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隋朝三十余年的历史拍成一部电视剧的话,那隋文帝杨坚肯定是毋庸置疑的男一号,隋炀帝杨广是当仁不让的男二号。他们两个,一个打造了强盛辉煌的大隋帝国;另一个,把强大的隋帝国推向灭亡的深渊。父子两人,构成了隋朝三十余年历史的主要部分。
但是,不要忘了,关于隋朝,还有一个绕不开的人物,那个人便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隋太祖杨忠。杨坚是靠着他父亲杨忠打下的基业起家的,要是没有杨忠,那杨坚建立隋朝以及后来那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所以,寻根溯源,隋朝的故事还是要从杨忠说起了。
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县)位于大青山北麓,是北魏为了保卫国都,防范柔然入侵在阴山以北建立的北方六镇之一。这里,鲜卑人、汉人、匈奴人等各民族混居,天苍苍野茫茫,水草丰美,牛羊成群,一片塞外风光的景象。杨忠,就出生在这座边陲小镇。
还有一种说法,很多史书上都记载杨忠出身于关中士族弘农杨氏,是东汉太尉杨震十三世孙。其实,这个说法,纯粹是谬论。出身弘农(今陕西省华阴县)杨氏,完全是自抬身价。
理由有两个,第一个,杨忠自己和杨震的曾祖同名,他的孙子杨广和杨俊,则分别和杨震的九世孙和七世孙同名。世家大族,命名是有着严格的规定的,用过的名字,是不会再用的。否则,那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
第二个,世家大族之间,通常会利用联姻来巩固家族的地位。一般来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娶的妻子也是出身世家的世家女。杨忠的妻子吕苦桃,寒门出身,岌岌无名。要是杨忠出身弘农杨氏,那肯定不会娶吕苦桃这样一个平民百姓为妻的。
那为什么会有杨忠出身弘农杨氏这个说法呢?原因很简单,政治需要嘛!
东西魏邙山之战西魏战败后,宇文泰创立了府兵制,并要求麾下将领把籍贯全部改成关中。一些出身寒门的汉族将领们,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家世改成了关陇一带的世族高门。
关陇一带,姓“杨”的世家大族里面,名气最大的就是弘农杨氏了。于是乎,杨忠摇身一变,就成了弘农杨氏的后人。
杨忠还是算客气的了,看看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李虎,直接把自己整成了陇西李氏出身,道家祖师李耳的后代。这认祖宗的水平,杠杠的。
事实上,杨忠家族可以追溯的先祖是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平(今北京)太守杨铉,他的儿子杨元寿在北魏初年被任命为武川镇司马,从此杨家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武川镇,到杨忠这已经是第五代了。这样看来,杨忠也算的上是土生土长的武川人了。
纵观杨家的家族史,杨忠的高祖杨元寿是北魏武川镇司马,曾祖杨惠嘏是北魏太原太守,爷爷杨烈是北魏龙骧将军、平原(今山东省德州市)太守,父亲杨祯是北魏建远将军。祖孙几代不是北魏的地方官,就是北魏的中低级将领。
以此推测,杨忠的人生轨迹一目了然了,继承父辈的衣钵,在北魏当个地方官,或者在军队中当个中低级将领,娶妻、生子,一辈子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然而,命运和杨忠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一场“六镇起义”,改变了北魏的命运,改变了杨家的命运。当然,也彻底改变了杨忠的一生。
前面已经说到过,北魏为了保卫国都,防范柔然入侵在阴山以北建立了六座军镇:怀荒镇(今河北省张北县)、柔玄镇(今内蒙古兴和县与河北省尚义县交界)、抚冥镇(今内蒙古四王子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县百灵淖乡城库伦村)、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县)和武川镇。那会儿北魏的国都,在平城(今山西大同),靠近草原,离着边境很近。换句话说,平城十分容易受到柔然的威胁。
六座军镇之中的将士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的重任,必须要有可靠的人担当。所以,将士们大部份都是鲜卑贵族,还有一些汉人豪强。他们身份尊贵,前途光明,在北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好景不长,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北魏的国都从平城迁到了洛阳,远离了草原,远离了边境,远离了柔然的威胁。这样一来,北方六镇的政治地位直线下降,六镇将士远离了核心政治区域,不仅仅升官发财和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了,而且还饱受中央朝廷的排挤。
随着北魏的迁都,六镇也不再是保卫国都的军事重镇了,而是变成了不太重要的边镇,再也没有鲜卑贵族愿意到六镇去了。可戍边还是要戍的啊!没事儿,既然鲜卑贵族没有人愿意去了,可北魏还有很多附属部落啊,还有囚犯啊,还有汉族百姓啊,这些人统统被北魏朝廷拉去六镇戍边了!
