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买地的水泥楼,最高也始终只肯建造两层呢?这一点的确是让人迷惑的,在今日之前,在座众人或多或少也都意识到了其中的猫腻——必定是有原因的,否则,这么稳当的屋子,给人的感觉,何止是三层、四层,甚至连六七层感觉都能建起来呢!水泥比木屋好,不就是好在这份稳当么?连木造的房子都能普遍盖出三层来,买地的水泥房至少也可以盖三层吧?
自然了,木房子的三层,往往是渐缩的形式,如塔一般,在上层是有露台部分的,这是因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建筑,在地基上让人放心不下,而且,层高上必定会有所牺牲,很多时候稍微一抬头就感觉要撞着房梁了。再加上这木板隔成的楼板,只要稍微一有年代,走起来吱吱呀呀颤颤巍巍的,总让人放心不下。
这种二楼的坏处,《项脊轩志》已经说得很是明白了,这也是为何归大人的妻妹不晓得‘阁子’是为何物,除非在寸土寸金的州县内,一般百姓是不太修建多层建筑的,若是何处有了三层的酒楼,那简直就是一出大新闻,很值得大家呼朋唤友地去看看,凑个热闹——倘若是寺庙修起来的,那更是香客如云,大家都想要登上去看一看,享受一下‘登高望远’这稀奇的感觉了。
总的来说,木造建筑,多层的缺陷是显然的,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木头这种材料的局限性上,它的承重能力毕竟是不如砖石的,但砖石的建筑,也有突出的缺点,比如石塔,石塔必定是大部分实心的,只能盘着塔身挤出一点点空间,供人登高,这可说是无法逾越的限制了。
最顶尖的部分往往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站人,最多是雕琢一些佛像在内,真正的好东西都是藏在塔下的地宫里——这也是因为塔其实是很容易损坏的,一次雷雨天气,一场大风,都可能会损坏塔尖,让塔身崩塌掉落,金陵大报恩寺,算是这个年代最大的奇观了,但建成之后几乎就没停过修葺,每年都要大修一次,小修就没停过,这都是有阅历、有门路的人家,去金陵游历时可以听到的轶闻。
水泥小楼,虽然目前只修建了两层,但只要是居住过的人都能感受到它和木楼的区别,首先是层高、空间的一致性,二层不用在层高和面积上做出牺牲,还有材料的稳定性——水泥房子是不可能在大风中摇曳的,如今水泥楼最多的就是南方沿海,每次起台风,全家老小哪个不是在屋中瑟瑟发抖,感受着木屋在风中震颤的恐惧?
一场大风吹走瓦片、屋顶都不稀奇,有些房子甚至整间都被拔地而起!可水泥的房子,最多也就是窗户颤抖,吹破些玻璃窗罢了,这也是事先敲些木板封窗就能解决的事情,再加上现在有台风通报,可以用传音法螺警示州县、村落,往年的一大天灾,几年下来,已经减弱了不少威胁,至少咬牙建起水泥房之后,一家老小也不必担心一场台风之后,财物损失无家可归了。
因此,水泥房必然是未来的大趋势,这是所有人都认可的事情,甚至也有很多人旁观了建房打地基之后,机灵的脑子都转起来了:这么好的地基!多稳当!只建两层实在是浪费!挖得这么深,还是水泥慷慨灌进去……这不比一般造塔的地基都扎实了?要不要也试着造一造大报恩寺那样的高楼,也算是一大壮举呢?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在高楼非常罕见,大多数人除非特意出城,也找不到什么地方可以爬的时候,登高望远就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了,人类对于这种登高的追去,几乎是一种本能了。若是在城里能有一高楼,可以偶然登上去瞧瞧——买地似乎是不在乎什么窥视禁中的事情,它们就没有‘禁中’,所以这方面的忌讳是很轻的,富豪们也是不无意动,还真不乏有人想突破两层的限制的,便不说六七层的高楼,三四层——五六层……的房子,试着建一建、看一看,为什么不行呢?
