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儿,上得前来。”
赢异朝队伍后方边招手边说。
“孩儿遵命!”
伴着脆生生的童音,一个翩翩少年小公子步入众人视线。
一身钧玄深袍镂着金色蟠螭纹,翠玉带束腰,紫金冠束发,面如玉、目流星。
唯一破坏美感的,就是腰上悬挂着一把与少年身高极不协调的佩剑。
佩剑太长,以至于嬴政基本上是拖着佩剑行走,剑鞘划过地面陶砖,一路哐噹作响。
“鹿卢剑!”
有眼尖的大臣惊呼。
“政儿,来,到上面来,让众叔伯看看你。”
赢异笑容吟吟,此刻的他,就只是个父亲。
嬴政来到陛上,朝着众臣方面深深一鞠躬,礼毕,退到赢异身旁两尺后的位置站定,拱手置于腹前,目不斜视。
“诸君,此乃劣子嬴政。年前有劳诸君挂念,已于昨日归秦。”
“为王上贺!”、
“公子归,吾大秦无虑也。”、
“善哉!骨肉聚,血脉生啊!”
朝堂之上,风格骤变,众臣拊掌相庆,一片喜乐。
大臣们一个个摇头晃脑,互相拍掌,好像是见到自己长期离别的儿子一样,喜不自禁。
这,就是战国时期人们的真性情,连乌桓也都不禁深受感染。
“中常侍,赏每人美酒一卮。”
“万岁!吾王万岁!”
朝会的气氛达到了高潮,赢异一看大家情绪不错,亲自宣读下一个册封王书:
“诸君,孤亲卫统领乌仓乌军侯从孤质赵,屡屡护孤于危难。”
“此番政儿归秦途中,不慎于洛水落水,乌军侯夫妇为救政儿双双遇难。”
“功莫大于护主,乌军侯计功可册为封君。”
“因乌仓殉难,推功与子,乌仓之子乌桓上前听封!”
“喏!草民乌桓,谢过吾王万岁!”
乌桓赶紧趋步上前,推金山、倒玉柱,恭敬跪下行礼。
“今封乌桓为蓝田君,秩比八百石,食邑一千户。”
乌桓闻言诧异,这个封赏大大超过了他的想象。
蓝田乃京畿重地,军营所在,且俸禄和封户之数也是绝无先例。
“大王,此事万万不可啊!”
新授封的少府令熊萩,急急上前参道。
“乌氏于吾嬴秦氏有恩,有何不可?”赢异语气不悦。
“蓝田乃京畿重地,其税赋一直为蓝田军营所用啊!”
熊萩此言倒是实情,这也是他作为少府令的本分。
一时间,君臣相持,下面大臣也分成两派辩论,僵持不下。
“启禀吾王,臣乌桓有本要奏。”
乌桓尚未变声,童音清脆令堂上众臣错愕,朝堂肃静了下来。
“哦,小乌桓所奏何事啊?”
赢异闻言忍俊不禁,极力克制自己,按照礼仪与乌桓对话。
“臣尝闻,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小子愚钝,未有寸功,以先人之故得封君,心惶恐。”
“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
“今吾王以蓝田封小子,乃爱吾也。然,蓝田诚如少府令所言,事关重大。小子受之,予国何益?予小子何益?”
“故小子斗胆,求封咸阳左近山林之地。”
“封地可存身、读书即可。”
“秩比、食邑可果腹即可。”
“待小子学得有用身,再思报效国与君。”
乌桓清脆的童音,如珠落玉盘,却掷地有声。
全朝肃然……
久久无声……
安静中,一人拊掌赞曰:
“好一句‘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
“奇哉妙也,吾蔡泽年过半百,未见小儿慧悟至斯,竟似生而知之,真奇人也!”
众人看去,只见这个说乌桓是奇人的却是大秦的“三奇老人”蔡泽。
蔡泽,面目奇丑,长着一撮山羊胡子,头戴儒士冠。
蔡泽之奇有三:奇丑;神奇封相;奇异辞相。
此人足智善辩,在秦昭王时期投奔秦国,竟然在百日内就取代范雎封相了。
曾经献计离间魏安釐王与信陵君的关系、灭东周,因功被封为纲成君。
但此人深谙月满则亏的道理,为相几个月后就急流勇退,又辞去了人人羡慕的相位。
后历任秦昭王、秦孝文王朝,到赢异即位,已经是三朝老臣了。
若他也像熊萩那样要争相位,恐怕大家都不会反对。
蔡泽一言如滚油入汤,朝中众臣也都回过神来,七嘴八舌,大抵都是赞誉有加。
“启禀吾王,咸阳城南五十里恰有一山名曰‘中南’,乃因天之中、都之南而名之。”
“山高神峻,古人谓可达天都。小乌君也是神俊灵秀,与之意合。以此山封之,泽窃以为,佳话也。”
蔡泽朝秦王赢异拱手鞠躬,提出了他的建议。
赢异惊喜,重又起身,整肃衣着,肃声宣道:
“乌桓听封!今封尔为中南君。秩比五百石,食邑六百户。”
“臣乌桓领命!谢过吾王万岁万万岁!”
一众大臣都围了过来,向少年乌桓道贺,表扬的表扬,摸脸的摸脸,好像动物园里来了一只从没见过的新物种一样。
乌桓刚才拒绝封赏,只是担心自己在咸阳无根无基,只怕受封过于尊宠,反而是取祸之道。
不曾想,谦让的发言却博得了众人喜爱,原本有人认为秦王封赏过重有失公允的,此时也都没有了意见,反而像看到族中子弟争气长脸了一般开心。
乌桓透过人群,看到华阳太后芈蒟坐在台上,目光闪烁,表情淡然。
乌桓转头看向人群中的吕不韦,发现他也正在观察华阳太后,见到乌桓看来,对他笑着微微点了点头。
“诸君,稍安勿躁。”
华阳太后清冷的声音,让大家意识到朝会还没有结束。
“今日大朝,朕本不应列席。只因一桩大事需要拜托诸君。”
“太后尽管吩咐,吾等定尽力而为!”
秦王赢异尚未答话,众臣中已经有很多人都已经大声回应了。
“下个月,就是孝文王出殡之时了。诸君准备得如何了?”
此事主办部司乃是奉常。奉常主宗庙、祭祀礼仪。
奉常王绾乃是旧臣,在前朝就是奉常了,这件事情也一直是他在主导。
此时见太后垂询,便上前一步答曰:
“禀太后,一应物事俱已备齐。只是各部司未经演练,只怕出殡当日慌乱。另各国来使将陆续抵达,京畿防务秩序也需加强。”
于是赢异又组织众人讨论一番,待到诸事议定,谒者上前宣布朝会结束,已经日近晌午。
所有人都站了一上午,饥肠辘辘,疲惫不堪,纷纷各自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