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在建安十五年的春天,
离开卧龙岗被刘备请到他新野县的。
今朝四月初夏天气,曹操方面的探子打听明白,
飞马报至许昌。
当时汉献帝刘协建都在许昌。
因此曹操的相府也在许都。
探子报进内堂。曹操正坐在那里,他今年五十四岁。
本姓夏侯,从小寄过曹氏,因此改姓曹,名操,字孟德。
他青年时代中过武孝廉,后来称举人,在汉朝称孝廉。
曹操是个武举人出身,过去称他谓将军,刺过国贼董卓,
战过虎牢关,扫过黄巾党。
他用人唯贤,重视能人。
自己熟读兵书,善于用兵,
而且亦有很多创造的地方。
曾作出自己的兵书,即有名的《孟德新书》,
后来被西川贤士张松所烧去。
曹操不仅熟读孙子兵法,并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著作。
他善于诗歌,留下了《蒿里行》《观沧海》等不少诗篇。
所以,在中国历史上,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但是。他一生中也做了不少不应当做的事情,
特别是生平多疑,因此未能成功大事。
当然,在青年时代不错,到了后来因为地位不同了,
想法也不同,办不到的事情他也要去干,
甚至他想反去汉室四百年之基业,因此称他谓奸雄。
但是,三国时代的曹操并非一般奸贼,
讲得明白一点,自古以来的大小奸人,
都不能与曹操相比。
讲句笑话来说,曹操之奸,还有他自己奸的道理,
所以,只许自己奸,却不准别人坏。
在他手下吃饭,要看你本领如何。
因此,曹操他出名的是善于用人。
他立平地八尺左右。因为汉朝的尺,比近代要短得多,
一尺只有近代的七寸三,总的比例古代人的骨骼要比现代人高大一些。
生一个白大面,两条浓眉,
一对飞蛾般的眼睛,大鼻、阔口,
两耳根大,腮下阿胡须铺满胸膛。
头戴一顶相貂,身上穿一件大红缎狮爪蟒袍,
玉带围腰,悬挂宝剑,足上穿着粉底马靴。
他自从把徐庶骗来许都之后,在元直身上费了很多的心思。
可是,徐元直却始终不愿为曹操出力,尤其为了徐母的一死,
他更其对曹操怀着杀母之仇。
但是曹操爱才,知道徐庶不愿相助于他,可是,他并不杀害元直。
同时,孟德认为徐庶被我弄到许昌,新野县的刘备也就无人相助他了。
所以,他一直在打听着刘备的消息。
现在,手下禀报曹操,说探子回来了。
丞相命探子进见。
探子到内堂,对曹操双膝跪下,说:“报一丞相!”
曹操:“何事报来?
探子:“报禀丞相,小卒打听到新野县刘备又得一位能人,名叫诸葛亮。
现在,新野县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请丞相定夺!”
曹操听完,命探兵退出。丞相想,刘备的本领比我大,
一个能人被我弄来许昌,怎么又是一个能人被他请到了,
为什么有本领的人都帮这穷刘备?
这也是奇怪的事情!
但是曹操想,自古以来,有名望有本领,名望不大,本领也不会大得怎样。
但是没有名望而有本领这样的人,自古以来也是有的,但不多。
好比徐庶,我从来没有听到过,
加上他改名叫单福,缠得我“七荤八素’,
杀了我人马三万三千。
现在,这个诸葛亮到底本领有多大,我一定要打听个明白,可以预防在先。
幸得我现在文武众多,可称大小地方都有,聚集天下人才。
让我升堂一问。曹操想定之后,一声令下:
“来,传老夫将令,大堂起鼓!”
内堂手下传令出去,相堂上钟鼓齐鸣。
所说丞相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
那末,相府里究竟是怎样的气概呢?
