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什么的,他以后白日里少看他就是。
这种衣服不宜被人知道,当天下午陶竹在后院动了针线,他针线活熟练,等到了晚上时,一个棉布背心和棉布大裤衩就做好了。
黎荞当即就穿了上去,室内点着蜡烛,陶竹瞧着他这一身装扮,悄悄红了脸。
虽然有些奇怪,但这人修长的四肢都露了出来,挺好看……
“明天你也做一套,咱们俩一起穿,情侣装。”
黎荞扯着他的手,拉着他往淋浴间走。
他也穿?
这……
第二天晚上,洗了澡之后,夫夫两人换上了一模一样的背心和大裤衩。
穿着现代装的陶竹,此时看上去就像是一个相貌出众的大学生,再加上他身上那股沉静的气质,越看越招人。
黎荞很满意,伸出手将陶竹比他小一号的身子抱在怀里,大手不老实,摸摸这里,捏捏那里,跟第一次见陶竹似的,喜欢的不得了,也稀罕的不得了。
身上的痒意让陶竹忍不住笑,他伸出手反击。
穿成这样的黎荞,他也好喜欢,哪怕已经看了两天了,但依旧看不够。
他手上的茧子一直没消,那种粗糙的触感落在黎荞身上,这自然就摸出事儿了。
如同去年那般,因为屋子里热,黎荞就将床搬到了院子里。
床铺上挂着蚊帐,隔绝蚊子。
嗅着陶竹身上的皂角味,这一刻,读书和修炼带来的疲累全部消除,黎荞抱着他倒在了床上。
又是狠狠快乐的一晚。
半夜,乌云悄悄飘来,将漫天的繁星藏在身后,也截断了连日的高温,一场雨落了下来,天气凉爽了很多。
夏天的雨来的又猛又烈,于是小五又来晚了,路上不好走,马车陷入坑洼里,耽搁了不少时间。
现在小五的马车上装的点心增多,再加上郑家的烤肠,回去的时候马车肯定还要陷入泥泞中,只靠着小五一人,怕是要在路上耽搁很长时间。
正好,黎荞家要给望月楼送鸡蛋鸭蛋,这个活计如今由王秀英负责——王秀英已经把庄家的长工辞了,她也推了挑水的活计。
其实黎荞可以在老房子那边打一口水井的,但为了她黎荞就没打。
黎荞帮了她这么久,她不能再这样占便宜了,现在黎荞家需要长工,她就来应聘长工了。
她力气大,一个人能顶一个壮汉,黎荞便把给望月楼送鸡蛋鸭蛋的活儿交给她。
今日若是小五和王秀英一起去县城,那两人可以互相帮一把,但黎荞想到连日高温之下他已经很久没去县城了,便喊上陶竹一起去县城。
果然,半路上,小五的马车和王秀英的牛车陷入泥泞中好几次,有了黎荞和陶竹的帮忙,四个人顺利到了县城。
再次把修路的念头压下,用小木棍刮干净鞋底的泥泞之后,夫夫两人牵着牛车进城。
把马车停在了望月楼后院,两个人打算去县城里逛一逛。
只是,还未走出望月楼的后门,他们便被王掌柜拦住了。
“快快快,知县大人在二楼雅间呢,点名要见你。”
王掌柜凑到黎荞耳边,低声又快速的说着。
他刚才在柜台前忙活,有一伙计跑来对他说黎荞和陶竹来了,他嗯了一声,吩咐这伙计好好招待他们夫夫,但他自己却没有去后院。
都这么熟了,他不用客气。
结果伙计的话被前来望月楼消费的江知县听到了,于是他就小跑着来拦人了。
江知县要见自己,黎荞肯定得听从,他和陶竹一起去了前院二楼最靠角落的雅间。
雅间门口有两个小厮模样的人守着,看他们夫夫来了,先是轻声通禀了一声,得到江知县的允许,这才推开雅间的门示意夫夫两人进去。
进去之后,黎荞和陶竹正想要跪地行礼,江知县却是直接笑呵呵的道:“不用多礼,我今日只是过来品尝一下望月楼的美食。”
他依旧温和,没有什么官架子。
而且也没有用“本官”,可见是想低调。
黎荞会意,学着刚才小厮的模样喊江老爷,看江知县桌子上空空,知道伙计还没来得及上菜,便道:“江老爷,望月楼最不缺的就是美食了,不知道您偏好哪种口味,学生可以给您推荐几道菜式。”
“其实我最想念的美食是粉条。”江知县笑道。
“那您得等上两个月了。”
红薯最快也得有俩月才能收获。
江知县自是知道这一点儿:“今年咱们县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大家都是奔着粉条而来,可不能让农人的心愿落空。”
