唰唰”
姜玉楼的办公室里不停地响动着书页翻动的声音。
自从宋文将柯云璐的《夜与昼》递过来后,他这两天几乎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到了阅读上面。
上一回让他如此沉醉的作品还是路谣的《平凡的世界》。
两部作品都很优秀,同样是改革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只是侧重点并不相同。
柯云璐的《新星》和《夜与昼》将视角定位在了改革的执行者身上,而路谣的《平凡的世界》,则更多通过底层人民群众的生活,展现了改革给农村带来的变化。
终于看完了整部手稿,姜玉楼轻轻合上稿件,呼出一口气,“呼,不过瘾,应该还有下部才是。”
他想到宋文给出的那个“当代清明上河图”的评价,不由点点头,觉得宋文评价得非常到位。
这么好的作品,不发表在《最文学》上可惜了。篇幅的问题其实也好解决,发增刊就是。这个增刊,相当于单行本了,和单行本有所区别的是封面挂着的不是《夜与昼》而是《最文学》。
想了想,他叫来了宋文。
他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宋文很支持。
只是,宋文还有一丝疑虑,“社长,柯云璐之前和《当代》合作非常愉快,怎么突然选择了将《新星》的续作交给我们发表,是不是……”
“既然你好奇,那我们问一问当事人不就好了。”姜玉楼笑了笑,又问道:“老宋,你那有柯云璐的联系方式吗?”
宋文点头道:“有的,他除了留下了地址,还留了联系电话。只是电话不是私人的,而是他所在工厂的电话。”
说完,他将写有电话号码的纸条交给了姜玉楼。
姜玉楼也不含糊,直接拨通了电话。
“这里是榆次县锦纶厂,请问你是哪位?”
电话拨出去没多久,有人接听了电话,只是说话的人带着明显山西方言的普通话。
“我是燕京《最文学》杂志社的社长姜玉楼,我想找你们厂的柯云璐柯老师。”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那人又用带着惊疑不定的语气询问道:“你说……你说你是姜老师?”
“如果你所说的姜老师是姜玉楼的话,那就是我。”姜玉楼笑着道。
“啊!姜……姜老师……我是你的书迷!”
“咳咳,这位同志,请问柯云璐老师在吗?”
姜玉楼的这位书迷絮絮叨叨了很久,搞得姜玉楼尴尬不已,只能出言打断。
“哦,抱歉姜老师,您要找柯云璐是吧,稍等。”
电话那头突然传出一阵奔跑声,然后声音越发缥缈,直到消失不见。
他看了眼宋文,无奈地耸耸肩。
又过了五六分钟,又有一个标准的京腔出现在了电话那头,“您好姜老师,我是柯云璐。”
柯云璐是一路小跑过来的,拿起电话筒之前,他还特地平心静气,只是自我介绍时,他还是心情激动到双手发颤。
也不怪他如此失态,要知道给他打电话的可是国内的文学大师,他的偶像姜玉楼姜老师啊!
他虽然不再是新人作家,可距离姜玉楼的距离依旧遥不可及。
而且,又有哪个普通人面对偶像能保持平静的。
“我是姜玉楼,你好柯老师。”姜玉楼温和地做着自我介绍。
介绍过后,他也没有急着询问心中的疑惑,而是询问了柯云璐的工作和生活。
柯云璐心情平复了一些后,回答道:“挺好的,我现在还是在锦纶厂当职工,和之前相比也没有什么变化。”
“柯老师进当地作协了吧?”
“嗯,83年我就进了作协。”
“咦,作协难道没有为柯老师解决后顾之忧,让你可以专心写作吗?”
“我都习惯了,当工人挺好,只要上班,打扰我的人没有那么多。”
接着,柯云璐将他成名以来的遭遇一一道来。
自从他的力作《新星》在知名刊物《当代》上惊艳亮相,瞬间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柯云璐这个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在文坛上迅速升起,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一夜之间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新人作家,各种约稿、采访和会议邀请如潮水般涌来,几乎让他应接不暇。
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热闹和喧嚣,柯云璐的内心却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宁静。他并不热衷于这种浮华和虚荣,更享受的是那种平淡而真实的生活。每天按时上下班,工作之余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里,构思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将心中的情感化作文字流淌在纸上。
柯云璐的性格恬淡如水,与世无争。他不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名利,只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文字触动读者的心灵,传递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这种专注和执着,让他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醒和坚定,持之以恒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柯云璐的坚守和专注显得尤为可贵,也是姜玉楼欣赏的一个点。
可能也就是因为这种专注,他才能持之以恒地为读者贡献优秀的作品。
唉,没有沉迷气功的柯云璐,真的是个很不错的作家啊。
姜玉楼的声音在静谧的空气中响起,像是春风拂过湖面,带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柯老师,你的那篇《夜与昼》我已经仔细拜读过了,真的是非常出色。”
柯云璐的心头一颤,他迫不及待地问道:“那,关于发表的事情……”声音中透露出一丝期待与紧张,仿佛一个等待判决的孩子。
姜玉楼的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他知道柯云璐的才华不容小觑,这篇《夜与昼》更是她近期的佳作。他微笑着说道:“关于发表的事情,我已经和编辑部商量过了,你的作品字数比较多,发表在正刊的话没办法安排。节选的话,又会破坏故事的完整性,因此,我们决定将你的作品发表在增刊上,我打电话来呢,是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没问题的。”柯云璐连忙道。
“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笑了笑,姜玉楼终于问出了心中的疑惑,“柯老师,你的这部作品为什么不选择继续和《当代》合作呢?”
柯云璐有些不好意思,最后还是说出了原因。
原来,他已经结婚了,只是他家条件不好,此时还是和妻子住在厂里一间破平房里。他之所以将《夜与昼》的稿子投给《最文学》,也是因为《当代》在稿酬方面的标准比较严苛,而且小说中的某些内容需要较大的改动。
综合考虑后,他才决定将稿子投给《最文学》。
姜玉楼明白原因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聊了几句后,才挂断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