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皇叔在新野城内,早为孔明先生准备好了公馆。
诸葛亮一到新野县便问刘备:
“请问皇叔,手下现有多少人马?”
刘备并没有知道徐庶在孔明面前已经撒了谎,
因此听到孔明试问,便以实情相告,
而且还带着三分自豪开口言道:
“先生听了,备现有人马九百五十人,过去只有五百人也!”
诸葛亮听刘备说只有九百五十人,
心里想着徐庶上次来卧龙岗,
亲口对我说刘皇叔有着十万人马。
九百五十与十万之数的差距太大了!
这种大谎,只有徐庶撒得出来。
所说上了自己人的当,就象敲落牙齿往肚皮里咽,半句话都没有。
但是孔明想,我的用兵就算比人高强一点吧,
作它一有三用,九百五十人也只不过三千人的兵力,
能干出什么大事来?
今后怎么办?
为此,诸葛先生便请刘备买牛,两天买一只,三天买两只。
起初,刘备以为孔明喜欢吃牛肉。
他心里想,我刘备虽穷,毕竟是一家皇叔,新野县的主人,
买些牛的能力还是有的。
事实上用兵好的人,什么都能起作用。
并不是孔明要吃这许多的牛肉。
当时,刘备还没有知道诸葛先生的用意。
另一方面,孔明请刘备继续招兵,不料招了很多日子的兵,
一个都没有招到。
九百五十人要想凑满它一千都没有能达到。
真是可发一笑!
当时,刘备就对孔明说;
“先生,我刘备确是孤穷,过去徐元直到此,没有举什么大礼就拜了他为军师,
今日先生也就这样作为我的军师吧!”
刘备得到了一次便宜,他以为都可以这样的。
不料,孔明劈口就回答刘备说:
“皇叔听了,这是个大事,岂能凭一句话就好算是军师呢?
再说,我虽然出山到此新野,今后是否久留在此,还没有一定。”
刘备见诸葛亮这样地回答,他感到孔明和元直性格不同。
但是,有一点刘备可以相信,就是诸葛亮既然被我请来了新野,
他是肯定会相助于我的,要不然他也不会出山了。
就是他没有象徐庶那样地马虎!
这点是看出来了。
不管孔明答应不答应拜为军师,刘备自从他出山来到新野以后,
一直对待诸葛亮是敬如_上宾,同桌而食,
早晚相伴,终日不离他的身。
孔明感到当时刘备的力量太弱了,
自己年纪亦轻,看到有些将士们不太服他,
想到我是要相助刘备到底,不是一年半载之事,
所以要慎重,不可草率从事。
这倒并非要在刘备面前摆架子。
他虽然没有答应拜为军师,
但是每天帮助刘备操练人马,
把这九百五十个人训练得个个精壮。
空闲时间,诸葛亮便同刘备出新野县,到四郊远近翻山穿林。
不明白的人,认为孔明吃饱了饭到处游山玩景。
事实上孔明在察看地形,有所准备。
诸葛亮做事他一生谨慎、沉着、冷静、严密。
他的打算,往往连刘备都不知道。
那何况目前刚出山不久,莫怪有些文武要造成错觉。
其中特别是张飞,本来在三请诸葛亮的时候,
他对孔明就有看法,现在又见他吃了不干事,
张飞更是恼怒在胸。
所说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别人不服都放在心里,
唯独张飞都放在嘴上。
虽然没有当了孔明的面,但是在孔明走过之后,
或者以半真半假的口气咕着锐:
“吃饭摆架子,是个懒夫、牛鼻子,没得用的”
这几句说话,成了张飞对孔明的口头语。
但是,被刘备听到了,总是要喝住于他。
不过,诸葛先生听到了当作耳边之风,满不在乎。
就在诸葛亮出山没有多少日子,荆州老大王刘表因旧病复发,
命人来到新野,请刘备去荆州议事。
刘皇叔就同孔明两个人共去荆州。
到了荆州,刘表将刘备、孔明二人接到了内室,摆酒赴宴。
刘表初次见到孔明,就问刘备:“贤弟,这位是谁?”
刘备:“禀兄王,他便是当今号称伏龙、诸葛亮先生的便是。”
孔明再次见过了刘表。
老大王听说“伏龙”二字,放声大笑,便向孔
明还了礼。等到酒过三巡之后,刘表便与刘备说:“贤弟!”
