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商华伦洋行的远东代表普洛斯,再次上门推销他们的‘乌苏拉立克茂斯(UrsulaRickmers)轮’。
这一次,普洛斯的诚意显得非常大,因为现在华夏的航运老板都知道——欧美的航运正在经历大萧条,轮船开始停满港口,新船和二手船的价格正在暴跌。
有《东方日报》和《资本》杂志的信息来源,不知道要为华夏航运省下多少成本。
这个时代的信息来源比较堵塞,哪怕是《新闻报》和《申报》有海外的信息来源,但他们不会去可以调查航运相关的行情。反倒是《东方日报》,不仅有着海外的信息来源,还有‘针对性’的商业经济调查。
“陈先生,‘乌苏拉立克茂斯(UrsulaRickmers)轮’只需要6.5万美金,你就可以买下它。这个价格已经是非常低了,它毕竟是你们华资航运的船队最大船只,动力十足。我知道的,你现在需要一艘船!”
好家伙,真是卖力的推销啊。
陈光良这一次不再坚持,笑着说道:“如果你上次这样爽快,我们说不定已经开上这艘船了。”
比预期的价格稍微高出一点点,但也算是合理,折合下来就是26万大洋。这个价格,哪怕是其他华资也未必买得到。
普洛斯心中说道,若不是你在华夏散播——海外航运的情况,不然那些华资岂会个个学聪明了。
当然,他嘴上说道:“其实,你比我们欧洲人还了解海外航运的情况,事实正如你所说的,航运确实变得困难起来。不过,华夏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你尽管放心的投入这一行业。”
陈光良虽然心底有自己的盘算,但嘴上还是说道:“自然是如此。对了,我们还需要聘请你们挪威的船长和大副二副等主要的船上岗位,希望贵洋行帮助。”
普洛斯高兴的说道:“没问题,我们挪威是海上最佳航海人,我们专业而勇敢。”
海盗出身,当然如此。
当然普洛斯的话,也让陈光良心中决定——建立属于自己的‘海事学校’,培养海运人才。等到四十年代抗战结束,他要用上华夏籍的船长。
最后,陈光良问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不知道华伦洋行在北美有没有业务?”
普洛斯说道:“有,当然有,我们的业务遍布全球。后续陈先生还有合作,尽管来找我。”
“好”
肯定是吹牛,这个华伦洋行在后世销声匿迹,可能是改名了,也有可能是倒闭了。
但在此时,却是一家业务做的很大的航运企业,毕竟挪威海运本来就厉害。
最近,陈光良通过《东方日报》在海外的关系,加强了在加拿大那边的信息通道。
一旦加拿大有国营铁路局拍卖船舶,他便可以第一时间得知消息,因为他是有针对性的布局,而且《东方日报》在海外的信息来源,基本都是来自政府公干人员,以及当地的华侨等。
之所以如此布局,是陈光良希望得到前世‘希腊船王’得到的那一批船,第一是价格可能便宜,第二是质量肯定好,因为前世奥纳西斯凭借这一批船,在二战都能大发横财。
所以哪怕是到了沪市,价格成本已经涨到8万美金一艘,也绝对是物超所值。
待送走普洛斯之后,陈光良立即召集环球航运、环球贸易的所有管理层,开了一个会议。
此时的这两家公司,已经拥有二十多名专业人员,基本都是从上海滩登报招募的;而且陈光良的名气非常管用,很多人都想跟着他做事。
“贸易部马上北上四个港口安排办事处和代办业务,我们的船最快一个月就可以去北方,特别是要注意各港口的情况。”
负责贸易业务的吴浩,马上点点头,说道:“好的,我马上带人过去安排。”
他也是刚刚回沪不久,之前陈光良让他带人,去北方考察了一圈,写成报告的形式递交给自己。
这艘吃水6000多吨的超大货船,目前已经有的业务便是‘大豆’、‘煤炭’的运输,然后还需要承接各港口的其它业务。
优势没有多少,但陈光良主要是养人、养船,所以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便宜。
当然等船一到手,培训和管理的工作马上也随之展开,肯定会逐渐打出名头的。