治国丞相府,开基第一家。
辕门生瑞气,门楼五色画。
旗杆冲霄汉,旗幡扬天下。
照墙上边画的是下山猛虎;
照墙下面摆的有几门地炮,
有升堂炮、退堂炮、定更炮、斩魂炮
一炮炮各居所位,栅栏门重重叠叠,
虎头牌密密层层,斩将令清清楚楚。
门外两旁拴着行千里、走八百的龙驹良马,
有红鬃、黄骠、银鬃、乌骓,一匹匹尽皆牢拴。
东官厅坐着几位参谋官、
参议官、军政官、督粮官、从事官、向导官,
--官官都是方翅乌纱;
西官厅站立几位常胜将、
无敌将、痴虎将、虎威将、车骑将、二虎将、五虎将、八虎将,
一个个都是顶盔贯甲;
甬道上站立着刀斧手,相貌恶煞;
军牢手,撩衣扎袖;
捆绑手,摩拳擦掌。
探子往来不断,刹时间丞相升堂。
只听得里面“咚咚”“当当当”,钟鼓响亮。
文武出官厅,分左右两排鱼贯而进。
到相堂上,文左武右,两旁站立得斩斩齐齐,
只见上面麒麟门开,两边手下虎威连连。
差人:“呼一嗳一丞相升堂来!呼一-嗳-
曹操从麒麟门内走出,自言自语:
“悉知阴阳定乾坤,唯有老夫独自尊。”
话音落,他一声痰咳,人在虎案中间独座上坐定。
两边文武要紧走上前来见过曹操-
文武:“下官见丞相!”“小将等见丞相!”“丞相”“丞相”
曹操把手一招,对两边文武讲一声:
“罢了!站过两旁。”
文武一齐谢过丞相,退至两边立定。
曹操便开口向两边动问:“列公!”
文武:“丞相!”“丞相”
曹操:“今有探马报到,说刘备又得一个能人,名叫诸葛亮。
现在新野县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老夫不知诸葛亮何许样人,
家住何处,有何本领。两旁众位知道么?”
两旁文武听到曹操的问话,大家你对我看,我对你望,
都是面面相觑,一个都不知道。
有少数戆大、傻瓜,听到“诸葛亮”三字,
以为此人姓诸名叫葛亮。
事实上大家知道是双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目前莫怪大家不熟悉,
因为诸葛亮年龄尚轻,只有二十七岁,尤其初出茅庐,
接下来孔明初次用兵火烧博望坡,
把曹操派去新野的十万人马烧剩九十六个人,可称全军覆没。
到这时候,诸葛亮三字天下闻名。
现在大家未曾听到过,所以一个个都役有作声。
曹操问到第二遍,文武听了,大家想:
丞相,我们不熟悉也不好上来胡说一-番。
因此仍旧默不作声。曹孟德连问三遍,没有一个人上前答话。
曹操便放声大笑,心里想,我这里聚集了天下人才,各地皆有,
可是无人相识诸葛亮。
可见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农夫罢了,未必有多大的本领。
大概是一个碌碌之辈,所以无人耳闻。
这时候,曹操倒亦放心了不少。
那末,在相堂上难道真正没有一个人认识诸葛亮的吗?
有的!正在文人班中有一个浑身穿着孝服的人,
这个人,一年四季,一日到夜都是披麻戴孝的。
他不管在哪里,就是现在这相堂上,
他也是这样浑身孝衣地站在那里。
此人不是别人,就是诸葛亮的介绍人,
曹操手下的“外国忠臣”徐庶。
徐元直站在一旁听得清楚。
他这几天本来就在想此事,因为我在临走时把诸葛亮介绍给了刘皇叔,
不知孔明是否出山助刘兴汉?
现在听到曹操在问可有人相识诸葛亮,
元直明白,肯定孔明已被刘备请出卧龙岗了,
心中十分高兴。他对曹孟德看看,心里在想,
诸葛亮的本领比我大得多,
他一帮助刘备,那杀得你曹操定然落花流水。
曹操啊!俗语说,你的魂灵好好地放在身上,
不然你今后的日子不那么好过了。
再一想,曹操现在问哪个认识诸葛亮,
我可要出去同他讲我认识呢一慢!
让我等一-等,看看可有别人认得卧龙?
现在见曹操连问三遍,并无一人上前回答。
又见曹操放声大笑,徐庶明白哉!
曹操见无人相识孔明,认为他是一个碌碌之辈,
因此他发出冷笑,实质上带有一种藐视孔明的意味。
徐庶心里想,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不过现在你尽管笑,哼!
