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十九章《天净沙》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文学的核心主题之一,在中国浩瀚的诗词典籍中,此主题的诗词数不胜数,文人们在秋季创作的优秀诗篇力压其他季节。悲秋情节的源头是人生核心为悲剧的自然属性,源于世人要面对令人伤神的悲欢离合及让人痛苦的生老病死,其本质是人生悲观思想的直观体现,而这个情节在诗歌中常以秋思的形式呈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的生命意识中带有强烈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悟,每当秋季时,文人墨客们容易萌生人生悲观情绪,故多能创作出引人共情的文学作品。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写的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凉景象,先秦的美男子文学家宋玉,据称是屈原的弟子,有“悲哉,秋之为气,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慨,魏文帝在其名作《燕歌行》中开篇便言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代的诗圣杜甫直呼“万里悲秋常作客”,总而言之,悲秋情节是中国文人心中魂牵梦萦的旋律。

    从久远的《诗经》三百篇,到楚辞汉赋,演变至唐诗宋词及元曲,悲秋类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描写秋思的作品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秋思作为悲秋情节的一种核心表现,自然是文人们常有的思想感情,因此很多文人著有秋思作品,传诵较为广泛的作品如唐代诗人张籍的七言绝句《秋思》,唐代诗人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北宋范文正公在西北戍边时留下名篇《渔家傲?秋思》,最为文人们推崇的当属元代词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的这首元曲小令,在古典诗歌以唐诗宋词为核心的文学领域中,无疑是翘楚般的形象存在,是中小学期间唯一纳入教科书的元曲作品,有人评价它深得唐人绝句的妙境,也有评价其为秋思之祖,秋思之祖虽太过盛誉,但值得认可的是,《天净沙·秋思》无疑是值得人们欣赏的秋思杰作。马致远以天净沙的元曲名创作这首秋思佳作,只有短短的二十八字,语言凝练却内容丰富,通过描绘一幅苍劲的秋天夕照风景图,传达作者羁旅途中的苦楚心境。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语短情长,精炼的辞藻往往能表达出意韵深远的情感,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秋思》小令,诠释了何为浓缩就是精华,全篇仅五句,用字数量上犹如七言绝句的唐诗变体,却能列锦出十个自然景象,语言精炼程度备受人们赞许,传达的意蕴丰富,用简练的语言创造出深美宏阔的文学艺术。全曲十个景象中,其中前九个皆是名词并汇成三组,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连贯一体的三景象组合,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是由近到远的铺陈,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是由远向近的排列,第四句夕阳西下是全曲的核心景象,也是全曲的大背景,更是为最后一句的抒情作铺垫,文人墨客们看到秋季的夕阳时,容易萌发只是近黄昏的伤感心境,从而娓娓道出具有全曲画龙点睛之功效的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枯萎的蔓藤,垂老的古树,黄昏时的乌鸦,别致的小桥,潺潺流水声,静谧的农家,荒凉的古道,瘦弱的马匹,此时正值秋风潇洒,夕阳逐渐西沉,在天涯各方奔波的游子自是肝肠寸断,作者将羁旅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列锦组合起来,勾勒出一幅苍劲的萧瑟秋景画面,深邃的表达出游子们羁旅生涯的凄苦心境,使得该作品成为古典文学上表达秋思的标杆,故有人盛赞其为秋思之祖。

    致远之名,可能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安著作《淮南子·主术训》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亦有可能出自诸葛亮写给儿子《诫子书》里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人们所了解到的,抬杠乃至对立的话术远不如相互承接的对联多,孰是孰非不能一概而论,更多人只是熟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甚至不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马致远与白朴皆为元曲四大家之一,且都是金朝遗民,他们的父辈皆在金国为官,蒙元政权踏平金国时,马致远热衷于追求功名,积极向蒙元政府靠拢,入仕蒙元政权的心远胜过白朴,对龙楼凤阁抱有理想,不过却未曾显赫,可想而知,他践行标准应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而同时代的白朴拒绝了入仕蒙元政权的举荐好意,践行淡泊以明志之说。白朴的父亲倒是实在人,为了自身仕途发展,不在乎是否是外族人的统治,正所谓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士大夫,其父亲依次在金国、南宋及蒙元政府等国轮流为官,积累了大量财富,才得以使得白朴有资格纵情山水,可以洒脱的谢绝入仕举荐。