曾经的鲜卑贵族镀金基地,居然成了流放地,搁谁谁受得了啊!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北方六镇和北魏中央朝廷的矛盾越来越大,六镇镇民心中的愤懑也越来越多。
正如火山压力大了会爆发一样,人心中的不满积压多了,也会爆发。终于,在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六镇这个火药桶爆炸了。点燃这个火药桶的人,叫于景,身份是怀荒镇镇将。
由于柔然入侵,怀荒镇镇内粮食短缺。怀荒镇的镇民们就要求镇将于景开仓放粮。可这于景出身豪门,妥妥的权贵子弟,平日里锦衣玉食惯了,怎么会关心底层镇民的死活呢!对于镇民们的合理要求,于景仅仅用了一个“没有朝廷允许,不得开仓放粮”的借口打发了他们。
这下,镇民们不干了。愤怒的镇民们冲进了于景家中,杀了于景一家,分发了仓粮,然后操起了刀枪,起兵造反。
继怀荒镇之后,沃野镇镇民破六韩拔陵也很快揭竿而起。他聚众杀了镇将,占据了沃野镇,改年号“真王”。向其余军镇的军民发出号召,联合起来一起反抗北魏朝廷的暴政。
那些早就对北魏朝廷不满的镇民们听到破六韩拔陵发出的号召,纷纷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破六韩拔陵麾下,造起了北魏朝廷的反。起义军如同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规模越来越大,有二三十万之众。
有了足够的兵力以后,破六韩拔陵就开始进攻其他的军镇了。他派遣了手下大将卫可孤率兵进攻怀朔镇和武川镇,自己则率领二十多万主力南下。
面对人多势众,气势如虹的卫可孤,怀朔镇镇将杨钧深感势单力薄,便把武艺高强、悍勇绝伦的武川镇军主贺拔度拔和他的三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借调至自己麾下,任命他们为统军、军主,帮助自己抵抗起义军。
贺拔度拔勇猛善战,他的三个儿子更是弓马娴熟,胆识过人,父子四人在武川镇是最耀眼的明星。
长子贺拔允,武艺高强,颇有胆略。不过,比起他的两个弟弟来,贺拔允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还是稍有逊色。
次子贺拔胜,骁勇绝伦,有万夫不当之勇。尤其箭术冠绝天下,不仅仅可以百步穿杨,还能在骑在马上左右开弓,百发百中。
三子贺拔岳,不仅和二哥贺拔胜一样勇冠三军,能在马上左右开弓,而且上过太学,富有韬略,可以说是文武全才,智勇双全。
杨钧相信,有了贺拔度拔父子四人相助,守住怀朔镇,等待北魏朝廷的大军到来,击败卫可孤,不是什么难事。
可惜啊可惜,杨钧盲目乐观了!