将来哭的日脚在后头。
再一想,对,还是让我上去从头至尾对曹操讲个明白,
要把诸葛亮说得天上落不下,地上长不出,
我要气气你这老贼。
徐庶想了一想,从文人班中走了出来,
到曹操面前把手-拱,叫应了一声:“丞相!”
曹操见到徐庶走了,上来,心里想,
象今朝这样主动,你还是第一次!
所以,对他上下看了一看,
意思是,元直呀,我为了爱你之才,
因此千方百计地把你弄到了许都,待你为上宾。
可是你装聋作哑、推三托四,不愿替我出力。
为你老母之死,把我曹操怀恨在心。
但是,你母亲是自己悬梁高挂的。
说笑话,她上吊我又没有拉她的脚,
你为什么同我冤家结到如此地步?
即使你家老母死去,有我曹操的不好之处,
常言道:人死不可复生,冤家直解不宜结。
我曹操待你也不薄,你亦是个聪明人。
目前,我雄兵百万,战将千员,你徐庶理应该识时务。
可是,你不但不帮我忙,相反有些地方还要给我上当。
有时说来好听,弄到最后是弄一个木梢给我来扛。
那末,曹操你既然知道徐庶的说话听不得,
就不要去同他多说多话不就行了。
谁知,曹操明知他的话听不得,
但是偏偏要同他谈话,
一来是爱他之才,希望徐庶能逐渐靠拢于他,有所悔悟;
二来是你徐庶真正不愿助我,只要你有说话被我捉到错处,
我就可以论你之罪,甚至杀死了你。
事实上这是曹操的想法。
徐庶在曹操处前后一年多的时间,话说了许多,
但是没有一句话可以抓得住他的把柄。
现在看徐庶自己走了,上来,不知为了何事。
曹孟德开口便问:“元直公,有何高见?”
徐庶:“丞相,诸葛亮末,徐某倒认识他。”
曹操一听,心里想:对!你徐庶亦是个山林隐士,
看来诸葛亮他也是个山林隐士,很可能你们是朋友,
不但相识,还非常熟悉!
那倒不如让我详细地来问他一问:
“元直公,你相识诸葛亮吗?”
徐庶:“徐某略微相识。”
曹操听他说道“略微”两字,感到好笑,认为徐庶用字不当。
好比吃东西,可以说我略微吃到一点。
或者拿东西、看东西都可以讲略微拿一点,略微看一点。
但对人认识就是认识,不认识就是不认识,
从来没有对人略微相识的说法。
当然,曹操也懂得徐庶的意思,他恐怕我要把诸葛亮和他联系起来,
对他怀疑,但是不管你徐庶说话多么蹊跷,你是从刘备方面来的,
我岂有不防,很可能诸葛亮就是你所介绍的。
不管你略微不略微,我问了你再说:
“元直公,你怎样认识诸葛亮?
徐庶:“丞相你知道,我师乃是水镜先生,
诸葛亮同我师常来常往,故而徐某认识他。
曹操听到这句话,他对孔明重视起来了。
因为司马徽老先生是当今山林中的名士,曹操早已慕名。
而诸葛亮能同他常来常往,说明他不是个碌碌之辈。
老话说,交朋友要志同道合,又要才干相近。
常言道,同啥道,学啥样。
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诸葛亮的才干一定不会在你徐庶之下,
所以曹操要紧问道:
“那老夫要问你,诸葛亮家住何处?有何本领?”
徐庶心想,你要问到诸葛亮的本领,那末我一定要加倍地说得他好。
便说:“丞相听了,诸葛亮字孔明,排行第二,
大哥诸葛瑾,现在江东相助孙权,
三弟诸葛均,现在家中尚未出山,
他们家住襄阳西门外离城二十里,名渭‘南阳卧龙岗’。
谈到孔明的本领,丞相你且听了:
他抬头能知天文,低头能察地理,
测面能知人和,六韬三略兵书他无有不知,
无有不晓,正是:
知天文,察地理、辨风云、观气象,
知兴衰之运,腹内藏治乱之计,
怀经济之略,乃天下之才,
胜过管乐,有那孙子之能,
古今少有,盖世无双。”
曹操听完徐庶这番说话,真正又是气,又是好笑。
气者,你把诸葛亮说得如此之好,
那分明把我手下的所有文武看得木偶一-般,
甚至连我曹操也不在你的话下了;
笑者,你把孔明说得象神仙一般,当我曹操是三岁的孩童,
我从来没有听见过有如此大的才干。
这时,曹操突然想到一件事,
他立即追问徐庶:“孔明的本领比你元直公如何呢?”
