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早期人物之一方其道,从保定军校起,由北京到湖南,又到东北,直至建省绥东,一直都坚定追随着吴孝良。到后来由于列强介入中日俄间的矛盾冲突,吴孝良不得已下野去职,于是他就此成为绥东最高军政长官。
历史上的方其道在人杰辈出的民国时代只能算是中下之资,普通又平庸。由江西陆军小学、湖北武昌陆军预备学校、直到军校中的顶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从这一求学历程中可以看到他是个按部就班的好学生,有如现代人由小学升入初中,再到高中,最后顺利考入理想的大学。如果按照这个步骤,他或许会成为和张治中、白崇禧、薛岳一般的人物。
不过方其道的人生并没有按照即有程序继续走向辉煌和灿烂,一个拐点就此出现,他因阅读报纸而被开除,以上假设的前途戛然而止。而书中因为有了吴孝良的介入,他的人生不但没有因此而暗淡下去,反而更加光彩夺目。可惜现实历史中没有吴孝良,他接下来的路注定充满了磨难,但一段爱情的种子却也在悄无声息中种下。
方其道能被我所知道,还要拜托他订过婚的一个女子。相信很多人都记得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名为《纪念刘和珍君》的课文,作者周树人,字豫亭,笔名鲁迅。方其道虽然没有了成为一代名将的晋身之资,但仍旧有能力成为地方名流衣食无忧,日子比普通人好上不知多少倍。他大刘和珍十一岁,仅仅看年龄差,大多数人或多或少会补脑出包养一类的画面,那么请继续看下去。
1921年,方其道在江西当《中庸报》经理,刘和珍时年十九岁,是他的助手,经常会为其整理资料。同年,刘和珍参与了方其道等三十余人组织的“觉社”,并出版《时代之花》周刊。用后来时髦的话讲,两个人是在共同的革命理想与前进道路中肩并肩战斗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同年,自由恋爱的两人定下婚姻之约。
如果按照预想中的套路,热恋的两个人应该会很快步入婚姻的殿堂。但那是风雨如晦的军阀乱世,王子与公主的童话没有滋长的土壤。当局的逮捕令将两人硬生生拆散,由此天各一方。两人辗转于南昌、上海、北京等地,匆匆见面又匆匆分别,聚少离多。
刘和珍没有放弃学业,她准备考取北京的大学,奈何家贫无钱,愁于念书、生活等各项费用。而方其道则一路落魄,最后沦为孙传芳军中的一介幕僚,事业跌至低谷,日子也一天天穷困下去。可当他得知了此事,立即由驻地步行九十余里到漳州,将自己半年积攒下的全部财产八十元钱全部汇给了她。(八十元钱在当时算一笔不小的钱,鲁迅当年在北京三千元可以买一座四合院)
为了与恋人团聚,方其道离开了闽南军中,前往北京,一边工作,一边继续资助她的学业。
而刘和珍考取北京的大学以后,她的生活逐渐焕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只是,这光芒不但耀眼,还很致命。
北京是当时学生运动的策源地,刘和珍积极的投身于各种学生运动,终于在1926年3月18日招来了大祸。也就是历史上颇为有名的“三一八”惨案,警察向学生开枪,刘和珍中弹身亡。
刘和珍的死去对方其道的打击之沉重可想而知,他愤而参加了北伐军与北洋政府决裂,后来在北伐军第二师中任政治部主任。只说北伐军第二师,诸位可能没有概念,那么说说第二师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师长刘峙,副师长叶剑英,这两人后来可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似乎在刘和珍死后他的人生又回到了原先的轨迹上。
可能方主任生来不适合官场,此后一直官路平平,于抗战前后辞职归乡,结婚生子,继续他平庸无奇的日子。
最后用普希金的一首小诗作为结束语吧。
我看见一朵被遗忘在书本里的小花,
它早已干枯,失掉了芳香;
就在这时,
我的心灵里充满了一个奇怪的幻想:
它开在四季?什么时候?是哪一个春天?
它开得很久吗?是谁摘下来的,
是陌生的或者还是熟识的人的手?
为什么又会被放到这儿来?
是为了纪念温存的相会,
或者是为了命中注定的离别之情,
还是为了纪念孤独的漫步
在田野的僻静处,在森林之荫?
他是否还活着,她也还活着吗?
他们现在栖身的一角又在哪儿?
或者他们也都早已枯萎,
就正像这朵无人知的小花?
喜欢枭雄的民国请大家收藏:枭雄的民国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