    马致远这首元曲采用的修辞手法叫做列锦,也即一系列景象铺陈,评价诗词时,王国维曾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将一系列自然景象排列,是为了强化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与马致远同列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依《天净沙》葫芦画瓢创作了春夏秋冬四部曲。白朴的四部曲中,《天净沙·秋》是最能和马致远这首小令比拟的,这首小令撷取的景象足足有十二道之多,铺陈的景象多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而意境却相差甚远,对比类似的作品,是检验作品优劣与否的好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诵两人佳作,读者心中自会高下立判。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的《天净沙·秋》是与马致远的作品,无论是艺术手法还是构成的意境都极具相似之处,两人的作品皆含有秋字,在曲中正文中却不见秋,而是通过铺陈景象而写尽秋意,勾勒出一幅轻寒的秋日黄昏画面。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简洁精炼,朗诵起来朗朗上口,白朴的这首《天净沙?秋》朗诵的读感上略输一筹,意境层面虽逊色一点,但是前三句的景象组合,应该可媲美马致远的作品。白朴的这首作品不如《天净沙?秋思》的核心,应是最后两句的不足,其用青绿白红黄等五种色彩的景物作铺陈,甚有文字堆砌之嫌,显然不如马致远的创作技巧,通过点出秋思大背景而顺势作有抒情之语。在一些影视和视觉媒体的美学领域,盛行蒙太奇式的镜头或画面组合理论,借以表现时间、空间和叙述情境的变化,马致远的作品可谓是元曲终践行这种理论的代表作品,白朴的天净沙四部曲亦是,微感不足的是,白朴这首《天净沙?秋》却无抒情的点睛之笔,或许他将表达的情语全部嵌入景语中。

    马致远的秋思之作,白朴的《天净沙?秋》,极其简短的语言中,十多个景象的铺陈排比,犹如练习写作时文字的堆砌和辞藻的优美,人们常说优秀的作品不需要刻意追求这些,但是要想成就一篇优秀的诗歌文章,它多会经历文字堆砌的练习过程,更何况也有部分依靠文辞堆砌的佳作诗句。曾经练习写作时,绞尽脑汁硬生生的列锦排比,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旁人一看便可指出问题之所在,阅读文字堆砌很美的作品,总觉得情感和意境上达不到,无病呻吟的感觉明显,然而当人们历经这样厚积的过程后,定会轻车熟路的薄发出朴素自然的辞藻文章,我们今人所拜读的经典诗篇,多是文人墨客们厚积薄发的成果。元代诗人王冕酷爱梅花,写有梅花诗多篇,但是其最为人知的诗是有名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宋代词人晏殊,他的词作中,有很多相类似的词句频繁出现在不同的词作中,可想而知,它们都是在长期寻求文辞堆砌训练后成就的精品之作。

    《天净沙》旗下,元曲作家乔吉的《天净沙?即事》是诗歌文学领域中极少见的全文叠字诗词曲作品,尽管这样的写作手法未得到普遍认可,但作者能够通篇叠字作曲,可见其文字堆砌的功底之深,全文叠字无异于文辞的堆砌,甚至是更进一步。叠字作品里,最让人觉得优秀的语句,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名作《声声慢?寻寻觅觅》,词中开篇便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叠字,诠释孤身一人时凄苦的心境,被誉为易安居士的隽永之句,不过读它也有文辞堆砌之感,只不过堆砌的恰到好处,也有可能是这些文辞堆积起来,让人感觉也适宜。从《天净沙?即事》可知,这首元曲是作者观察到眼前的事物触感而发,从曲中内容堆砌的辞藻来看,全文叠字似有仿效李清照的影子,用于描写妙龄女子容貌和风采,的确颇有一番韵味。

    《天净沙·即事》

    (元)乔吉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

    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

    此曲采用白描的手法,描绘出女子的美貌姿态,首句莺莺燕燕春春,即是描写女子如飞燕般体态轻盈,像黄莺般话语娇软,第二句花花柳柳真真,是说女子貌美如花,柳叶眉长,意远淑真,第三句事事风风韵韵,是描写女子言谈举止颇具风度,第四句是指女子年轻身体娇嫩,最后一句停停当当人人,是指该女子完美妥帖,是装扮的恰到好处的美人儿,这样的描述,可大致判断该女子应是十八岁上下的青春佳丽。此曲从体态、言语、容貌、风度及举止等描写女子之美,惹人不胜怜爱,无疑是描绘女子美态的佳作,自古爱江山更爱美人,文人之所以搭配骚客组合成语,或者和他们习惯性描绘女人之美的骚性有关。莺莺燕燕和花花柳柳通常形容风尘女子居多,而作者借以形容女子之美,难免会让人微感低俗气息,不过这首曲是极其少见的通篇叠字曲目,整体朗诵起来也具有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上音乐感,称得上是佳作。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好的诗词歌赋,它难免也要东搬西抄,好听的说话就是引用或者化用,这犹如我们经常提倡的创新,很多所谓的新意,它的本质往往各个领域中旧物重新组合,乔吉的这首元曲亦是如此,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借用了前人的艺术手法或化用了先贤的语句。就拿叠字来说,有人评价它效仿李清照的叠字名句,甚至名家点评其为李清照词作的东施效颦,但也有学者评价它刻意使用的叠字,运用得巧妙合适,惊叹作者高超的创作才能和文学功底。此曲的首句可能化用姜夔《踏莎行》中“燕燕轻盈,莺莺娇软”之句,花和柳是文人描写女子美貌时惯用的,如人面桃花相映红和芙蓉如面柳如眉等诗句,真真一说是美人图中的神女名字,传言只要呼其名便可成真美女,故后世使用真真代指美女,娇娇嫩嫩和停停当当分别是娇嫩和停当之意,也即汉语言中将一般AB词扩充为AABB式成语,人人一词,可见于柳永的“那人人,昨夜分明,许伊谐老”之句,总而言之,乔吉的这首曲子,引用前人的语句恰到好处,化用到妙处便可谓之创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