刘备:“兄王,怎样?”
刘表:“贤弟,愚兄与你虽非同胞,然而乃是同宗弟兄。”
意思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子孙,同一个祖宗,因此称谓同宗弟兄。
这时的刘备已经看出刘表有着重要的事情要和自己相谈,
因此便从说话中应了上去。
刘备:“兄王,你我虽非同胞,
然兄王对小弟一向亲如手足,
胜过了同胞。
不知兄王此番命小弟来到荆州有何吩咐?”
刘表:“愚兄身患疾病,无能为力。
这里荆襄九郡位于犄角之地,
非英雄而不可镇守也!
如今吾弟文有伏龙先生,乃有定国安邦之才,
武有关、张、赵之勇将,武艺超群。
我虽有二子,但看来皆非治世之才。
今特访请贤弟到此荆州,愚兄准备把荆襄九郡之地让与贤弟。
这样,不单能保全汉室之地,更重要的是,
贤弟能将九郡之兵马同老贼曹操决战。
若能灭此老贼,也尽了你我弟兄之力,不负祖先于九泉。
贤弟看来如何?”
刘备听完刘表这番说话,立即对着老大王双手乱摇,说道:
“兄王请放心,小弟从无篡夺兄之荆襄之心;
取同宗之地乃是不仁不义,况且有两位侄儿在,
刘备岂能干出这等事来,万万不可!”
刘表:“贤弟,请不必慌张,愚兄乃是出于真心,请贤弟应允了。
刘备:“兄王听了,不管怎样,小弟是不能从命的!”
这时坐在刘备旁边的诸葛亮,
听到刘表把荆襄九郡送给刘备,心中大喜。
可是听到刘皇叔劈口回绝不肯答应。
孔明要紧在桌子底下用脚踢踢刘备。
皇叔回头对他看看。孔明用头微微点了一点,
再对刘备丢了一个眼色,
意思是叫他赶快答应下来。
这是一个好机会,中间可以免去很多的麻烦,
你也可以少吃许多苦头。
讲得再现实一点,
就是目前刘表荆襄九郡共有人马二十八万,号称三十万,
孔明想,这些军队放到我手里作它一有三用,
那近乎要有百万人马的力量了,
再说现在你的新野县只有九百五十人,
实在太穷了。
可是,刘备对孔明先生看看,把头摇摇,意思这件事干不得,
要是我答应了下来,被人家评论,
说起来我刘备存心不良,叔父夺取侄子之财,
即使到了荆州来,恐怕九郡的人心不会向我刘备的。
他不同意诸葛先生的做法。
因此在酒席上,刘景升一共提出了三次,
将荆襄送与刘备。
可是,皇叔三次都拒绝了这件事。
这是当时历史上有名的称谓“刘景升三送荆襄”。
哪知道,刘皇叔始终没有接受下来。
要是今天把荆襄接收下来,
今后不可能有长坂坡的兵败,更没有江东鲁肃来三讨荆襄,
这个大的转折就在这里。
现在刘备不收刘表送他的荆襄九郡。
接下来到了赤壁战争之后,孔明再从曹操手中取还荆襄。
这样,就同江东有了牵连。
直到最后,为了荆州送去了关云长的性命。
俗语说来,前因后果,这是刘备没有早按孔明之意办事,
导致《前三国》的变化,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
当时,刘表见兄弟刘备执意不肯收下荆襄,那也没有办法。
在酒席上聚了聚旧情,到天色傍晚散席后,
刘备与孔明就住在荆州城内官驿之中。
突然一人从外面走了进来,见到刘备便放声大哭。
说道:“请叔父大人救命!”
刘备抬头一看,进来的原是刘表之长子,名叫刘琦,
当然称呼刘备是叔父的。
皇叔要紧问他说:“侄儿,为何悲伤?”
刘琦:“叔父大人,你可知道我家母亲要加害小侄?
请叔父大人救命!”
