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九十章 赐名天津
    大明公务员第九十章赐名天津第九十章赐名天津

    “陛下,老臣既然随行,有些事情不得不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陛下身负天下之重,辽东这种地方,本不该去。即便要去,从陆路走也就罢了。怎么能舍车登船。陛下置天下于何地?”李善长当着百官的面,大声说道。

    朱元璋没有细听李善长在做什么。而是看着随行很多官员的脸色。

    虽然说很多官员都脸上没有一丝表情。但是有一些年轻官员,还是没有这种修养的。脸上一些微妙的表情,显露出他们的倾向性。

    就是他们赞同李善长的想法。甚至对李善长感到佩服。

    朱元璋也明白。在他看来,他不是不讲道理的人。但是在很多官员看来,朱元璋就是喜怒无常的暴君。盖因,朱元璋的道理仅仅是朱元璋自己的道理,并不被这些人所接受。

    他们的道理,就是刑不上大夫。就应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今面对朱元璋,将他们与庶民看成一样的。他们完全不能接受。

    是的。朱元璋很多酷刑,何夕都受不了。但是,对于真正的底层百姓来说,这些酷刑真算不了什么。

    不会以为那些酷刑,都是朱元璋创立的吧?倒不是,朱元璋没有发挥创意。但是这些酷刑都是有基础的。

    酷刑用在泥腿子身上,完全没有问题。但是用在他们身上,就是不可承受之重。

    朱元璋从来知道,很多官员口中颂圣,但是内心之中,时刻想让太子登基。只是,但是几十年来,无数人头已经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想要活命,不要与皇帝顶着看。

    而今,终于有一个头硬的了。岂不让朝野上下钦佩。

    朱元璋眼睛余光扫了一圈,最后将目光看着李善长脸上。李善长苍老的脸色,依稀有当年的神态。朱元璋可记得,李善长刚刚到帐下,可是很桀骜不驯。双方在很多事情上,都很不愉快。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一登基,就将才六十多岁开国第一功臣,送回家中。让他闲居的原因。甚至胡惟庸案,办的是胡惟庸,杀的其实是李善长的人。

    朱元璋从不觉得李善长不懂自己的意思。不明白自己的做法。而李善长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一口气。

    一口在家中憋了二十年的气。就是要倚老卖老。

    看朱重八能拿他怎么样?

    朱元璋这一路上,多次与李善长谈话。朱元璋吸取了历史上一些做法的经验教训。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希望能将这一件事情和平解决了。杀人终究不好。特别是杀李善长这样的人。后遗症太大了。

    朱元璋并不是在乎自己的名声。到了他这个地步,千古功过,已经不是一些人能够诋毁的。但是,朱元璋对张居正的下场。很是警惕。张居正的下场告诫了。全天下臣子,不要为大明效死力。

    于是,大明再也没有能力挽狂澜贤相了。剩下的历代首辅,做的都是李鸿章一样的工作。裱糊一下破房子。

    万历之后,大明其实有救的。只是已经没有人愿意去救了。

    朱元璋说道:“从洪武十六年以来,海外新建,四镇三国。海关税入,已经超过盐税,成为大明第二大赋税。海洋也是大明之疆域。天子岂能不重海疆。至于朕布衣起家。何等局面没有见过。还怕区区海浪。此事不用再说了。”

    “陛下,不可。”李善长大声说道。

    朱元璋说道:“国公不必多虑,如果你不想去,可以留下来。”

    李善长说道:“陛下,臣劝谏,并不是臣胆小。臣八十有余,即便即可身死,也属正常。只是心忧天下。陛下出海,臣岂能不跟随。”

    朱元璋说道:“好。知道韩-国公忠心耿耿。”朱元璋心中杀机已定。

    随即,朱元璋放眼天津码头。说道:“这里不错。来人笔墨伺候。”

    立即有人呈上。

    朱元璋写下“天津”两个字。身边的人连连称赞不提。

    ------

    从天津到牛庄,虽然航向很近,而且为了朱元璋的安全。还是贴着海岸线前行的。但是依然要数日。

    朱元璋忽然将李善长叫过来。随即屏退左右。

    朱元璋说道:“李先生,你想死吗?”

    朱元璋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此刻将一切摊开说了。

    李善长说道:“陛下,老臣不知道陛下是什么意思?”

    朱元璋说道:“当年在定远县,第一次见先生的时候,俺就知道,先生是王佐之才。而今朕依然不后悔当今的决断,请先生出山。先生现在后来辅佐俺老朱吗?”

    李善长目光迷离片刻,似乎想起了之前种种。他与朱元璋也有一段如鱼得水的时光。那时候君臣相得。绝不是而今的样子。

    李善长说道:“老臣不后悔。陛下是明主。老臣虽然自负命世之才。但是天下大才何其多。张士诚,陈友谅。乃至于元廷之中,与臣这样大才,不多说,十几个算是有的。但是能有几个到臣这个位置?没有陛下,且不说老臣能不能在乱世之中活下来。但是即便活下来的。也不会有今日的高位。是以不后悔。”

    朱元璋说道:“那先生,这是为什么?你我君臣就不能善始善终。这个时候来与朕闹脾气?你难道不知道,朕已经忍了很久了,放在年轻的时候,你李家满门,早已鸡犬不留。”

    朱元璋此刻面沉如水。不怒而威。无形的压力传递到李善长身上。

    如果是别人。早已吓得屁滚尿流了。但是李善长与朱元璋这么多年,亦君亦臣,亦友亦敌。两人都太熟悉了。这一点点小手段,根本不足以吓住李善长。

    李善长说道:“陛下,善始善终,当年你怎么不想与老臣善始善终了,一朝见弃,二十年闲居。你现在来跟老臣说善始善终了?不是太可笑了。而且陛下,你要明白一件事情,我李善长八十多岁了,现在多走几步路就气喘吁吁。看两行字,都头晕眼花,只能让书童读给我听。还老认错人。岁月无情。而今老臣,不过是一个废人,等死而已。什么也做不了。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举着老臣这个招牌?”

    “杀不杀老臣?这不重要。老臣而今死了,也就死了。到我这个年纪多活两年,少活两年,也没什么打紧的。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借老臣这个牌匾,来对抗陛下,这才是陛下所要深思的事情。”

    李善长不愧为李善长。一下子说到点上了。

    李善长人脉遍布天下。这自然有他刻意经营的原因。但是人走茶凉,更何况李善长走了二十年了,他当年提拔的亲信部下,胡惟庸等人时间长了都有一些不听话了。更何况这些年朝廷上下,屡屡被清洗。李善长的人脉又能留下多少?

    李善长自谦说自己什么也做不了。那自然是假话。但是如果没有这么多人聚集在李善长身边。李善长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声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自然是朱元璋很多事情,不得人心。在朱元璋的高压政策之下,一直有一股暗流。只是李善长与这些人勾结在一起了。

    甚至这一股暗流,很难说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

    朱元璋也清楚,杀人解决不了问题。最多能压制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对文官下手那么狠,最后却将位置传给了朱允炆。并不是他不知道朱允炆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对整个文官的妥协。

    而今却不一样了。

    思想不怕子弹,战胜思想的只有思想。

    朱元璋根本不在乎这些。说道:“此事不需要你来管。朕再给你一个机会。你只要答应,去宁波养病。从此不问朝堂之事。朕放一你马。这也是最后的君臣情分。”

    “你想清楚了。”

    李善长沉思片刻,说道:“陛下,臣身为大明国公,怎么能不为朝廷着想,恕难从命。”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