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七百零三 改革进入深水区
    这话一说出口,部下幕僚们纷纷露出了惊异的表情。

    刘备这是又打算对什么人出手了吗?

    难道说······是古文学派的人?

    不得不说,之前太多次的合作与手下留情已经让很多人产生了刘备和古文学派穿一条裤子的刻板印象,让所有人都觉得刘备的政策对某些特定的人群是完全没有效果的,不是针对他们而颁布的。

    就算之前那一波四六分成的矛盾争端在更多的人看来也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合作行动,双方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本质上还是刘备和古文学派之间的愉快合作。

    刘备还是在意古文学派的。

    这种刻板印象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给刘备带来了很多的便利,让他的一系列行动都比较成功,且没有影响他的名声。

    当然,这种情况也带去了一些烦恼,而最大的烦恼便是如今这个态势了

    他想要推动一次全面的治理体系的革新,却有那么多人阻止他,不愿意配合他,然后以此为要挟,向他要好处。.

    说白了,某些人并不认为刘备的改革是针对他们的,他们始终认为刘备的改革是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是为了他们着想。

    每一次的改革,都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再分配。

    刘大将军给咱们送温暖来了!

    确实,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行动中,他们也总是能从刘备那边得到好处,得到更多的利益,让自己的家族更加强大,这就让他们产生了一种惯性思维。

    于是到现在,忽然发现刘备的下一个行动对他们没什么好处,反而还有挺多的坏处,于是他们就坐不住了。

    但是他们错得很离谱。

    因为打从一开始,刘备就没有把他们当作自己人,刘备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士人,他没有相关的认同,之所以成为士人,是因为他需要这个身份。

    有了这个身份,他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在慢慢发育的过程中积攒属于自己的班底,积攒足够多的政治势力,然后,对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发起一些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司隶学府和太学内的学生的来源几乎都是中层往上的,没有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子弟。

    但是在凉州州学,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农家子弟的。

    原因很简单,凉州最早执行了集体农庄政策和全面扫盲政策,以及对凉州学子的餐饮补贴和生活补贴,刘备专门从贩盐的钱里面拿出来一部分补贴到州学,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一些补助,且规定了就算是农家子弟也能入学。

    他在凉州州学之外专门设了一个州学预备学校,专门招收农家子弟里年龄比较小的、更早接受完扫盲教育的孩子进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等他们掌握基础学识之后,再让他们通过州学的入学考试,从而进入州学。

    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凉州的社会上层势力被刘备连消带打消灭了很多,士人数量又是全大汉最稀少的,基本上第二批入学学子入学之后,整个凉州还存在的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就全面入学了。

    士人豪强之家的子弟已经几乎全面入学,他们的数量太少,来不及产出那么多的子弟,而凉州州学每年入学的学生人数还是一样的多。

    那么他们都是哪里来的?

    很显然,另有来源。

    从建安元年第三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里学生的出身中,农家子弟就占据了绝对多数,而从建安二年第四批学子入学开始,凉州州学内入学学子的出身就都是农家子弟了。

    没办法,士人豪强的子弟都没了,一扫而空了,凉州州学只有一个生源了。

    也就是说建安四年那一批毕业出来、被刘备安排到各

    地担任集体农庄代表和县府基层小吏的凉州州学毕业生们,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农家子弟,出身和之前的那几批学生完全不同。

    而未来建安五年毕业的那一批学生再出来,就没有士人豪强子弟的出身了,全是集体农庄出身的农家子弟。

    对于这个事情,在凉州内部没什么波澜,因为现实问题就是如果没有农家子弟入学,教学设施完善的凉州州学就没有生源了。

    而且以刘备这个阀阅之主的身份,他想招收谁当学生,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轮不到其他人指手画脚,他有这个资格和权利,所以外部也没什么干涉的声音。

    刘备对凉州的掌控是干脆彻底的,他人习惯性的不对凉州发表什么意见,哪怕刘备已经公开辞去了凉州牧的职位。

    凉州州学对农家子弟的教育可以算是划时代的一件事情,因为在此之前,农家子弟几乎不存在接受教育的可能,只有凉州州学切实的做到了,还给了餐饮补贴与生活补贴。

    算是花钱请人来上学了。

    有人质疑,但是被刘备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等孔老夫子的教育理念给怼了回去,然后坚持招生办学。

    懂不懂什么叫阀阅之主啊?

    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在我的学校里,我做主!

    另外,在集体农庄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如三辅的一些地区,他也是按照凉州模式来的。

    最开始几年发展期过去之后,集体农庄模式下的地方的粮食生产开始进入爆发期。

    在较为合理的分配模式与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下,家家户户开始有了存粮,开始有了给子弟以教育的需求与可能。

    这个时候,集体农庄就会召开大会,大家一起商议,一起把家里面的至少一个年幼的孩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送到州学里去读书。

    读书习字之后,就是文化人,就是读书人,未来还有很好的前途,要是做了官,岂不是光宗耀祖?

    这个时候,刘备再以贩盐得来的钱继续给予补贴,然后让三辅地区的一些农庄也送自家孩子到凉州的预备学校里学习,扩大招生范围,继续培养自己的班底。

    这些在政治上除了刘备没有其他依靠的学生们,在进入官场之后,也将成为刘备最坚实的支持者,他们的存在与数量上的庞大将使得刘备充分具备与天下阀阅名门掰腕子的实力。

    眼下来说,已经有成百上千的农家子弟开始步入政治领域,开始在最基层为刘备夯实政治基础,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家子弟在人数上的优势将逐渐展露出来。

    今文学派还在的时候,袁隗和何进等反动势力还在的时候,庞大的蓄奴群体还在的时候,刘备对古文学派和宦官集团的需求还是很大的,他自己的根基和力量不足以击溃一切。

    但是眼下,今文学派已经被清算了,袁隗和何进为首的一群反动派也被清算完毕了,甚至于庞大的蓄奴群体都因为上下分裂而被刘备狠狠砍了一刀。

    于是他曾经的重要盟友们的重要性已经直线下降了。

    而且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古文学派和宦官集团对刘备的作用和意义也将从正面居多转为负面居多,这是时代发展所致,并非人力所能改变。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