯氏对高夫人说道。

    “老姐姐,不是我卖我家闺女的丑,这件事儿可不能怪我高家,就是你家四小子自己错过了,当时我们家芸娘听那个什么书听得如痴如醉,成天介地找借口往你家老四那儿跑。一个姑娘家的,一点儿体统都不顾,迷你家老四迷得不得了!那时节芸娘可还没聘人,可你家愣是一点儿动静没有,总不能让我来主动提亲吧?”

    高夫人倒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一通话把侯氏说得哑口无言。

    晚间马爌回家时,侯夫人把向潘家提亲不顺的事儿给马爌说了,问马爌还有没有其他可意的姑娘?

    “我一大小伙子,又不能老往姑娘堆里扎,能认识几个姑娘啊?除了潘家姑娘外,暂时还没有遇到可心的。”

    “你自己既然没有,那为娘可就给你做主了。”

    马爌一听母亲说要给自己做主找个老婆,心里就老大的不情愿,为什么呢?因为北华就这么多人,上层家庭的姑娘马爌多多少少都有点儿印象,有点儿感觉的基本都己经嫁人或者已经被聘,剩下的马爌还真没有一个看中的。

    至于北华下层平民家的姑娘,马爌可是个两世为人的成年人,不会有那种山沟出凤凰,田头有麒麟的想法。

    贫困的生活,肮脏的环境,从小营养不良的身体,斗大的字不识半框的文盲,马爌可不敢对明末平民家庭姑娘们的容貌和气质报有多大期望,特别还是给自己找老婆时。

    那个潘婉婷先前也不觉得非常来电,后来因为讲《红楼梦》接触得多了,才意识到她是个非常漂亮又有才华的姑娘,即便放到后世也是个极品美女加才女。

    但后来因为已和苏月珍圆了房,身边有了女人,再不似先前那么饥渴,就把这心思放淡了。现在突然得知这个姑娘可能就要彻底地离自己而去,马爌埋藏在心底里那久违的少年情愫忽然涌了上来。

    不行!怎么着也得试试,前世留下的遗憾就太多了,今生第一次的怦然心动决不能就这样随风而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