曹孟德为什么要这样地动问呢?
大家知道,年轻人都有自豪感,自尊性,
俗语说,自以为是,即是这个意思。
尤其你徐庶确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我希望你说一声:
孔明虽好,可是还及不上我徐元直。
你只要讲到这一点,我便可治你之罪。
为什么呢?因为去年你刚来到我这里,
我曹操大摆酒宴款待于你的时候,
酒席之间我曾问过你天文、地理,兵书战策,
可你的回答是一概不知,
倒说在水镜庄上学的是一亩田能出多少米,
一锭金能值多少银,把自己说得一窍不通。
我知道这是你在敷衍了事,不愿为我曹操效力。
我当时并不来戳穿你,那今天你突然间本领比诸葛亮还大,
说明过去你是有意欺骗丞相,这罪可不轻,
我乘机除去你徐庶,医治了我心腹大患。
可是,徐元直听到曹操这样地问他,他完全懂得曹孟德的用意,
说明在曹操手下吃饭,不是件容易的事,
弄得不巧,性命便会送掉。
但是徐元直是个细心人,他与曹操两人彼此之间相互在提防,
尤其是徐庶为了老母之仇,本领虽大,在曹操处准备终身埋没。
再说孔明出山助刘备不是比我更强吗?
我何必在自己人面前显什么威风呢?
说得通俗一点,风头让孔明去出,我就算了吧!
所以他绝不会上你曹操的当,相反在回答的说话之中,
还要把曹操捉弄一下。
他很快就拿定主张,对曹操说道:
“丞相,徐某与孔明相比,正是天地之别!”
曹操一时还没有听出来什么意思。
心想,你们二人如此相差,那不知谁算在天上,谁算在地上,
因此继续动问徐庶:“什么意思?
徐庶:“丞和听了,
徐某与孔明相比,
诸葛亮如当空皓月,徐某似萤之光;
诸葛亮如凤凰,徐某似燕雀;
诸葛亮如美玉,徐某似顽石;
诸葛亮如蛟龙,徐某”
曹操:“太多了,与我住口!’
曹操总以为他贬低孔明,来抬高自己,
意料不到听了半天,横比竖比,
把孔明越比越好,把自己比得不象一个人。
听到这里,曹操知道他没有中计,我倒又上了他的当。
真是被他弄得哭笑不得。
但是,曹操毕竟是英雄心,以为凭你徐庶说得孔明多么好,
我曹操从来没有听到过“诸葛亮”三字,
因此丞相用蔑视的口气回答徐庶说:
“你道孔明如此地好,但老夫从来未听到过他的声誉。”
徐庶一-听,又见曹操放出一副老前辈的架子来。
心里想,诸葛亮三字你可以没有听到过,
但是我只要换一个称号,保险你要紧张起来。
便笑着回答曹操说:“丞相,你可曾听见有一句说话吗?”
曹操:“什么说话?”
徐庶:“一龙一凤,得一而定天下!”
曹操想,这句话我听到了很久。
外面传说目前有两个能人,号称“龙”、“凤”,两者之中,
只要得其一个,天下便能平定。
只是龙凤都是道号,不知其姓名叫什么。
现在徐庶问到我这句话,分明他一定知道。
曹丞相要紧动问徐庶:“老夫久闻龙凤二字,
不知龙、凤姓名,想必元直公定然明白!”
徐庶:“丞相听了。
先说凤者,乃是襄阳人氏,山林名土庞德公之侄,
姓庞名统,字士元。
龙者,就是诸葛亮,其父叫诸葛圭,本是山东琊琊人氏,
后来迁居襄阳西门外离城二十里,名谓卧龙岗,道号称之‘卧龙’,
又称他伏龙,所以诸葛亮便是龙也。
曹操听到诸葛亮就是当今一条龙,当然并不是真正的龙,
意思是山林之中所有有才干的隐士,
把孔明的本领用龙字来代替,
说明诸葛亮胜过一切,非寻常之辈可比!
