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李金水等人跑远了,许墨才扭头对程琼道:”你也装一袋回去啊,帮秦小姐也拿一些尝尝。”
这句话,叫程琼再无法子保持镇定了。
“我也有份?”
程琼嘴里这么说,人已经欢喜地直搓手。
见许墨点了点头,程琼大步流星一般,向粮仓飞奔而去!
把刚才还想竭力保持的风度抛在了九霄云外。
土豆大丰收,幽州百姓都是欣喜若狂。
各地的衙门里,百姓们人山人海,排的望不到头,场面极其的劲爆。
见到有人已经领取到了土豆,沉甸甸的分量十足,惊叹羡慕声不绝于耳!
百姓们更是称颂许墨为大救星!
是神仙下凡,来解救世人的!
这话,立刻传遍幽州的大街小巷!
突然变得爆火的土豆,不仅在幽州轰动。
在幽州的商人们,也都听说了土豆种种优点,产量高,耐苦寒,还特别好吃,简直就是神粮。
于是在商人间也引起了轰动。
在了解了土豆的神奇特性后,百姓才开始耕种土豆,就已经有大批地商人向他们预订好了!
商人之间的消息传得极快,一时间,幽州有神粮的消息,很快传到幽州以外。
闽越那边,也热火朝天地种植起土豆。
朱敬文一回到闽越,就把许墨教的话告诉了闽越的官员,百姓还有商人们。
顿时,闽越变得喜气洋洋,之前的唉声叹气一扫而空。
闽越的百姓,那更是抱着十足的信心,也加入了种植土豆行列中来。
土豆现世,将幽州和闽越都轰动了,百姓们激动地喊着许墨是天降神仙,一边兴高采烈地挥动手中的农具!
积极性空前绝后。
消息地在大周传播开来后!
顿时,无数的百姓,商人纷纷涌进幽州。
幽州一时间成为整个大周瞩目的地方!
幽州人人都种土豆!
这么大的动静,引起了全国各州府的注意!
京城,金銮殿。
按照惯例,又是一个早朝,百官们早早就在等候好了。
但跟以往肃穆安静的气氛不同,今天朝臣们一见面,就忍不住地热烈讨论起土豆这个话题。
他们从没有见过土豆,因此都很好奇!
秦霄进入大殿,就听到众臣正在热议,也不由好奇地问了起来。
“各位爱卿,都在聊什么?”
“是你们谁家娃儿又闯了祸了吗?给朕也讲讲!”
秦霄心情愉快地坐下龙椅。
最近一段时间,朝堂的政务分外的顺心,秦霄都觉得,大周有步入盛世的那种感觉了。
听到秦霄开玩笑的话,群臣都有些无语。
陛下,您也太不厚道了,居然咒别人家的孩子闯祸?还要咱们说出来,让他开心下?!
话说回啦,陛下今日怎么还开起玩笑来了啊?
至少,比起时常就大发雷霆的陛下,陛下还是反常一些要好。
“启禀皇上。”
见秦霄询问,户部尚书苏有平站了出来。
“陛下,近日大周境内传出了一种神粮。”
“据说,幽州出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粮食,亩产能高达五十石,并且十分的容易种植,周期还很短,一年可以两种!幽州已经试种成功了,喜获大丰收,有将近两百万石的收成。”
苏有平此言一出,秦霄顿时呼吸一滞!
竟然,将近两百万石粮食?
没听错吧?!
秦霄惊得站了起来,目光逼视苏有平:“此话当真?”
苏有平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这,陛下,微臣也奇怪着呢,大周的农作物都有备案的,从没听说过有什么种作物这么高的产量。”
“一年可以种植两季,那更是没听说过。”
“要是照这么地一算,那年产的粮食起码有五百多石啊!”
“如果咱们大周都种上这种粮,大周岂不是就没有粮荒了?!”
“还有啊!听说闽越布政使朱敬文一从幽州回来,就马不停蹄地在闽越大量种植起来。”
底下的群臣你一言我一语地纷纷说道。
秦霄听得急了。
一年收获两季的高产粮!
怎么我之前一点风声都没听说过?!
这种粮食对大周来说,绝对是无比的重要!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一切的基础。
存粮越多,大周就越稳如泰山!
再加上大周如今的商业繁荣,粮食多了还可以用来交换其他商品。
这么一来,大周岂不是高枕无忧了?
想到这儿,秦霄淡定不了。
“快说,到底是什么粮食?”
秦霄迫不及待地询问。
苏有平赶紧回复:“启禀皇上,这神粮叫做土豆!”
“是许墨派人从海外运回来的,他拿到后就在种植了,数日前才获得了丰收。”
“朱敬文当时也正好在幽州,品尝了下后,就迫不及待地带回闽越,大面积地推广种植。”
听到这里,秦霄心平气和了下来。
又是许墨?
大周如今一有大的风吹草动,就少不了许墨的身影出现其中。
但秦霄没想到,许墨这一次,竟然整出来个神奇的土豆。
如此高产的粮食品种,一旦全面推广,对大周的发展,那绝对是天大的好事!
甚至能彻底解决粮食不足的大问题。
秦霄若有所思。
许墨曾经跟他说过,海外有高产粮食的事情,但当时他也是半信半疑,并没有放在心上。
想不到,许墨真的没有吹牛,他说的高产粮食确实存在。
这个许墨,居然还懂得农业?!
不过,秦霄还是冷静了下来。
不管是秦霄,还是在场的群臣们,听到的都是还没有确凿证据的道听途说。
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根本无法做出判断。
“陛下,如果这土豆真的有传言的那般神奇,对我大周来说,绝对是平添了一大助力!朝廷也应该拨出款项,大批量地从海外购买,让我大周遍地都有土豆种子种植。”
“这样,几年下来,我大周粮食储备就会增量巨大,要知道,现今大周的粮库几乎都空着呢。”
“如果是真的,绝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殿上的文武百官纷纷议论,个个感到了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