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052章 诺贝尔奖得主俱乐部(第一更,二合一)
    在南洋的gad公司研制出世上第一台光刻机的时候,刚刚回到南洋的李毅安是一无所知的,不过,在回到长安后,他也没有停下来,除了处理政务,自然还要前往南洋大学。

    并不仅仅只是处理奖金的捐赠事务,他还把自己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永久送赠南洋大学。而这也标志着,南洋大学拥有了第一个诺贝尔,在此之前,永宁大学教授汤秀树获得诺贝尔奖,同样也是物理学奖,不过,众所周知,他是日裔,而且研究成果是在日本取得的。

    对于南洋大学而言,这是一个大日子,这一天,捐赠现场是极其隆重的,除了有物理学院参加外,其它学院也都参加了捐赠仪式。

    在机电工程学院进行着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研究的高琨,同样也参加了捐赠仪式,看着台上的阁下时,和很多人一样,他同样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真没有想到,阁下居然是如此出色的科学家。”

    “是啊,你没听说过嘛——阁下是被政治耽误的科学家,要不是被政治事务缠身,阁下在物理学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能不逊于爱因斯坦!”

    这就是阁下啊!

    看着台上的阁下,高琨的双眼中尽是崇拜,但和很多人一样,他所崇拜的不是其拥有的权力,而是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大抵上,其它人也是如此。

    “高琨,听说你收到宴会的邀请是吗?”

    一旁的朋友问道。

    高琨点了点头,说道:

    “对,真的有些出乎意料,也不知道能不能和阁下讨论一些学术上的问题。”

    有时候,科学家们的世界是简单的,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权力之类的东西并不重要,相比于权力,他们更渴望的是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在简短的演讲之后,李毅安并没有立即返回官邸,而是参加了大学举行的宴会,在宴会上的接见一些年青的学者,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唐山裔的学者从美国或者欧洲来到了南洋。

    “我刚回到长安,就听说了你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已经被吴博士证实了……”

    看着面前的杨振宁,李毅安的心情略有些复杂,如果不是因为几个月前的一期“物理学”杂志,他压根就不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来到了南洋。

    那些遗落在美国的唐人学者,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不少人来到了南洋,不是受到了邀请,而是主动来到这里。

    原因无他,相比于美国,这里的科研环境更好,资金上、技术上不逊于美国,而且还没有外国人的歧视,至少没有外国人的轻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都受到了一定的轻视,毕竟,白种人对亚洲人的轻视是根深蒂固的,而杨李两个人因为很早就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感受不深。

    但是其它人难免有更多感受和经历,比如吴健雄,是她第一個证实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这一事实否定了爱因斯坦提出的“宇称定恒定律”。但因为她是女人,而且是唐山女人,所以,在诺贝尔奖提名时,就被直接排除了,虽然这也和她得罪一些学术大佬有关。

    但这种潜在的歧视在很长时间里,都是无处不在的。

    不过在南洋,这一切是不存的,在这里吴健雄的论文没有被压期,也不会再有人阻止她的提名,因为她们夫妻绝对是南洋的学术大佬。

    至于有人说贬低吴健雄说“即便是没有她的证明,杨李两人也能获奖”,那完全是扯淡。因为理论在被实验证明之前,永远只是猜想罢了。如果猜想就可以获奖的话,那诺贝尔奖也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在这个世界,却发生了很多变化,吴健雄不仅更早的证实了杨李两人提出来的理论,甚至就连同她的发现也没有被忽视——另一个世界早在49年吴健雄就在实验观测到了纠缠光子对,但是因为她的名声不显,再加上只发表在普通学术期刊上,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她关于量子纠缠的实验工作还是被掩埋在了故纸堆中。

    十几年后,另外几名美国物理学,凭借在实验观测到了纠缠光子对以及其后一系列试验,获得了诺贝尔奖,只不过那个时候,吴健雄早已去世,而现在在南洋,她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她正在进行后续的一系列实验工作。这些实验弥补了之前实验中的一些漏洞和局限,必定将会进一步验证了量子纠缠。

    也许,在不久之后,这个遗撼就可以得到弥补吧!