但是,这样的想法,一直受到了建筑队的严词拒绝,也有人听说过其中的缘故:买地是不许建两层以上的建筑的,原因就在于水泥的筋骨,这用的是竹筋——竹筋承力有限,不敢建得高了。而消息更灵通的人,便会听说另一个秘闻,那就是买地在京城建的超市,用的就是仙界的材料,所以才能建得那样的高。
对于这种传闻中的仙界材料,于宴者早已有人听闻,再加上对竹筋的非议,也并非陶四郎一人之言,这会儿两边一对,严丝合缝,这才恍然大悟,对于陶四郎的消息也更加信任,都忙追问起钢筋的事情来——不说别的,倘若买地这里已经能造出钢筋了,那只要在陶四郎这里,打听到一二配方,他们立刻就可以在交易所囤货,乘势大赚一笔!甚至于哪怕最后消息是假的,那也不要紧,只要有这个消息,流传出去,市场争购,他们作为掌握先机已经囤好货的一方,照样是有赚头。
“钢筋这个东西,那门槛可就高了,首先要把钢筋和生铁分开来——这里的钢,也不是咱们一直以来说的百炼钢这样的东西,它是有严格要求的……”
说到自己的老本行,陶四郎可就来劲了,侃侃而谈道,“我们可以根据碳含量来区分熟铁、生铁和钢,碳含量大于……”
他不说数据还好,这一说,一群叔伯都是晕了,均是连连道,“不说这个,这些真听不懂,说得简易些,简易些!”
陶四郎见此,也只得一笑,寻思了一番,便把筷子纵横交错起来,对众人解释道,“大家都是看过建房子的,灌地基时,套筒里的竹筋,看起来是否就像是如此,好像骨架一般,水泥拌了砂石填进去,等凝固之后,比一般的石头还要更坚牢,是也不是?”
这个的确是都见过的,因为买地的工事实在是太多了,民间、官方都在造房子,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久居买地的活死人,对于建房的流程肯定都是看过的,也能明白竹筋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此时便有人猜测道,“人要有骨架才能行动,否则就是一摊烂肉了,竹筋也是起到一个作用,这么说,是否木头也能做筋骨来用?”
“虽然是可以,但注定是不持久,因为木头是容易朽坏的,留下空洞之后,这块砖就不平了。不是什么上好的骨架选择,竹子呢,性子就要强得多了,能承受更多的力,譬如说两层小楼,再加上其中生活起居的人丁,便是把第二层安排满了人、家具,每一寸都有东西,它的重量也不会超过一个数字,这个数字若是竹筋还能承受得住的,那就不会倒塌,但也要防着年深日久,连竹筋都疲倦老化了,到时候这楼板也就不可靠了,便连地基也怕会出事,因此,竹筋水泥的房子,在五十年之后就有点不保准了,运气不好的话,可能需要翻修。要给它加点支持。”
老房要修,岂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更何况五十年后,也只是不保准而已,众人听了,都认为竹筋还算是可接受的建筑材料,更有人已经聪颖地明白过来了,“难怪竹筋是不许建三楼的——顶上再多一层,那多出的重量就容易超过这个极限,久而久之,恐怕会出事!”
“正是这个道理了!”陶四郎双手一合,不吝夸奖,“徐伯父果然敏锐,其实即便建了三楼,倒也未必立刻就超限了,就算偶尔超限,或许也是无事,但这是几十年的东西,不能抱有太大的侥幸心理——若是二三楼长期有许多人呢?若是后来者不知道,在楼上囤货呢?现在只许建两层,而且明言了第二层不许建藏书阁,藏书、囤货都必须在一楼,都是有原因的,就在于这个极限重量。”
“原来!”
“早听说有这么一条规定了,还真不知道是为何!真是听四郎一句话,胜读十年书啊!”
众人也是都纷纷恍然大悟,又有人疑惑,为何木头房子也可建藏书阁,而水泥房反而不能的。陶四郎只得解释:那种老式的藏书阁,书架彼此间开,距离很大,书本放得不算太多的,问题的确不大,若是那种一本本码着,从地板到天花板都塞满了,码了一屋子的,那肯定是不行,而写规定时不能不把这种少见的极端情况考虑进去。
“这里还有买地特殊的情况在:书本在敏朝毕竟也是贵价东西,很少有人能囤到这么多的,汗牛充栋不过是夸张的比喻而已,但在买地,书实在是便宜,那些喜欢话本子的书迷,轻而易举就是几个大书架,便不能不有所提防了,为了保险来说,藏书室设在一楼肯定是最稳当的——其实便是老式的藏书阁,年深日久,木地板无法承重,不得不把书架搬下来翻修的也不在少数,甚至时常走水都是有的,敏朝朝廷藏书的地方,便是一排单层的石房,也不乏其中的考虑。”
陶四郎顺便也解释了一下这个疑问,众人听到这里,又都觉得自己开了眼界——别看他们身家丰厚,但在陶四郎面前还真没有什么优越感,真有知识才是财富的感觉,不知不觉,对话的语气都尊敬了不少,“那末,要建大船闸,必定是要用钢来做筋骨,也是因为受力问题吗?”
