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表情已然凝固。
迁都事宜,只是在他心中的雏形想法,他还没有明着宣布诸臣,只是一步步在做准备。
然而即使如此,朱棣也很快反应过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当朝之上,估计早已经有人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而且,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暗中推动。
因此,他很快嗤声一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想冒充何人,但如果你也就只能说出这么一点儿,那还真是让朕失望。”
“本以为你还会有其它见解,就仅仅只是迁都吗?”
“呵……那就再以此继续推演。”林长生继续道。
“还是那句话,收回来的皇权,是要还回去的,现在,我所说的是一个定理,即权力守恒定律!”
“洪武十三年,洪武帝曾借助宰相胡惟庸之事,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至此,自春秋就开始出现的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此成为历史。”
“然而,还是那句话,权力并不会无端消失,而是会以各种方式重新回来,对于洪武帝而言,他的勤劳,他对于政事的狂热,可以让他沉浸在如同山堆一样的奏折之中。可即使如此,洪武帝也不得不需要一批真正的大学士,为他整理奏折,提供意见,及文渊阁大学士。”
“而到了建文朝,虽然没有所谓的宰相,但所谓的建文四杰,却可以参与制定削藩的规划之中,甚至擅改祖训,恢复古礼,并且减轻松江、苏州等府税收,致使朝廷财政运转困难。”
“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说到此处,林长生刻意停顿,再次看向朱棣。
“那么……永乐帝你呢?能否如洪武帝一样,不眠不休,亲自处理每一条奏折,并且找到合理的办法?”
朱棣沉默,与其说他是帝王,不如说他是个将军!
他更喜欢的是战场上,而不是待在一个地方,像是被囚禁一样去处理那些文字。
当朝的政事奏折,大多数都是太子,以及詹事府负责的。
而此时,林长生也代替他回答,“不能!”
“当朝道衍,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太子朱高炽身边也有一批贤才,可以帮你辅国理政。除此之外,还有当初洪武帝设下的文渊阁大学士,也可以帮助你整理奏折。”
“然而这样下去始终不是办法。”
林长生继续道:“所以,当初洪武帝收回来的宰相之权,之后定会以一种新的方式还回去。”
“而在以上的太子、詹事府成员、道衍、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中……”
“太子将来会登基,会重新变成天子,道衍只是一个人,他终究会离世,那么到时候,现在的詹事府成员,以及太子身边的亲信,就会入驻文渊阁大学士。”
“届时,当朝之上,又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宰相的新的组织,很大的可能就是文渊阁大学士之中的成员!”
林长生总结道:“当初洪武帝收回来的宰相权力,则又会重新回到臣子的手里,说不定不用等到太子,而在陛下你这里,就会将一部分权力,送回诸臣。”
朱棣再次沉默,他承认,面前这只有轮廓的人影,说的开始有那么一点道理。
帝王也是人。
是人,精力就有用尽的时候。
而一个大国,税收财政、军国战争、科举选士、官员增补,地方行政、刑事审判……这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皇帝就能处理过来的。
哪怕父皇,同样如此!
“你说这些,又有什么用?”终于,朱棣缓缓开口。
林长生道:“从更高的视角,分析皇权的归属,分析最终的受益群体,分析被收回权力的群体,以及,整个大明朝的民心国势之变!”
“你说有没有用?”
“就以各地的军权而言,属于藩王的权力被帝王回收,但不是每一个帝王都和你一样能当一个马上天子,所以,就算迁都,也只是权宜之计。属于各地的军权,最终又会重新回到臣子手里,又是哪一部分臣子?”
“当然是五军都督府!”朱棣毫不犹豫的说道。
五军都督府,前身为大元帅府,总管大明内外兵权,同时,也是开国武将任职之地。
在朱棣看来,收回来的军权,当然要放到都督府,这一点毋庸置疑。
林长生却道:“我看不见得。”
“大明以孝治天下,以‘四书五经’为科举考核,以礼法限制帝王,以乡贤之间的道德约束,代替于法律体系,以此管理大明官府管不到的地方乡农。换句话说,儒家体系已经深入到了大明的方方面面。”
“得益于此,文官集团会逐渐的庞大,而随着文官集团的庞大,权力的扩张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相反武将一方……”
“藩王的兵权被夺回,开国武将就那么多,总有消耗完的一天,毕竟打仗谁也说不准,说不定以后会有一位“战神级”的君主,葬送大明大部分的精英武将!”