    感慨着世界的变化,李毅安甚至还特意与杨李二人聊了一些物理学问题,在两人为他的物理学知识震惊时,他又主动的邀请他们在方便的时候,到官邸作客,一起探讨物理学。

    而这也正是过去两年间,李毅安所喜欢的——借助时代的优势,帮助这个时代的天才或者人才们拓宽他们的视野,给予他们超越时代的启示,从而促成整个时代的飞越。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眼前这两个人,绝对是物理学上的天才,既然是天才,就助推一下吧。

    是谁说,人的一生,只能获得一次诺贝尔奖的。

    好像没这方面的规定吧。

    好像居里夫人就曾两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而现在无论是杨振宁还是李政道,他们正值人生的黄金时期,虽然34岁有点儿超过了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纪,但谁知道呢?

    适当的助推一下,总能获得一些新的成就吧!

    当然,收到邀请的并不仅仅只有杨李两位年青学者,还有一些二十多岁的青年学者,毕竟,按照科学研究,人类智力大概在20岁进入高峰期,在25岁时会达到顶峰,25岁之后慢慢下降,所以年龄越老流体智力越低。

    所以,大多数科学家,他们取得的成果大都在20到30岁之间,这个年龄恰好是最容易出成果的年纪!

    所以,相对的,这样的年青人如果受到点拨的话,更容易出成果。

    “阁下,这位是机电工程学院的高琨,虽然他正在读博士,但是他的研究领域却非常具有前沿性,他正在从事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

    光波传输在通讯领域运用!

    高琨!

    看着面前这个只有二十几岁的年青人,李毅安微微一愣,立即想起了他——光纤之父!

    正是眼前的这个年青人解决了光纤通信问题,让人类进入了光纤时代,可以说全人类都受益于他的发明。正因为他在光纤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让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而在他提出光纤理论时,曾被批“痴人说梦”,可是后来,光纤却牵动世界神经。甚至有人称如果没有光纤、没有宽带,根本不存在网络,更不会有后来的网络的发展。

    “光导纤维?”

    打量着眼前的这个有些紧张的青年,李毅安问道。

    “可以介绍一下吗?”

    “阁,阁下,这,这在目前就是一个想法,您知道的,从理论上来讲,光波的频率比无线电波的频率高出上千倍。这意味着如果用光波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那传播的速率和传输的容量将会提高上千万倍。这无疑具有极其诱人的前景……但是长期以来都没有办法控制光波传播的路径。但是国王试验室发明的激光,却改变了一切,由于激光能够发射高强度和高聚焦的光源,因此可以把它泵入很细的光纤,再加上这种光源十分稳定,这就为实现光通讯技术突破带来了希望……”

    其实,按常理来说,仅仅只是一名在读博士的高琨是不能参加这场宴会的,但是众所周知,阁下喜欢和那些有开创性研究的科研人员打交道,而高琨的研究就是如此。于是乎他也就参加了这场宴会,对于此,高琨自然是激动的,以至于刚开始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时,他感觉有些紧张,但是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一一介绍着他的想法。

    听着他的解释,李毅安的不时的点着头,在心里更多的是佩服,因为高琨现在的构想,基本上已经把光纤的技术方向把握的极其准确了。

    “我认为,用光波传送的信息量,可以比当时用微波的传送量增加1万倍。用光传送信息不是将光由a点射到b点就完事了,关键是要找到一种导体,以保证和保持光从a点到b点时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那么你找到这个导体了吗?”

    李毅安反问道。

    “阁下,这正是目前困扰我的……”

    高琨有些无奈的说道。

    “这个设想的关键是有没有足够透明的导体来完成传送光波的任务。所以我目标前的首要研究方向就是找到适合传送光波的导体。”

    历史上,从高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在此之后,他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才获得了这方面的突破,发现了“石英基玻璃纤维”就是适用于传送光波用的导体,也就是用玻璃纤维传送光波,这个发现看起来似乎是很容易的,但其中却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克服。

    看着有些苦恼的高锟,李毅安并没有立即告诉他所知道的一些答案,而是和之前一样,向他发出了到家里做客的邀请……

    诺贝尔奖有点多了……

    好吧,官邸的会客室,往后就是诺贝尔奖得主俱乐部吧!

