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差们一走,邬文家的左邻右舍就立刻围了过来,纷纷打听官差过来所为何事。
以往官差来了都是敲锣打鼓地召集整个村寨的人,或是直奔村长和几个德高望重的族老家。
这还是第一次出现官差们来了,全部进了某个村民家,大家伙儿的好奇心满得都快溢出来了。
当邬文慢条斯理地把整件事说出来,围过来的人群顿时炸锅了。
“当真?裴大人要办学塾,让咱们的孩子也能去读书?”
“读书?老天爷呀,咱们的孩子居然也有机会变成读书人了?”
“文儿,这真是裴大人的意思?还指明了让你去当夫子?”一个邻居大娘激动地揪着邬文的袖子问道。
邬文的手都被拽得晃动,仍是好脾气地答道:“确实是裴大人的意思,刚刚那些官爷就是裴大人派来的。”
一传十,十传百,整个梧桐村寨很快都得知了这个重磅消息。凡是有孩子的人家都沸腾了,家家都在议论着办学塾的事。
翠婶一回家就喜滋滋地说道:“当家的,裴大人要办学塾,而且要请邬文当夫子,这可是件大好事啊!咱家小桐今年九岁,要是能进学塾识几个字,说不定以后也能像邬文一样当个账房先生呢!”
在翠婶看来,能当账房先生就已经是一条顶顶好的出路了。
这差事又稳定,又不用天天一睁眼就是下地干活,还要风吹日晒的。下雨了干活受罪,不下雨又担心庄稼长不好。
邬四二正埋头劈柴,听到这话顿时吃了一惊,“你从哪儿听说的?”
“裴大人派了好几个官爷亲自到邬文家说的,我们刚刚问过邬文才知道,邬文可是说得清清楚楚。”
邬四二连手里的柴刀都放下了,走上前细细问道:“学塾在哪儿办呢?收多少束修?”
翠婶道:“听说就在巡检司附近,收多少束修倒没说。”
邬四二有些发愁,“那咱家能供得起小桐进学塾吗?供一个读书人可不容易啊。”
翠婶简直服了家里这个榆木脑袋,“咱又不指着小桐考状元,不过是认几个字,会算数就行了,有什么供不起的!”
邬四二这才转过弯来,喜道:“还是你灵光,就是这么说,咱能供多久就供多久。”
翠婶心里早合计过了,家里三个大儿子都成亲了,儿子儿媳都是勤快人,家里现在要供这么一个小弟弟读几年书,必定不会有人反对。
毕竟现在供了弟弟读书,未来也会供他们的孩子,谁也不会算不过来这笔账。
裴寒通知后不出三天,巡检司附近就动起工来。
邬大壮一点儿也没耽搁地去附近村寨里找了几个老工匠来,让他们带着一干囚犯一起盖房子。
按照裴寒的要求,学塾不仅要有宽敞的厅堂,还要把厨房和住处一起盖好,以便夫子和学童们居住。
以三坪县的地理情况,学童们每天回家明显不现实,还是住在学塾比较便利,同时还能保证安全。
几个老工匠这还是第一次带着囚犯一起盖房子,不得不说刚开始十分不习惯,但一适应下来,他们立刻发现了这事的乐趣。
想当初,这帮山匪一出现,他们和家人就要躲躲藏藏,有时没躲过,还要被这帮山匪光天化日之下打砸抢,他们对这帮人真是恨到了骨子里。
可现在风水轮流转,这帮山匪居然要听他们的命令,他们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简直是大快人心!
而且这帮山匪品德不行,力气却还行,人又多,有这帮山匪干活,盖房子的进度可谓是一日千里。
这边大张旗鼓地一动工,裴大人要建学塾这个消息就像插上翅膀一般飞快地传了出去。
这可是三坪县第一所学塾,多少年来从未有过的大事,以往大家做梦都不敢想这种好事会发生在自己身边。
过去大家连饭都吃不饱,隔三岔五的还要躲躲藏藏,既没心思也没闲工夫想读书这种遥不可及的事。
要知道,读书可是直接连着考试和做官的,他们三坪县就从来没出过官老爷。
对于三坪县的老百姓来说,孩子体格生的好能被官府选去当个大头兵,就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怎么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饭。
在裴寒来后,这条出路更是宽敞了许多,因为裴寒一来就征了许多青壮年进巡检司。
进了巡检司之后,不但吃喝不愁,还有俸禄领,谁家要是有人被选上了,一家子都开心。
况且巡检司的兵士们平日除了训练和巡查,空闲时间也还是用来种地,种地对于大家伙儿来说就是捎带手的事。
各个村寨的人一听说裴大人要办学塾,有孩子的人家纷纷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孩子总算有了一条好出路,忧的就比较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家是觉得巡检司太远,让他们孩子每日跑去读书,再跑回家,就算是孩子天生就能跑,他也赶不上啊。
少数人家则是孩子多,两三个年纪差不了多少的孩子,如果要供的话,到底供谁呢?这要是一个搞不好,孩子们岂不是要打起来?
还有的人家纯粹是因为穷,就算是学塾收的束修再少,他们也拿不出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孩子去读书。
好在裴寒没有让他们忧虑太久,官府的正式通知很快就发往了各个村寨。
当人们得知学塾暂时不收束修,只需要给孩子带上口粮,家里远的孩子还可以在学塾住时,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都喜极而泣。
稍微懂些事的孩子更是哇哇大哭,他们也怕别的小伙伴都能去读书,只有自己孤零零地待在家里。
官差去往各个村寨,不仅是告知官府即将要开办学塾这个消息,同时也挨家挨户地登记适龄小孩的信息。
学塾毕竟是初办,一切都在筹备之中,不可能一次性容纳所有的孩子入学。所以要挑选一些年纪较为合适的孩子,至少他们要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否则住在学塾里岂不是要乱套。
综合考虑种种原因,裴寒将第一批招收的学童的年龄线划在了九周岁,官差们登记的都是九周岁及以上的孩子。
山民们欢天喜地地报出自家小孩的基本信息,并打算一回家就开始筹备孩子的口粮,等到学塾建好了,他们立刻就可以把孩子送去。
《穿到古代养萌娃》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穿到古代养萌娃请大家收藏:穿到古代养萌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穿到古代养萌娃》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穿到古代养萌娃请大家收藏:穿到古代养萌娃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