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007章:御史日常,看报喝茶弹劾
    庆历四年秋。

    九月二十三日,五更,天微微亮。

    苏良从家出发,过州桥,一路向西,途径鹿家包子铺买了两个包子。

    边走边吃,用了约两刻钟,来到了御史台衙门。

    污名已消。

    他自然要正常上班了。

    御史台,台长为御史中丞。

    下辖三院,分别为:台院、殿院和察院,由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分辖。

    不过有些人是兼职,并不在御史台办公。

    苏良所在的察院,有监察御史六人,当下在汴京城的只有刘元瑜和包拯。

    监察御史里行有两人,一个是苏良,一个名为周元。

    其余还有主簿、检法以及相关吏员。

    此刻,朝官们都在上朝,身在御史台内的皆是小官与吏员。

    ……

    御史台察院。

    是一個有着八间房屋的破旧大院。

    院内柏树槐树参天,枝杈上筑着许多鸟窝,以乌鸦居多。

    一进院子。

    便能闻到一股浓郁的书墨香。

    苏良步入东侧一间约四十平的房屋。

    屋内有两个工位,一东一西,前方有个茶台,其余地方堆积的满是书刊报状。

    茶台旁。

    另外一名监察御史里行周元,正在泡茶。

    周元,字子雄,三十七岁。

    今年年初从地方调到汴京,在汴京没有什么靠山背景,也是写得一手好文章。

    “呦,景明老弟,回来了!”

    “一封《自罪书》,名扬汴京城,遭此诬陷仍能秋毫无损,厉害厉害!”

    苏良无奈一笑,道:“子雄兄,莫调侃愚弟了,侥幸保住官职而已。”

    二人关系不深,闲聊数句后,苏良也倒上一壶茶,在工位坐了下来。

    苏良的日常公务,就四个字:看报,弹劾。

    看似简单,其实也挺繁琐。

    他需要翻阅进奏官每日递交上来的公关文报,整理一些吏员交上来的一些小道消息。

    有时,甚至还要处理上官交下来的台参辞谢以及去其它衙门取索一些案卷书簿。

    苏良需从大量的信息中,挖掘出可弹劾的内容。

    然后撰写章疏,向中枢或皇帝论奏。

    换用前世上班族的的说法:弹劾章疏,就是苏良的工作业绩。

    撰写的弹劾章疏越多、越优质。

    他便会被提拔的越快。

    同屋的周元,一月至少能写十份弹劾章疏,合三日一份。

    但所写内容,基本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

    比如:

    某位官员在朝会时礼仪有失打了喷嚏。

    某位官员的家仆亲戚惹上了官司。

    某位官员的衙内去勾栏听了曲之类的。

    ……

    大宋讲究风闻奏事。

    御史们只要听见风声,什么都能写,且还不用讲明出处。

    不过这些信息,大多都被中书或御史台压了下去。

    太鸡毛蒜皮了!

    但却能为周元换来一个“勤勉”的好名声。

    这也正是他所想要的。

    先以量取胜。

    御史台官员,只要建立了好名声,升迁速度甚快。

    王拱辰就是靠着弹劾奏疏堆积起来的功绩,稳坐御史台头把交椅。

    苏良坐在工位上。

    上午一壶茶,中午一顿饭,下午又是一壶茶。

    直到黄昏下班,也没从高过头顶的公文报状中挖出一条弹劾内容。

    他实在不愿去写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

    回家后。

    他便给远在扬州的妻子唐宛眉写信,让其坐船前往汴京城。

    二人聚少离多。

    而今苏良在汴京城算是稳定了,自然要将妻子接来,看一看汴京城的繁华。

    ……

    五日后。

    苏良依旧没有写出自己台谏生涯的第一道章疏。

    那些公文报状的事情都太微不足道了。

    根本不值得他动笔。

    午后,阳光灿烂。不时传来几声鸟鸣。

    苏良正在翻阅几张民间小报,外面突然传来一道洪亮的声音。

    “咱台院九月,最多者撰章疏二十七份,最少者……竟然……竟然为零,我担任监察御史近两年,还是第一次见过这种情况。御史台乃是谏诤君主、监察天下,纠举违失的重要衙门,不是某些人尸位素餐,喝茶混日子的地方!”

    苏良站起身来,朝着门外望去。

    说话者正是监察御史刘元瑜。

    其在院内高声说话,还面向苏良这屋,明眼人一听便知是针对苏良说的。

    刘元瑜乃是弹劾达人。

    今年四月,因反对新政还曾创下了一日一弹劾的记录。

    将赵祯气得半死,却又无可奈何。

    御史写弹劾奏疏,无论持什么观点,都是敬业的体现。

    他还专门将自己的弹劾奏疏都留有副本。

    意在年老之时,装裱成书,流传后世。

    说罢,刘元瑜就站在那里,探头看向苏良所在的屋子,确认后者有没有听到。

    他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

    苏良入职近一月,却一份章疏都未曾写,乃是给御史台丢脸了。

    再加上进奏院案,苏良大出风头,让刘元瑜甚是不满。

    其性格有点像御史中丞王拱辰,睚眦必报。

    且有一种“整个朝堂,唯我一人是君子”的迷之自信。

    一旁的周元看向起身的苏良。

    “景明老弟,刘御史向来都如此,喜欢在院内发表见解,指桑骂槐,大家都见怪不怪了,你莫放在心上。”

    苏良淡淡一笑,大步走了出去。

    大宋朝堂上。

    所谓的低调,所谓的韬光养晦,都是针对那些相公们的。

    小官员必须锋芒毕露,不然永远难出头。

    尤其是台谏官员,做的乃是弹劾宰执、讽谏君王的事情。

    一旦传出怯懦之名,便离去职不远了。

    不过,苏良并未去找刘元瑜理论。

    而是抬头看向一棵柏树树梢上的鸟窝,高声道:“这些该死的乌鸦,大中午的还在聒噪,真是讨厌极了!”

    指桑骂槐。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刘元瑜气得嘴唇发颤,也没想到如何反驳。

    当即甩袖离去。

    另一间屋子内的包拯,恰好听到二人说话,不由得露出一抹灿烂的笑容,然后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随即,苏良也回到了房间。

    周元笑着说道:“你……你入台谏近一月,确实无一份弹劾章疏,若到了年底考核,奏疏太少,恐怕会有人给你穿小鞋的。”

    “多谢子雄兄提醒,我再想想能写些什么。”

    苏良本来脑袋空空。

    但是监察御史刘元瑜这么一吆喝,他突然知晓自己要写什么了。

    ……

    注:大宋台谏官言事主要分两种方式:小事呈章疏,大事入对廷奏(与皇帝面谈)。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