全县农人种了那么多红薯,粉条这件事绝对不能出岔子,若今日没偶遇黎荞,那他过几日也要专门见一见黎荞的。
“圣人上个月写了篇文章,探讨如何跳出谷贱伤农,米贵伤民这个怪圈。”
“圣上开篇便借用《汉书》食货志篇中的那句‘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来强调粮食贵贱、百姓、国家这三者的联系。”①
“但你的粉条,似乎跳出了这个怪圈。”
江知县瞧着黎荞的眼神透着满意。
红薯大丰收,按理说红薯的价格会跌,毕竟物以稀为贵。
但去年红薯的价格没跌。
今年的红薯,价格更不会跌。
所以说,读完圣上新写的文章之后,他立马就想到黎荞的粉条了。
靠着粉条,平城农人的红薯越高产,那挣的钱就越多。
平城跳出了圣上关心的怪圈,那就是他的政绩呀。
*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的那个出自《汉书食货志上》。
第68章全县红薯大疯狂比从前要更加努力
“不敢不敢,学生也是瞎折腾,侥幸而已。”
迎着江知县赞许的眼神,黎荞很是谦虚。
同时心里决定待会儿要去书铺逛一逛,原来圣上又写小作文了,他得买下来研读。
这几年因为科举考试的策论题总是围绕着圣上的小论文出,所以每当圣上有新作问世,那必定以极快的速度传遍大盛的书铺。
最近天气炎热,他许久没来县城,尚不知道圣上又推出了新作。
“不是侥幸,是你在这方面的确有天赋。年轻人,了不起。”
夸了黎荞一句,江知县又道:“今年全县农人种了不少红薯,农人奔着粉条而来,所以你三柳村的红薯作坊不能辜负全县农人的期许。”
去年三柳村的村民干了票大的,今年全县的农人摩拳擦掌,也要干一票大的。
他之所以不调任,也是为了干一票大的。
恰好圣上刚写了这么一篇文章,这简直为粉条量身定做嘛,他会带领平城的农人,跳出圣上所提的怪圈。
用实际行动去回答这篇文章。
所以他必须先给三柳村的人做一做工作。
去年粉条出现的突然,再加上认识不足,手忙脚乱之下没能将利益最大化,但今年准备充裕,必须整一波大的。
“麦收后我粗略统计了一下全县农人所种红薯的亩数,全县十个镇,一百七十个村子,一共种了三十万亩的红薯。”
这是个很惊人的数字,因为平城总共的耕地面积才四十万亩。
这说明全县农人只种了少量的小米、高粱、玉米等杂粮,余下的田地全部种成了红薯。
黎荞听到这个数字,睁大了眸子。
三十万亩红薯?
……
天,这得出大事。
陶竹也被这个数字给惊着了,他想象力有限,三十万亩具体有多少,他根本想象不出来……
“今年雨水足,我估摸着红薯的亩产量和去年差不多,一亩地能收个两千斤。”
“若是按照两千斤算,那三十万亩红薯能收获六万万斤红薯。这是一座红薯山啊。”
江知县感叹。
平城农人被三柳村的银子刺激得红了眼,所以今年这般疯狂。
若是粉条生意出了岔子,那全县农人都得疯。
因此,三柳村的红薯作坊是下半年全县的焦点,绝对不能有任何疏漏,一定要把这一座红薯山变成银山。
“农人种了这么多红薯,肯定急于变现,但红薯作坊每日的产出有限,为防止出乱子把好事变成坏事,我这里有一个想法,你且听一听。”
江知县心中已经有了计划。
首先,必须得扩大生产。
唯有扩大生产,才能让急着变现的农人安心。
但是,粉条的做法也必须保密。
因此他希望三柳村今年冬天甭管男人女人小哥儿,能做红薯粉条的,都进红薯作坊做粉条,尽可能提高粉条的日产量。
六万万斤红薯,六斤红薯出一斤淀粉,那今年平城能有一万万斤淀粉。
粗略的按照一斤淀粉出一斤粉条的比例去算,那么红薯作坊就算是一日做两万斤粉条,那也得花五千天才能把这些淀粉消耗完。
五千天,就是将近十四年啊。
所以说,这个账不算不知道,一算真是要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