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对于陈景恪的决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说道:“我会让翰林院刊印此书发行天下。”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下细节,主要是如何推广此书,如何应对到来的抨击。

    之后陈景恪又分别去见了老朱和朱标,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打算。

    两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宫里沟通好,陈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陈景恪准备正式发表大同世界,方孝孺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哈哈……早就应该发表了,周报会出一期特刊,专门刊登此书。”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他的目的就是尽快填补理学留下的空白,借助官方途径无疑是最方便的。

    至于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不也是希望游说国君,获得他们的支持吗。

    理学也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终压倒其他学派,成为显学的。

    陈景恪走同样的道路,没人能指摘什么。

    只不过他的书,天然就获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游说的过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应。”

    方孝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

    “好,我马上安排人排版。”

    所谓第一篇也就是总篇,何为大同。

    其内容,就是讲述华夏文化里,关于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化。

    在文章里,他先是总体性的阐述了华夏文化的起源。

    诞生于三皇五帝,成熟于西周,光大于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离不开两块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余诸子百家,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

    甚至很多学派,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支脉。

    秦汉时期百家争锋,最终儒家胜出。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在原因的。

    但儒家并没有真的固步自封,他们也一直在寻求突破。

    隋朝王通就提出三教合一理论,只可惜他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

    等到韩愈、柳宗元时期,儒家终于摸到了窍门,开始汲取佛道两家的精华,完善自己的思想。

    到宋朝时期,张载张横渠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思想。

    他的‘民胞物与’思想,让儒家拥有了自己的‘众生平等’。

    佛教带给华夏的,还不只是这些。

    比如,让思想更加简单易懂。

    儒道皆诞生于贵族文化,是非常繁琐难懂的。

    尤其是儒家,需要‘博雅’来熏陶、培养贵族气质和心性。

    孔子提倡六艺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博雅’。

    然而,‘博雅’就注定了和穷人无缘。

    只有脱离了生产的富人阶级,才有能力去‘博雅’。

    佛教思想简单易懂,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也能听得懂。

    这对于学问传播,影响太大了。

    它倒逼着儒道做出改变。

    道家在这方面,反应也非常迅速,很快就有了简单易懂的道教思想。

    五斗米教能大兴,就是得益于这种简化。

    而儒家,直到二程时期才完成了这种简化。

    二程摒弃了儒家以前追求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开始追求直通本性。

    那些诗词歌赋之类的通通不要,通过言传身教,直接掌握‘理’。

    这种简化,为儒家的推广,扫平了最后一点障碍。

    所以,儒家能在宋朝大兴,不只是因为皇家的支持。

    还在于它自身的变革。

    当然,佛教和华夏思想,是相互成就的。

    在华夏吸收佛教精华的同时,佛教也同样被华夏优秀的思想逼迫着完善自己。

    最终,与华夏思想完成融合的佛教,成为了大乘佛教,并延续至今。

    而在其他地方传播的小乘佛教,发展的都不太好,甚至连佛国都被灭了。

    所以,佛教东传,是一次互相成全。

    言归正传。

    正所谓后发优势,儒家转变的晚,反而成了一种优势。

    它可以等佛道两家思想大成之后,将两家最精华的部分一并吸收,然后完成超越。

    文章写到这里,陈景恪终于将话题扯到了大同世界上。

    基于儒释道三家,关于终极关怀的思想,我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思考。

    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批判。

    我了向先贤致敬,这种思想就被我命名为大同世界。

    至此文章结束。

    至于大同世界具体内容都有哪些,并没有说。

    这篇文章只是介绍‘大同世界’的来源。

    具体内容要等到书正式发表,大家自己去看。

    当这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从来没有人,如此系统性的阐述华夏思想的演变,更没有人能说的清楚,儒释道三家的关系。

    即便是唯物学开山宗师方孝孺,也只是分析了诸子百家产生和消亡的原因。

    没有能从宏观角度,来解释华夏文明的发展。

    陈景恪是第一个这么做的。

    但这篇文章,却也引起了儒家的普遍不满。

    虽然陈景恪对儒家的表述,属于先抑后扬,总体是夸赞居多。

    可你有什么资格非议我儒家学问?

    而且,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最大显学了。

    怎么到你嘴里,面对佛教的冲击,表现的如此无力?

    “我儒家何时缺少过终极关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难道不是那什么终极关怀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难道不是终极关怀吗?”