事情是这样的:刘琦是刘表的前妻所生,前妻亡故后,
又娶一名乃是荆襄都督小奸蔡瑁之妹蔡氏夫人。
蔡氏与刘表生一子,名叫刘琮。
她凭着自己略有几分姿色,加上刘表对她的宠爱,
因此蔡氏掌握着荆襄九郡的大权,
一心要把刘表的基业交给自己生下的儿子刘琮。
为此,把长子刘琦看作眼中之钉,屡次命蔡瑁、张允两人伺机杀死刘琦。
大公子刘琦不敢同自己的父亲刘表实言相告,
恐怕更要引起蔡氏对他的杀性。
刘备在刘琦的心目中是个一向敬重的有办法的人。
因此,特地到来当面求救。
刘备亦明白大公子刘琦的处境,但是一下子也无能为力,
便与刘琦说道:“侄儿,你要明白,愚叔毕竟是个局外人,
尔等母子之,事我不可多言。
请侄儿只要孝顺自己娘亲,想必不会过份于你的!”
刘琦想,蔡氏一心要拿父亲的荆襄霸占给自己生的儿子刘琮。
因此,我再尽孝也是得不到她的宽恕。
这一点,刘备岂有不知道之理!
明白自己的嫂嫂蔡氏是个没有知识的泼妇,
不要说她对你刘琦,就是对我刘备她尚且心存不良。
我即使同你的父亲刘表是个同胞弟兄,那你们母子之间的事,
我身为叔父也是客气的。
何况我与刘表是同宗弟兄,更是难以启口的,
弄得不好不但加深你们母子之间关系的恶化,
又恐要引起刘表对我的误会。
可是,这时的刘琦缠着刘备不走,边哭边求,
定要皇叔与他作主。
皇叔见他哭得伤心,自己一时又真的没有什么办法。
他急中生智,对刘琦用两眼一眨,嘴巴一歪。
刘琦见到刘备旁边坐的是诸葛先生,正在那里闭目养神,
公子也是个聪明人,他懂得刘备的意思,
便收住了哭声,向皇叔告辞而去。
到明天,刘备与诸葛亮准备回归新野,
这时从外面进来一个人,对着刘备说:“禀皇叔!”
刘备问:“何事?
手下人:“公子刘琦邀请皇叔和诸葛先生,今天去他公馆赴宴。
请皇叔同先生一定要去,公子在公馆恭候你们。”
刘备听说刘琦请客,便与孔明说:
“先生,既然今天我家侄儿有请,
那末我们应该前去,明天回新野吧。”
诸葛先生点头应允,两人起身便走,
刚走到官驿大门口,刘备忽然双手捧住了肚腹,皱着眉头。
孔明见此情形要紧问道:“请问皇叔,缘何如此模样?”
刘备:“先生,我刘备忽然感到腹中疼痛,
请先生先走一步,免得我家侄儿在家久等。
让刘备回到里面去,歇息片刻或者大便一次,在后即来。”
孔明一听,心里想这是日常可能碰得到的小事,
为此便请皇叔速速回过去,我先走一步,有手下带路。
孔明一个人来到公子刘琦的公馆。
大公子到外边来迎接,却不见刘备同来,
就问诸葛亮:“请问先生,我家叔父大人在干些什么?他为何不来?‘
诸葛亮:“公子,要知道你家叔父刚要出官驿,忽然腹中疼痛,
命亮先来一步,免得公子久等。
刘琦昕罢嘴里咕了一声:
“原来如此!”微微地一笑,便将诸葛先生恭恭敬敬地接到了里面,
在厅堂上早已摆好了一桌佳肴。
刘琦便招呼孔明中间坐定,自己在旁相伴,等了许久,不见刘备到来。
公子就同孔明说:“先生,怎样到这时我家叔父还没有到来?”
诸葛亮:“是呀!你叔父腹中疼痛得不知怎样了,
可要请人前去看望一下?”
刘琦:“先生请放心,我已命人去探望了。
时光不早,请先生先用酒吧,想必我家叔父就要到来的。”’
刘琦说罢,便执壶在手,同诸葛亮敬上了一杯。
孔明见刘琦这样地款待于他,便开始同公子谈起家常来,边谈边饮。
忽然间,刘琦对着孔明放声大哭起来:
“啊呀先生,你可知道我母亲要杀害于我,恳求先生救命啊!”
孔明见到此景感到奇怪,
想刘琦见到我这初次来到荆州的客人怎么就如此地表示,
但是又非常同情于他。
可是处于目前的地位,不便与他多说。
所以,只是用婉转的语言对他劝说:
“公子,此等家事莫说诸葛,便是皇叔也很难说话的。
请公子放心,日后总可解决的。”
凭你孔明这样讲,公子还是哭个不停。
哭得诸葛心绪不宁,又不见刘备到来,
孔明便起身向公子告退:
“公子,皇叔不知怎样了?你又哭得伤心,
叫我怎样还吃得下去,我只有告辞了。”
刘琦见他要走,便收住了哭声说:
“先生既已到来,没有饮几杯,何必匆匆而去,再坐一会。
诸葛亮:“公子啼哭,我怎么吃得下去。
席上就只你我二人,你哭,我吃,还象什么样子?”