    ……

    “……在南洋大学,阁下将其所获得的诺贝尔奖永久性的捐赠给了南洋大学,而这也标志着……”

    尽管在电视里播放着新闻的时候,餐厅里用餐的学生都仰头看着不大的电视屏幕,目光中充满了羡慕,但是丁肇中却像充耳不闻似的,一边吃饭,一边翻看着课本。

    去年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丁肇中被保送到台南的成功大学,因希望进台大就读,他便参加了全省联合考试,不料联考失利,正当他考虑要不要进入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时,在父亲的建议下参加了南洋的大学联考招生。

    虽然丁肇中没有考取南洋大学,但还是获得了太平大学录取通知书,相比于台大,太平大学不仅有多位德裔学者,其中甚至还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虽然稍逊于南洋大学,但也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

    于是他的人生稍微发生了一些偏差,便到了的太平大学就读。不过在学了一年机械工程后,他认识到自己兴趣在物理学方面,旋即决定转学物理,而为了转入物理系,他从第二学期开始着重数学和物理课程,取得了优异成绩,并申请到奖学金。

    尽管现在丁肇中已经成功转入物理系就读,但是为了弥补在课业上的差距,他只能挤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就连吃饭的时候。

    “肇中,马塔雷教授也把他的诺贝尔奖捐赠给学校了,咱们学校也有自己的诺贝尔奖了。”

    作为晶体管发明人的马塔雷,与李毅安一同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同样也把这一荣誉捐赠给了任教的太平大学。

    听着同学的询问,丁肇中合上书本说道。

    “是啊,咱们学校也有了,不过……”

    抬头看着电视机,丁肇中说道。

    “阁下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唐人。”

    说罢,看着屏幕上的阁下,丁肇中的双目中充满崇拜——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唐人。曾几何时,人们嘲笑唐人是东亚病夫,可是这个“病夫”在亚洲战场上击败了日本,在欧洲硬刚过德军。在半岛打败了十八国联军。

    而且在经济上,无论南洋的经济奇迹,还是唐山的高速发展,都是举世瞩目的。在过去的几年中,南洋在科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一再的震惊世界,现在阁下获得诺贝尔奖,只不过是一个证明而已。

    “是啊,阁下是第一个,可是你没听说阁下说吗?将来南洋会有更多的人获得诺贝尔奖……”

    更多的人获得诺贝尔奖!

    这是李毅安对南洋科学界发出的呼吁——提出了“新世纪到来之际获得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这个计划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痴人说梦,但是只有李毅安才知道,这是完全可能的,首先,他发明的集成电路肯定能获将,明年杨振宁、李政道和吴健雄必定会获得诺贝尔奖,而器官移植同样也会获奖,再加上高琨的光纤,以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锂电池。这已经完成了13%的任务,剩下的26个诺贝尔奖……也不困难啊!

    况且,对于“好人为师”喜欢与人交流的李毅安来说,他总是会给一些年青人一些启迪性的启发,这必定也会大大推动南洋的诺贝尔奖获得数量。

    诺贝尔奖有点多……其实,30个诺贝尔奖一点都不多。对于立志推进人类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的李毅安来说,30个诺贝尔奖不过只是在推动科技水平发展的过程中的必需品而已。

    毕竟,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开创性的研究实在是太多了。

    “到新世纪获得30个诺贝尔奖,想想可真有些不太现实啊!”

    丁肇中也忍不住感叹一声,而一旁的同学则笑道。

    “是有些不太现实,可这同样也给了我们努力的目标不是。”

    “努力的目标?”

    丁肇中疑惑道。

    “对,”

    同学用力的点点头,说道。

    “先到官邸做客,将来再获得诺贝尔奖!”

    官邸做客!

    对于许多南洋的年青科学家来说,那一直都是他们所渴望的,不是因为靠近了权力,而因为能够和世界上最优秀的学者进行学术上的交流。

    看着电视机上的阁下,丁肇中的心里也忍不住浮现出这个念头——将来我有机会进入阁下的官邸做客吗?

    这一瞬间,像很多人一样,在丁肇中的心里,也有同样的愿望。

    (本章完)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