“而武将的选拔和科举选仕相比,简直是萤火比之皓月。”
“因此,空缺出来的权力,会被谁拿走?”
林长生确信道:“文官集团!”
“换言之,五军都督府的地位,也会从最开始的主导,变成和兵部之间的相互抗衡,直到某一个关键点出现后,五军都督府彻底沦为文官集团的附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正如洪武帝裁撤中书省,以为就此可以继续集中皇权,但帝王到底是人,他需要一批人为他管理,而在此前提上,一个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的文官群体,又会出现。”
“朝堂失衡,权力失衡,帝王势微,贪腐、党争、兼并土地、民心因此而乱,国势因此而危!”
“细数历史末代皇朝……”
林长生缓缓道:“亡国之乱,莫不起于此!”
朱棣内心一紧,但他到底是一代帝王,并不会因为面前之人的三言两语就会激起情绪,让其波动起伏。
他依旧看向面前的人影轮廓。
实际上,直到现在,他依然不知道对方到底有什么目的。
说出这些,仅仅是为了证明大明不能长存?这一点他又岂能不知?
虽然情绪上不认可,但理性也告诉他,世上没有千年的王朝,纵然大周八百年,也有西周、东周之分,至于此后,莫过四百年国运,甚至连维系三百年都格外艰难。
“权力守恒之说,确实新颖。”朱棣开口,“但朕还不知道你的目的!”
“很简单!”林长生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大明存在的更久,国势更强!”
“刚才所说,不过是从一种大而高的层面,阐述权力转移之说。”
“而从此层面出发,会衍生各种问题:诸如削藩、科举选仕、武将选拔、卫所军户制、相权重现、朝廷法令不下乡、工艺技术手段底下、朝廷政令体系低能、运转低效、甚至利益集团兼并土地、贪腐、税收困境、财政艰难等等……”
朱棣心情震动,如果说他刚才,还能保持心情平静之外。
那么随着面前之人,将大明的弊端,一口气说出了如此之多,他突然感觉,自己的大明就像是一个烂窟窿?
不对!
朱棣忽然醒悟过来,大喝道:“蛊惑人心之言!”
“依你所说,这大明尽是问题!”
“可在咱看来,这里面却是先皇,不得不如此才颁布最为行之有效的法令!”
“就以科举选仕而言,自从北宋之后,我大明的南北两方已经两百多年不来往,若以燕云十六州、河西走廊等地从唐末之乱算起,已有五百年!若非先皇收复故土,我华夏故土现在还处于,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的分割局面。”
“儒家经典,科举选士,四书五经、忠孝传家,是维系南北两方的礼法根基,岂可乱动?”
“再有卫所军户,这也是为了适应尽快培养兵源,闲时开荒,战时出征所需。”
“你三言两语,就将我大明的立法根基说成弊端,简直可笑至极!”
“朕不论你是谁,能以妖言蛊惑于朕,若你敢出现在朕面前,看朕斩不斩你!”
朱棣像是反应过来一样,大怒开口。
然而林长生却不为所动。
而是露出了一抹狡黠的笑意,只是,由于他的身影始终只有一道模糊的轮廓,所以朱棣根本看不到。
而他得逞一般的声音,也随之而起。
“法令,因时局而变,自古以来,可有一直不变的法?”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空间距离如此,时间距离也如此,道理同理。”
“一法两面,于今日为善,明日说不定就为害。”
“今日所言,若你不信,可暂且记下。”
“那便以最开始所谈的藩王制度开始……”
林长生的声音,忽然变得悠远,“大明若亡,藩王制度就是众多因素之一,若你能找出藩王制度于大明的弊端……”
“听闻…迁都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漕运。”
“可漕运,势必要牵扯到疏通河道,自古以来,长江、黄河泛滥所引起的水患,让无数百姓深受其害。”
“若你能找到藩王制度的弊端,作为回礼,我给你一个疏通黄河、治理水患的奇才,以及奇物。”
“也正应了那句上医治国,如何?”
喜欢长生从大明开始请大家收藏:长生从大明开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