刘琦:“那我就不哭了。”
诸葛亮:“公子不哭,我再坐一会,等一下皇叔。”
刘琦又同孔明连敬了几次酒。
先生正在吃着,又见到刘琦落下了眼泪,
又泣又说:“先生请想个办法,救救我吧!”
孔明一-看,心里想今朝这顿酒要吃出毛病来的,立即把手中酒杯一放,
对公子说道:“公子,我早已说过不可多言,告辞了!”
诸葛亮将台上羽扇拿到手里,立起身来准备要走,被刘琦公子拦住说:
“先生,我不哭了,请坐下用酒吧!”
诸葛亮:“公子,你若再哭,那我定然要走了。”
刘琦:“是!”
就这样,公子刘琦便陪同诸葛亮畅饮,酒过三巡,
公子对孔明说:“先生,我看到一书,
但不知书上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代,
今日要请先生指点一下可好?”
孔明听到这样的要求是比较欢迎的,因为自己是个文人,
才学又广博,一向喜欢研究各种学问。
所以,听到刘琦公子的请教,他是乐意接受的,便回答说:
“亮自幼爱学,略知一二,但是不知公子读到的什么书本可能让我一看?”
刘琦:“先生,我看的书本在阁楼之上,请先生随我上去一看吧!”
诸葛先生想,坐着吃闷酒也没有什么意思,
倒不如跟公子前往,看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书本。
所以便站起身来,跟着刘畸离开厅堂来到公子房中,
从扶梯上上了阁楼。一到上面,孔明开口问刘琦说:
“公子,你看的书本在哪里?请拿出来让我一看。”
哪知道书本没有拿出来,他倒又哭起来了,
苦求着孔明:“暧!请先生救命呀!”
诸葛亮--看,心里想这又奇怪了!
我早已在下面同你说过不能多言,
你把我骗到上面来又有什么用,真是在耍孩子气了。
因此笑着回答说:“公子呀!我早已在下面说过无法可想。
你不要说把我骗上阁楼,哪怕骗上了屋顶也是无用的。”
刘琦听到这里,便把脸一板地说:
“先生,你真的不救我吗?'
诸葛亮:“公子,请你不要见怪,
我并非不肯救你,实在是没有办法。”
刘琦听到这里,他便把双足在楼板上蹬着,对孔明说:
“好!先生,你既然见死不救,那我就死在你的面前!”
说罢,他便回过身去,见墙上挂着一口宝剑,
他顺手在剑柄上抓住,将匣中宝剑抽出了半口。
这时候的诸葛亮,也会弄得手忙脚乱。
他想,我们两个人上楼来,你一个死在上面,
那我一个人还讲得清吗?
因此他一面连连劝阻地说:
“公子,你万万不可如此,万万不可!”
他一面要紧匆匆地准备逃下阁楼来。
可是走到扶梯口,只见一只扶梯没有了。
原来这只扶梯是活络的,可以抽去。
孔明想好极了!胆敢拔我的短梯。
这倒是不容易的!
由此可见,任何人不要自以为了不起。
就连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
在一生之中也会碰到拔短梯的事情!
孔明想跳下去吧,不是跌死也要受伤;
不走吧,刘琦死了我怎么办呢?
这一下子弄得他走投无路,只得叫住刘琦说:
“公子且请慢,亮有一计在此。”
这条计完全是被吓出来的。
刘琦住了手,回头问孔明说:“先生,有何妙计?”
诸葛亮:“请公子放了手,我再说。”
刘琦:“一定要先生说明白了我再放手。
孔明一听,心里想,算我倒楣,要我帮他忙,
可是还要我听他的指挥。
没有办法,诸葛亮便苦笑地对着公子刘琦说道:
“公子你要明白,
申生在内而亡,
重耳在外而生。
你家母亲要与你作对,那你何不效学重耳呢?”