“确实,自古以来,斗门多是在运河水浅处修建,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运河多为人工的水渠连缀天然河流,在人工水渠段,水位浅,水的重量肯定也小些,给小船过闸,那用石块就够了,但若是要在大江上修船闸,便是也择选水浅处,但水本身的重量,水流动的力量,都要考虑在内,非钢筋而不能用,竹筋水泥,只能小打小闹建个码头什么的。修船闸水坝绝无可能,必须非常把稳才能尝试,万不能赌——这是不能冒的险。”
这话的确是有道理的,船闸的原理其实就是要拦坝,大坝垮塌,对下游自然是灭顶之灾,众人闻言,也都是不禁点头,又听陶四郎介绍起了买地的钢铁工业布局,“其实从十八年前起,六姐便开始布局了,当时的楚大匠还不过是被留在彬山等死的瘸腿匠人而已,那时起,六姐便在为钢筋做了准备,只是当时连竖式高炉炼铁都没有,想要造出钢筋完全是天方夜谭。除此之外,人才也极是匮乏,压根无法形成规模……”
十八年的时间,在他的叙述中,似乎是一晃而过,又似乎是没有一天功夫闲着,这十八年里要普及教育,从无到有地培养出买地这里的专门学校体系,搞出一批受雇于衙门的学者——类似于敏朝的鸿儒,但比起教书育人很显然还有很多具体的,能对工业产生极大影响的研究工作,还要普及竖式高炉炼铁、找到优质矿石,甚至还要推行新的货币政策,这也和金属工业相关——否则,金属很大一部分要去当钱用,价格就无法下落。
如此一来,十八年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真不知道六姐是如何把这些事情一一做成的,而买地的铁器也确实要比敏朝便宜得多了,甚至在事实上造成了环买地区大量铁匠破产投买……
“是直到去年,橡胶投产之后,我们工业专门学校的钢铁专业,才迎来了一个新的契机,那就是钢筋最重要的一个前置步骤——氧炉炼钢,只有这个办法才能炼出低碳钢来,但纯氧非常的昂贵,只有电解才能制造一点点,没有橡胶做的电线外皮,是无法投入大规模应用的,便连实验都做不起。没有低碳钢,铁丝做筋骨,效果也就比竹筋好些有限……”
这一步步往前,每一步都还要别的领域也有突破才能跟上配合的感觉,实在不比谋略天下来得轻松啊……当听到电气因橡胶而普及,氧炉有了实际基础时,便连这些听众也都松了口气,一边在心底提醒自己囤铁矿和煤矿——不过这些东西的价格从未下落过,一边又急急地道,“如此可好了,这氧炉可是顺利地设计出来了?”
“难着呢!造实验厂房,需要的资金那是海量,且现在铁矿、煤矿的市场价并不便宜,衙门下拨的限价煤铁,分到实验小组头上又是不够用的,还有那发电机也是昂贵,各处都在申请,也不知道何时才能下拨……唉!还不知道又要磨蹭几年。”
说到此处,陶四郎却是摆出了好一副苦相,一摊手叹道,“我老师也是急得上火——目前盯着这氧炉专利的小组,有四五个,都在各显神通找经费,也是眼馋那天价的专利分红,只是前期投入也大,这钱该上哪找去!”
其实,他毕竟年幼,城府不深,并未太过伪装,这番对话的目的性还是很强的,但这种目的性倒并不会让人有什么不满——几个豪商对视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的心动:早知道楚大匠那一波匠人,可说是买地的新贵,那真是要什么有什么,要钱有钱,要政审分有政审分,社会地位还极高,六姐异常尊重礼遇……
只是因为这些国宝级匠人,很少在人前露面,大多公务繁忙,醉心实验,难以结交,以至于他们周身也染上了浓浓的神秘色彩,民间甚至有愚夫愚妇,认为他们常年闭关修仙炼器的。这些交易所的豪商,也很难找到门路结交打探,这会儿听陶四郎这么一说,才肯定这批匠人手中都有专利分红,钱财、政审分的回报,甚至还要比他们更多!
这就让人禁不住想要来插一脚了——楚大匠他们是攀不上了,但手里结余的银钱真多,又不愿意完全投入交易所的赌博之中,倘若……倘若能投资一二,培养出下一个楚大匠,也跟着鸡犬升天,进一步飞黄腾达呢?
“四郎,叔叔性子直,这就直接问了!”
果然,又喝了几杯茶,便有个性急的汉子,开门见山了,“这实验小组的专利,也能和开公司一般,做股份分成吗——若能的话,归属于官制的小组,又能不能接我们这些商人的投资……这些事情,你可问过衙门没有,又有没有见到什么成功的先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