接着,陈光良对赵铁毅说道:“海员的培训工作要抓紧,按照我们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后期,我还打算成立海事培训学校,培养更多的人才,不能总是让洋人做高级船工。”
赵铁毅激动的说道:“好的,我一定加强管理。”
随后。
赵铁毅主动建议道:“老板,现在航运界有这样的一个看法——看一家航运公司是否是大型航运企业,一定是要有自己的机械厂(修理厂)。我想,我们环球航运应该马上成立自己的机械厂。”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陈光良就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这个问题。
好在这些属下,都了解陈光良的做事风格——追求发展、展望未来,所以一定是会提醒的。
陈光良当即采用,说道:“好,这事你马上组织,不过机械厂不要选择在闸北和虹口这个方向,选择在沪南。”
赵铁毅不知道为什么,但也没有多想,说道:“好,没问题。”
最后,陈光良补充了一句:“在这里,我再强调,我做事就喜欢做行业的大公司,不喜欢坐后排。所以为了发展航运和贸易,我直接是拿出100万大洋,准备这两三年的发展。这个手笔,相信你们也知道,非常大了。不过我不喜欢自己的企业,像招商局那样管理混乱,在我的企业,职员要有追求和理想,想做咸鱼这里不欢迎;当然,该要求的我会要求,该给职员的福利,我也不会吝啬。”
“明白”
众人鱼贯而出会议室,奔赴各个工作岗位。
事实上,陈光良也在一点点学习航运知识,除了向虞洽卿、陈顺通、洪雁宾等人请教,他也购买了相关的书籍。
可能一开始,环球航运有着各种缺点,但陈光良这个做事风格是雷厉风行,发现问题,马上就要解决。
所以,环球航运一定可以成长为优秀的航运企业。
钱是真不经花,陈光良很快得到这样的结论。
他在这一波地产、金融上面,大概是赚了1250万多的‘现金流’(金融还包括公债、美元外汇)。
但这些钱,他已经迅速拿去投资,包括:
地产:霞飞路五十幢高档洋房的投资150万(没卖出去就算投资)、香格里拉饭店价值200万(占股55%)、及零散的收租物业,大约合计300万的资产。
出租车:一共是270辆车(仅含自留运营的车辆),总计投资270万(升值部分计算在美元外汇收益)。
公债:认购了110万的公债。
糖厂:100万的投资。
航运和贸易:100万的投资,但会分批投入。
电影和戏院:暂且算40万的投资。
修建‘陈公馆’的建筑费10万、支持青霉素的研发10万、支持体育事业15万,三笔加起来也有35万。
一番‘投资’下来,陈光良的现金流差不多就剩下300万(当然还有房款没有收齐,但已经包含在内)。
另外就是实业和报业:
同昌车行制造厂,今年每月生产450辆自行车、500辆三轮车,预计年盈利三十万大洋,陈光良占股三成,今年分红未定;
捷瑞煤球厂,陈光良占股50%,处于投资状态,今年不分红;
维他奶,处于投资状态,反而新增不少债务,扩大规模;
东方报社,最近两年也不会分红。
照这个样子看来,陈光良没有来的有些‘紧张感’。
难道,是因为钱不够多?
他并不是‘视财如命’,若是对国家有利或慈善捐赠,他现在都会拿钱出来。
例如最近一年的长江车行利润,基本都被他零零散散的捐赠出去,有的捐给家乡铺桥修路,有的捐给沪市的穷人救济,这些都是捐给慈善团体的,包括宁波旅沪同乡会。
当然。
陈光良也知道历史不可改变,所做的也不过是‘能之所及’的事情,捐款也是在自己的接受范围。
维他奶的会议室。
陈光良正在和管理层开会,包括总经理陈世源、技术总工吴广生、市场部经理王统照.总计11名高层的团队。
发展到现在,维他奶已经是一家拥有职员一千多人的企业,产品包括瓶装维他奶、豆奶粉,并涉及大豆的贸易。
“豆奶粉在市场非常畅销,平均每日的销量已经能达到500罐,已经成为送礼的最佳选择”王统照认真的汇报着工作,精神面貌十足。
豆奶粉一上市,就打着‘最佳礼品’、‘关爱老人和儿童健康’的名义大肆宣传,市场反应异常的热烈。
主要是这个时代‘物资匮乏’,只要是新鲜玩意,很容易打开市场,只是这个市场大不大的问题。
“政府采购那边呢?”