父子四人靠着勇武确实抵挡了卫可孤麾下的起义军一段时间。可光凭勇武,在人多势众,士气正旺的起义军面前,有些不够看。
没过多久,武川、怀朔二镇还是相继沦陷,杨钧战死沙场,贺拔度拔和他的两个儿子贺拔允、贺拔岳也被卫可孤俘虏了,贺拔胜由于早前被派去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求援免去了被俘的命运。
由于贺拔度拔父子在武川镇很有名气,卫可孤并没有杀了他们,而是放了父子三人,让他们返回了武川镇,借此收拢人心。
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卫可孤的这种做法,可谓妇人之仁。他不知道,他亲手将自己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卫可孤攻下怀朔、武川之后,得意忘形,对自己的安全变得疏忽大意起来。趁着这个机会,贺拔度拔父子联合武川镇的宇文肱父子、独孤信等其他豪强,袭杀了卫可孤。
虽然袭杀了卫可孤,可武川镇的豪强们也有所损失,宇文肱的长子宇文灏就因为救援宇文肱而战死了。
有战争就一定会有死亡,武川镇豪强的折损是一定的。但仅凭一个军镇的豪强,竟然敢袭杀起义军的首领,而且还成功了,这足以见得武川镇豪强强悍的战斗力。
也是,看看这些代表人物,贺拔胜、贺拔岳、杨忠、李虎、独孤信、宇文泰(宇文肱第四个儿子,这时候还未成年,正跟在父兄屁股后面打酱油呢)……这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南北朝历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这些英雄人物的武川镇,战斗力不强那才奇怪呢!
武川镇,武川镇,真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没有了卫可孤这个统帅的约束,他麾下起义军中的铁勒人趁乱反叛,和武川镇的豪强们发生了交战。交战之中,豪强们不敌铁勒人,被打的四散而逃。就连贺拔度拔,也不幸殒命沙场。
逃出武川镇后,贺拔允、贺拔岳两兄弟跑到了恒州(今山西大同),而以宇文肱、独孤信为首的一部分豪强们,则逃到了河北中山郡(今河北省定州市),躲避战乱。
那在这场袭杀卫可孤的战役中,杨忠家族扮演什么了什么角色呢?
六镇起义爆发的时候,杨家主事的是杨忠的父亲杨祯,他是北魏的建远将军。他的选择和武川镇大部分豪强一样,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北魏朝廷这一边,对抗卫可孤。豪强们逃出武川镇之后,杨祯领着杨家随宇文肱、独孤信等人一道逃去了中山避祸。
再来说说北魏朝廷这边。
当时北魏朝廷执掌朝政的是侍中元叉和太监刘腾,年仅13岁的皇帝孝明帝元诩被他们架空,成为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他们两人,一个贪赃枉法、无恶不作;一个贪得无厌,索贿受贿。他们这种类型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贪生怕死。
听闻六镇起义的的消息后,以他们俩为首的北魏朝廷不敢怠慢,立刻任命宗室临淮王元彧担任北讨大都督,率军镇压六镇起义军。他的对手,就是破六韩拔陵。
元彧容貌俊美,知识渊博,堪称才貌双全。你让他去搞学术创作,肯定是一把好手。但你让他去带兵打仗,这不扯犊子呢么!
而且他的对手还是破六韩拔陵这个狠人,元彧VS破六韩拔陵,完全没有可比性。再加上破六韩拔陵麾下的六镇起义军在边塞多年,骁勇剽悍,其战力绝非沉溺于中原繁华的北魏政府军可比。
结果可想而知,元彧被破六韩拔陵打的大败。
元彧战败的消息传到了洛阳,北魏朝廷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经过商讨之后,任命了尚书令李崇接替元彧,为北讨大都督,抚军将军瞿暹、镇军将军广阳王元渊为副将,继续率军讨伐破六韩拔陵。
李崇虽然曾经也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可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让他上领军上战场厮杀,这真是在为难老人家了。尽管李崇心里十万个不愿意,还是接受了任命,率军出征了。
率军出征后,李崇十分小心,总是避敌锋芒,不轻敌冒进。毫无疑问,这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可副将瞿暹不乐意了,他认为这是李崇年纪大了,胆怯畏战,不敢和六镇起义军作战。
脑子是个好东西,可惜瞿暹没有。他不听李崇的指挥,带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孤军深入,好巧不好,在白道(今内蒙古大青山)和破六韩拔陵撞了个正着,被打了个全军覆没。
瞿暹这人尽管打仗水平不行,逃跑水平还是一流的,居然单枪匹马跑了出来。
俗话说,跑得了一时,跑不了一世。瞿暹能从破六韩拔陵的手中逃走,却逃不出孝明帝元诩的手掌心。很快,元诩就以抗命不遵、临阵脱逃的罪名,命令廷尉把瞿暹抓起来治罪。
经此一战,北魏军士气锐减,李崇只得率军退守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依托城池与起义军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