    无数人拿着典籍内容,对这篇文章提出批判。

    认为陈景恪不过是哗众取宠而已。

    就连朝中很多人,看陈景恪的目光都变了。

    他们到没有简单的认为,陈景恪哗众取宠什么的。

    有那个必要吗?

    越是了解他功绩的人,就越知道他的非凡之处。

    所有人都有可能哗众取宠,唯独他不需要。

    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

    陈景恪终于要从思想层面,对这个国家做出改变了吗?

    任谁都知道,从洪武十五年开始,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人,是陈景恪。

    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智慧,远超常人的长远目光,以及悲天悯人的胸怀……

    为大明设计了一整套的全新制度。

    大明的改变,是有目共睹的。

    短短十几年时间,就达成了历朝历代,需要上百年才能达到的高度。

    但他从未在思想层面上,做过什么建设和改变。

    纵使大家都知道他和方孝孺交情莫逆。

    方孝孺更是对外承认过,是受到他的指引,才悟出了唯物学。

    大家也都怀疑,他对学术有着极深的造诣。

    也有过怀疑,他早晚会对学术思想方面做出改变。

    但他自己从未表露过,大家也只能是怀疑。

    而现在,怀疑终于要变成现实了。

    面对这种情况,群臣的表现也不一样。

    有人茫然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有人则无所谓,别管什么新思想旧思想,谁能让我当官我就信谁。

    还有些人则持反对态度,思想岂是说变就变。

    哪一种思想,不是经过千百年锤炼形成了。

    你陈景恪再聪明,才多大年纪?

    还有些人则是纯粹无法接受异己思想,其实这种人也是最多的。

    儒家读书人之所以普遍反对大同世界,也同样如此。

    莫说是古代,就算是二十一世纪也不例外。

    大家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一旦在某处发现与自己认知不同的说法,就会陷入暴躁状态,不加思考就进行攻击。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不同。

    人最难改变的就是认知,最无法接受的,是认知被打破。

    但朝野有一群人,却因为大同世界的发表,陷入了狂欢。

    那就是以邱广安为首的计官体系,以及整个算学圈子。

    至于原因,利益相关吗。

    而且,通过这篇文章,大家都能看得出。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应该是融合了百家所长形成的。

    那么他们算学圈子也可以去学习啊。

    以后谁还敢嘲笑他们,只懂术不懂理?

    儒学很了不起吗?

    我们是大同学派,思想方面同样优秀。

    于是,他们就鼓动邱广安和程一民等人,让他们找陈景恪请愿。

    以后在洛下书院开个班吧。

    陈景恪亲自出任老师,教导其他人学习大同思想。

    当几人找到陈景恪,说出大家的请求的时候,陈景恪又好笑又激动。

    他自然能看得出来,大家这是在用实际行动支持他。

    算学所代表的力量,已经非常强大。

    有他们的集体支持,大同思想将能更快的传播。

    对于在洛下书院开课的请求,他自然答应了。

    以后每隔两天都会去书院授半天课。

    得到肯定回复,算学圈子就更高兴了,开始为此做准备。

    ——

    朝中官吏,不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大多都没有急于发表看法。

    大家都在等大同思想正式发表。

    只有了解了全貌,才好发表看法。

    否则很容易自打耳光。

    反倒是民间,对他的批斗愈加激烈。

    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对他表示了不满。

    谁都知道,这背后必然是有人在推动。

    至于是谁,压根都不用想,肯定是儒家的大儒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佛道两教却集体站出来,对陈景恪表示了支持。

    十余位佛道祖师级别的大德,发表了相关文章。

    不过他们还算比较克制,没有直接攻击儒家。

    只是从自身角度,阐述了佛教东传之后的影响和变化。

    佛教主要讲,他们从华夏吸收了哪些优点,如何演变成今日这个样子的。

    道教则将的是从佛教吸收了哪些精华。

    但这些文章,都从侧面帮陈景恪论证了,他那篇文章的真实性。

    这一下,让很多人哑口无言。

    同时攻击佛道两家?

    别闹了,虽然儒家是最大的显学,可佛道的力量始终无法忽视。

    现在很明显朝廷也不站在儒家这一方,真打起来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当然,也不乏有人嘲讽佛道是为了捧陈景恪臭脚。

    只是这些声音都比较小,也没多少人理会。

    不过,反对声音变小,并不是因为那些人改变了想法。

    他们也在等。

    等大同世界正式发表。

    他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就从儒家的终极关怀着手进行反驳。

    你说儒家以前没有这方面内容?

    那我就证明我们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