“联络了一些军需官,样品送去了不少,但没有什么回音,要么就是想要贿赂的。我们按照您的吩咐,最多以送样品的方式,多送一些豆奶粉。”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那就这样,不用去管他。”
军需生意,又是新增采购物品,很难打进也很正常。
至于金钱贿赂,陈光良是严令禁止的,哪怕是不做这个生意。
说白了,陈光良的本意不是赚军队的钱,而是想提高华夏军人的身体素质,将来好奋勇杀敌。
想到这里,陈光良随即问道:“我们拥有多少辆货车?”
陈世源马上答道:“一共是六辆卡车作为货车,市区我们主要还是依赖三轮车送货,货车主要是运输周边城市,以及拉原材料大豆等用途。”
用三轮车在沪市送货,也是无形中增加很多人的工作岗位,这个也是陈光良的意思。
“嗯,我知道了!”
没有继续说下去。
陈光良还是打算以长江出租车的名义,去采购二十辆大货车,组建一个运输队。当然,后期主要是为了以后捐给十九路军,他一直惦记这个事情。
杀敌,他是不行了,毕竟死他一个也改变了什么!
但捐款捐物资,他总是可以做到的。
下旬,粤省府正式抛出‘建立七家糖厂’的方案,基本上采取了陈光良提供的建议方案。
与此同时,陈光良也在沪市完成招股,将资金汇入华夏银行后,他便和方椒伯再次踏上粤省的路,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
陈光良频繁前往粤省,也是无奈之举,毕竟事关‘华夏糖业’的发展。
不过陈光良打定主意,此次签署完协议后,他便将工作交给属下,一些活动也可以交给方椒伯去忙,毕竟他更擅长这类的活动。
建厂的事情,有原来‘国民制糖厂’的人才照看。
机械设备的事情,自然是以粤省建设厅为主。
甘蔗品种的引进,也是以粤省方面为主。
三件事情,其实江浙财团都是辅助,主要还是粤省府为主。
但恰恰是这个辅助,后续能让江浙财团获得宝贵的经验,为在沪市成立糖厂做准备。
和粤省政府签署好合同后,陈光良、方椒伯在酒店召集原‘国民制糖厂’的技术团队——曹铭先、陈器、吴新炳等人。这次,他们又带到粤省一名人才,是农学人才徐才进。
这些人属于江浙财团的代表,将和粤省建设厅一起,筹备制糖厂。
“各位,接下来要辛苦你们在这边待上一年两年时间,之后沪市那边也有意成立制糖厂,届时你们便是绝对骨干。”
大家纷纷惊喜起来,原本是公干,以为教会粤省这边的经验后,他们可能前途未卜。没想到,沪市也有制糖厂的计划。
机械电气专家吴新炳连忙说道:“为什么上海不和粤省同时建厂?”
陈光良笑道:“凡事都要循环渐进。而且这次粤省六家工厂方案抛出,一定会引起美国的机械厂商竞争,我们沪市后期也要沾沾光,直接享受已经打下来的价格。另外,在甘蔗的选品上,也需要借助这边建设厅和农学院的光。总之,沪市那边建的长,肯定只有一家,毕竟地理优势没有这边突出。”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借助粤省方面的经验,再重回沪市办一家。
实际上,在甘蔗的选品上,陈光良这次给粤省建设厅的建议是,聘请菲律宾的美籍专家一名,月薪大概需要1800大洋。
这个钱,由合资公司出,但绝对非常值得的。
为什么需要聘请菲律宾的美籍专家呢?
很简单,美国在菲律宾投资了糖厂,而菲律宾的甘蔗又是从印尼、马来等地选品的。
绝对的专业!
最后,方椒伯说道:“各位,你们事关我们江南糖业的根基,还请大家认真的学习经验。”
“是,陈先生、方先生。”
众人纷纷答应,他们最感谢的当然是陈光良,这次陈光良本人出资5万大洋,为这个技术团队参了股。实际上,是他本人拿的100万的那一部分。
也就是说,陈光良连25%都没有占,而且一口气送给人家五万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