想到刘备,倒也确有本领,怎么连这条龙都被他请了出来。
为什么有本领的人都会去助刘备,这倒也奇怪!
想到徐庶并没有孔明的威望,尚且可杀我三万三千人马。
何况诸葛亮是一条龙,肯定还要厉害。
但不知道孔明善用哪几种兵法,料想徐庶对他完全熟悉,
尽管孔明本领大,往往象武生一样,善打哪几路拳术,
我摸清他的底细,今后与孔明交兵,我可以有所提防。
在这点上,说明曹操不但不敢轻视孔明,相反站在防守的地位,
因此曹孟德再一次动问徐庶:“元直公!”
徐庶:“丞相怎样?”
曹操:“那你可知道诸葛亮善用哪几路兵法么?”
徐庶一听,心里想,孔明的用兵,
在我们这一辈里,确实才高学广,
远远在我之上。只要条件许可,他是各种兵法都能运用。
但是徐庶感到,上来同曹操谈了很多的话,
又看到曹孟德怒容满面,说明他听了我的说话是又惊又喜。
常言道:言多必失。万一被他捉住了错处,对自己也不利。
为此,我就把说话讲得简单一点,早一点收场退回原处吧。
所以,元直便回答曹操说:
“丞相,道及孔明的用兵,他是善用二字。”
善用二字,不等于只会用二字。
曹操误以为诸葛亮只会用两字。
心里想,凭你二字再凶,毕竟有限,但不知怎样二字?
立即问道:“老夫不知孔明善用哪二字?”
徐庶;“诸葛亮地善用‘水、火’二字。
水、火二字,变化无穷。总以为曹操要大吃一惊。
不料,曹孟德听到这两字,反而放声大笑起来:
“‘水、火’二字,平常得很!”
徐庶倒感觉大失所望。
这一定要问一个明白:“丞相,怎见得平常得很呢?”
曹操对徐庶看看,意思是徐庶啊,你不要把我曹操来看轻,
我也不是等闲之辈,过去也出了很多的威风。
你既然问到我,那不妨让我来讲点你听听。
曹操便对徐庶大拇指头一-翘,说:“元直公,你且听了。
老夫当年宛城战张绣,枪王用水,老夫水面脱身;
鄱阳遇吕布,奉先用火,老夫火中逃生。
水火两字怕些什么,岂不是平常得很吗?”
徐庶听了险些笑了出来。
心想,事情确实这样。
但是你过去所谓遇到的水、火,是非常平凡的埋伏,
说得清楚一点,你只不过在烟雾中穿了一穿,
一条船在水面上过了一过,这种算得什么水、火呢?
你要知道孔明的水,可以冲得一片汪洋,不留人影;
他的火可以毁灭你千军万马,烧得你的人马象焦炭一样,
最起码烧得你焦头烂额,呼救都来不及。
你曹操还没有尝到诸葛亮水火的滋味,因此说成平常。
事到如今,我也不必和你再来争论,最好你对孔明的水、火更加看轻。
另一方面让诸葛亮在用兵上加紧一把,这样定可以将你曹操之兵马,杀一个落花流水。
徐庶想到这里,便对曹孟德把手一拱,说一声:
“既然如此,那徐某告退了。”
曹操;“元直公退下了。”
曹操把手一抬,元直退了下来。
回到文人班中站立一旁。
徐庶这番说话,不要说曹操听得怒气冲冲,
在武将班中早有一员大将同样听得怒满胸膛,
此人双姓夏侯名惇,字元让。
早已表过曹操本姓夏侯。
因此,夏侯惇是曹操的亲侄子。
他立平地八尺左右,险如锅底墨黑,两条浓眉,
右眼睛一只,因左眼早被人用箭射瞎。
大鼻阔口,两耳带招,腮下虎须拉带,浑身乌油盔甲,
在沙场上擅用一条丈四黑缨点钢枪,
腰悬鞭、剑、弓、箭,足上一双粉底虎头战靴。
今年近四十年龄,在曹营之中人称八虎上将之一。
他在旁听得徐庶把孔明讲得天下无二,
这分明是长他人志气,灭我等之威风。
想刘备历年来同丞相交兵,总是大败而归。
即使诸葛亮到得那里,我一定要去新野攻打刘备、孔明,
主要与你徐元直斗一口气。
本当早已要上前与曹操答话,知道在相堂之上有个规矩,
没有丞相呼唤,只好一个人同曹操谈话,
要徐庶退下之后,方可上前。
现在,看到元直退下来,夏侯惇已经忍无可忍。
要紧从一旁闪将出来,跨步到曹孟德虎案之前,一躬到底,叫一声:
“叔父丞相,请你休听徐元直无稽之谈、荒谬之言!
