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0章 崩
    “这都十天了,皇上不会今天还不上朝吧?”

    “六哥,你得去看看啊!”

    六王点头道:“如果今天皇上还不上朝的话,那我就去看看。”

    “圣上驾到!”

    “来了,皇上来了!”

    文武官员都整理仪容。

    “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吧!”御座之上一道沙哑的声音响起。

    “谢皇上!”

    和珅看到皇上脸色苍白,精神虚弱,赶紧出班奏道:“皇上,您关系到大清的江山社稷,还请您保重龙体啊!”

    说完还抹了抹湿润的眼眶。

    金少青有气无力道:“皇太后突发恶疾,朕在她身边守了十日,恐怕。。。”

    “啊?”

    众臣纷纷惊讶不已,听皇上的意思,皇太后要崩了?

    “众卿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众人又看向刘墉,刘墉这时候也犹豫了,本他有,但是这时候该奏不该奏呢?

    “皇上~~皇上啊~~~皇上!!”

    正当刘墉犹豫的时候,一个小太监哭着跑过来了。

    “皇上,太后她。。。太后她。。。”

    金少青赶紧站起身,来到小太监身边,“太后她怎么了?”

    “皇上!太后。。。太后。。。驾崩了!”

    金少青两眼一黑,直接晕了过去。

    “皇上!!皇上晕过去了!!”

    “都不要乱!快!传太医!”六王大喝一声稳住众人。

    金少青奋力地睁开眼睛,“六。。。六王。。。”

    “老臣在!”

    “朕。。。朕命你主持太后。。。”

    “老臣遵旨!”

    。。。

    《帝国史要》记载:乾隆十二年秋,皇太后崩于寿康宫,葬于东陵,享年六十六岁。

    帝悲恸,于正大光明殿昏阙,委任军机大臣六王爷胤祈主持太后祭典一应事宜。

    帝为了纪念这位皇太后,立意割辫,文武官员奏请皇上不要割辫,只有先帝驾崩,嗣皇帝才能割发辫。

    皇后(包括皇太后、太皇太后)丧,皇帝例不割辫。

    帝曰:“从前后丧虽无割辫之例,但皇太后教育深恩,朕不能报,朕已立意割辫。”毅然割了发辫。

    且传旨天下,为纪念皇太后,自太后殡天之日起,任何人,一年内,无论其地位条件,都不许剃头,不许奏乐,不许举行典礼,不许婚嫁。

    发谕旨,命大学士、九卿为皇太后拟定谥号。

    。。。。。。

    注:清朝的太后刚断气,一名朝廷重臣就去传令打开皇帝进出的城门。

    皇帝紧随其后回到他的宫殿,等待太后的灵柩。

    抬灵柩时不能哭,就像太后还活着,只是夜里微服出行一样。

    同一天,巡察就会命令店铺收起大街上的镀金招牌和彩色的装饰。

    第二天,所有官员无一例外要参加丧礼,也就是说,他们要穿上素白布做的长袍,外面穿黑缎子做的马甲,散开头发,摘下帽子上的红丝线,穿上布制的靴子。

    整整十七日内,他们不许去别处,尤其不能举行任何娱乐活动,比如唱戏、游逛、宴请等等。

    律法甚至规定这时他们应暂时和妻妾分居。

    为了不违反这一点,大部分官员都日夜待在各自的衙门。

    百日之内,任何人,无论其地位条件,都不许剃头,不许奏乐,不许举行典礼。

    婚嫁也被禁止,但这一禁令仅持续一个月,且自太后殡天之日而非发布谕令之日算起。

    简而言之,所有人都被迫表现出一种表面上的悲痛。

    之后,朝廷偶尔会用一些告示来向老百姓展示天子(即皇帝)的悲痛。

    这些告示有:第一,皇帝向臣民公布太后生活、生病及殡天的细节。

    第二,太后的遗诏。

    遗诏用很长的篇幅恭维了使其八十六岁高寿仍然身体康健。

    之后,太后又提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疾病,而疾病的发展使她察觉了自己生命的尽头。

    遗诏的最后是太后安慰皇帝,并且根据中国的学说,在太庙里祭祀天地并向列祖列宗祈福。

    到了出殡的日子,太后的灵驾浩浩荡荡地出了宫。

    跟在皇帝家眷后面的是灵幡、灵伞、华盖等。

    这些物品都做五色,每样都有五件。

    这些仪仗后面是一些骆驼和马匹,双列并行,驮的是出远门的所有用具。

    后面跟着的是小车、轮椅、轿子、扶手椅、靠背椅、凳子、垫子、箱子、盆以及所有梳洗用品。

    这些物品全部排成二十四行。

    太后的首饰珠宝以及最喜欢的用品,比如镜子、衣刷、扇子、盒子、钱袋以及其他类似的物品都由侍奉的太监拿着。

    然后还有人极其恭敬地捧着太后晚年走路用的小手杖。

    太后宫中的高级官员以及皇子皇孙在梓宫前扶灵。

    太后的梓宫由八十个抬夫抬着,他们都穿着深红色缎子做的、绣满了不同图案和刺绣的五色长袍,用肩膀抬着太后的灵柩,沉重缓慢地走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喜欢反清:慢工出细活请大家收藏:反清:慢工出细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时不时他们会被旁边穿着同样服饰的抬夫替换下来。

    梓宫后面跟着的是皇帝的嫔妃们、皇子的福晋们、朝中重臣的诰命夫人们,以及宫中的公主们。

    她们都骑在马上聚在一起,四周由层层太监和执长矛的士兵守卫着。

    灵驾经过时,闲散宗室见到梓宫就要立刻下跪迎接,灵驾过去之后才能起身按等级跟随在后面。

    出殡队伍会不时停下,礼部官员走到灵柩旁,向灵柩跪拜磕三个头,斟三杯酒,将酒洒在地上。如此重复两次之后,他们再焚烧五千张纸钱,然后继续前进。

    皇帝走在灵驾前直到皇宫的外宫门。

    在一间建立了追思台的宫殿里,他跪拜九次,祭三杯酒,然后上香贡献祭品,最终皇帝还是忍不住哭起来。

    这些都是在离京城两公里郊区太后的行宫举行的。

    存放太后灵柩的宫殿取名为九经三事殿。

    纪念这位母亲的仪式日夜举行。

    太后殡天后的六十九日,灵驾出发去西陵。

    西陵距北京超过三十公里,是先帝雍正的陵墓,在他的陵墓的旁边就修建了另一座宏伟的陵墓。

    这次大出殡礼仪毫不轻松。

    大出殡时比较奇特的是,皇帝御道旁边会修另一条快捷的道路。

    这条路有时会穿过农田,农田的主人可以得到按预计最丰盛收成的赔偿。

    用这种方法,地主可以获得双份好处。根据可能的好收成计算的赔偿,以及他们能真正得到的丰收。

    因为送殡结束以后他们可以立刻收回他们的地,犁地后就可以及时地播种。

    太后梓宫送至陵墓,而且“皇帝在痛哭一场之后,永远地关上了陵墓的大门”。

    喜欢反清:慢工出细活请大家收藏:反清:慢工出细活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