诸葛亮是用一古典来启发刘琦。
在战国春秋时代,有位晋国君王,生着两子,
大儿叫申生,小儿名叫重耳。
后母要杀这两个孩子,长子申生是个忠厚愚孝之人,
认为母要子亡,不可不亡。
因此,他便上吊死去了。
可是,他的弟弟重耳便是一个机智灵活而又有远见的人。
他认为后母看不惯我,那末我何必留在她眼前讨厌呢?
男子汉大丈夫,什么地方不好去生存呢?
因此,他便带领了一班与他见识相同的文武去往楚国安身,
在那里逗留了十六年,
直到自己的父亲死去他才带着文武回国,
接自己父亲之位。
这便是列国上有名的晋文公。
刘琦公子年纪虽轻,毕竟是老大王刘表之长子。
俗语说来是:“将门之子”,对于这一古典还是懂得,
而且领会到诸葛亮为什么要对他举这样一个例子,
意思就是叫他效学重耳,立即离开蔡氏,
到别处去避难。
说实话,现在父亲刘表还没有死,
等到今后刘表一死,你可以赶回荆州与兄弟刘琮评理。
到那时,你是长子,人家总会为你讲话,
包括你家叔父刘备也可以出来说话了。
总的说来,现在你何必留在荆州等死呢?
刘琦公子顿开茅塞,恍然大悟,
方始把抽出的半口宝剑推入了剑匣,
走到诸葛亮面前拱手笑着说:
“真是妙计!多谢先生,先生你受惊了!”
诸葛亮:“公子,我也不要你谢,
只希望你下次短梯少拔拔就是了。”
两人对笑了一下。
然后,刘琦一声吩咐,下面手下过来把一只短梯装上了。
刘琦与孔明从阁楼上下来。
这时,诸葛亮已经明白这个点子是刘备出的。
因此,他到现在还不到来。
诸葛亮便向刘琦公子告辞之后回到了官驿。
果然见刘备对他微微好笑。
孔明心想,我认得你们,叔侄二人串通一气来弄我的头颈。
皇叔便招呼他坐下,问起刚才之事。
诸葛把公子三次求计和自己叫他效学晋重耳的事,对刘备从头至尾讲了一回。
皇叔称赞是个好办法,同时代表刘琦再次谢过了孔明。
明天,辞过了刘表,刘备与孔明离荆州,回归新野县。
再说,刘琦自从求了孔明之计,一直在等候机会。
正巧,靠近长江的江夏郡也是刘表之地,
但是江东的孙权与刘表有着杀父之仇。
因为孙权的父亲孙坚,从虎牢关收兵回来,
路过荆州,被刘表用乱箭把他射死,
为此孙权想到父仇,时常要杀过江来。
前番霸占着江夏郡,可是荆襄九郡要连在一起,
你单独取了-郡江夏也是作用不大,
尤其相隔一条长江,运粮等诸多不便。
因此出了一口气,孙权便下令放弃了江夏,收兵回去。
现在,有人报到荆州,刘表听说无人镇守江夏,
因此便升殿聚集文武,问两旁将士:
“殿上众位,孙权收兵回去,哪位前去江夏镇守?
旁边大公子刘琦,听得自己父亲在问,
他感到这是个机会,我应该听诸葛亮先生的说话,离开荆州。
所以从旁走了上来,到老大王面前把手一拱,
说:“父王请放心,有孩儿前去镇守江夏!”
老大王一看,大儿子愿意去江夏。
当然,父托子事总比较放心的。
所以,给他一令,说:“我儿前往,孤放心了,
付你将令一支,带兵五万前去江夏,须要当心了!”
刘琦:“孩儿遵命!”
大公子接令在手。
同时,向父亲邀请了一位伊籍老大夫,帮他共去江夏。
从此离开了荆州,避免了蔡氏对他的歧视,
而且又有了五万兵马,今后万一有人要独占父亲之基业,
我可从江夏起兵,问他们之罪。
这一切,都要感激诸葛亮的妙计!
事实上,给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
今后,刘备长坂坡兵败,可称败得寸土全无,
幸得刘琦的江夏郡,不单皇叔有了安身之处,
更主要的是今后借江夏之地发展到三分天下。
这是孔明早在打算,故意留下的后步。
下书再叙。
不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的消息,
给曹操方面的探子打听明白。因此,传到湖南许昌。
所说,曹操与刘备这两个人是天生的对头,
只要得讯刘备有一点进展,
曹操定要起兵攻打。
要知下情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