诸葛亮有多大的能为,诸丞相付我将令一支,带领一些人马,
杀往新野县,生擒诸葛亮,捉拿刘、关、张,献于丞相台前发落。”
说罢,他便对曹操再次一礼。
眼睛一只,对曹操看看,意思是我一定要为你叔父争口气。
曹孟德本来也要命人出兵去新野,并不是单单与元直斗气,
主要是刘备不死,好象他的内脏毛病一样,没有得到根治。
现在见到自己侄子上前讨令,正是一举两得。
曹操正值愤怒之际,并没有多加考虑,
顺手在虎案令架上拔出一条将令在手,对夏侯惇呼唤一声:“元让听令!”
夏侯惇:“小侄在此!”
曹操:“老夫付你将令一支,命你为行军大都督,带领马步军兵五万,
拿到孔明、刘备,其功非小,但须要当心了。”
夏侯惇:“小侄遵命。请丞相等候捷报!”
他接令之后,退回到武将班中。
这时的夏侯惇一手执令,一手撩须,一只右眼睛向文人班中徐庶一弹,
意思是你把诸葛亮的本领夸大到如此地步,我就不信。
现在奉命去新野县,让我将他捉拿起来。
徐庶早已看得清,听得明,他心中在发笑,
认为你一只眼,不要神气活现,我希望你去尝尝孔明的手段。
现在你接令时确实威风凛凛,看你回来交差时,有没有这样的气概。
要是你回来的时候,也有这样的神气,我徐庶倒亦佩服你了。
这对曹操传令退堂。文武等一齐退出来。
当然,这种正规的大队出兵不是说走就走的,
而是要作一番充分的准备,一方面四处去调动军马,
尤其在古代,还要挑选黄道吉日。
因此要相隔一定的时间。
再说,夏侯惇当上了大都督,加上他又是曹丞相的大侄子,
毕竟有很多文武到他公馆中去贺喜道喜。
夏侯惇为了答谢众文武,在自己将军府第没酒宴来款待他们。
此时,徐庶走出相府,一路上在想,我在相堂之上激怒了曹操,
现在夏侯惇带兵五万,杀去新野。
可是我临走时,刘备那里只有九百五十人马,
何能抵挡得住曹兵五万呢?
这不是给皇叔带来了灾难吗?
再一想,当时我在新野县只有六百人,尚且能杀败曹兵三万三千。
现在,增加到了九百五十人,何况孔明的用兵,大大地胜过了我。
想到这里,便定了心,不要说你夏侯惇去五万,
哪怕再多一点也奈何不得诸葛亮。
别人能以一当十,已经了不得。
可是,他的用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以一当百,真正做到草木皆兵。
元直定了定神,便看见路上轿马纷纷,方向都住夏侯惇公馆而去。
他心里明白,这班文武,都去贺喜独眼龙。
说得不好听一点,皆是去拍马屁的。
当然,夏侯惇必然设宴相待。
徐庶想:夏侯啊!不管你对我有什么看法,
你今天的大都督是完全靠我恼怒了曹操,正是趁伙打劫而来的,
这一点,你可应该感谢我徐庶。
所说元直在曹操处,一无家眷,二无亲属,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且又终日无事。
看看时光尚早,回家亦没有什么事情,倒不如也去夏侯惇公馆一走,
按道理你也应该谢我徐庶一杯酒。
当然元直并不是去拍马屁,同时也明白夏侯惇与自己不和睦,
主要是去察看一下,夏侯惇此去新野县,在事先有何打算?
让我心中亦好有个底。
哪里晓得被你徐庶这么去一趟,曹操要多死去五万人马。
本来死五万;现在要死十万。要问:
元直此去怎样?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