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三百四十三章 如何治理草原
    乾熙二年,十一月初十。

    阳武侯薛禄、新城侯张辅等北征大漠的东路大军有功将士押着阿鲁台扶持的阿岱汗凯旋抵京。

    奉天门前,阿岱汗向大明王朝第三任皇帝朱高煦献上了北元(蒙古)传国玉玺,标志着鞑靼汗庭(蒙古本部)的正式灭亡。

    此前,瓦剌实际上的掌舵人脱欢、也先父子等人死于和林城之役,鞑靼实际上的首领阿鲁台、昂克孛罗父子等人也战死在了和林城外面的草原上。

    自今日起,瓦剌、鞑靼这两个为了争夺草原霸主地位的游牧政权,从此成为了过去的历史。

    朱元璋、朱棣父子俩都没能做到的事,朱高煦做到了!

    于是,朱高煦在次日携太子朱瞻域拜谒太庙,他本人更是跪在朱元璋的圣像面前,感慨万千的说了许多话,甚至情难自禁的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离开太庙回到武英殿之后,朱高煦便召集六部九卿以及大都督府左、右都督开始商议如何治理大漠。

    这次北征的有功将士,大都督府军参部、军法部、军勋司已经在公议后递交了题本,但是朱高煦对于题本上的封赏进爵等将士的名单不太认可,不仅让通政司把题本退了回去,还下令让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等人重拟。

    按理说,李景隆、徐辉祖身为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无权参与这次的御前议政会议。

    毕竟治理大漠属于政事范畴,不属于军事。

    可朱高煦却让庆耀、刘敬忠亲自去传口谕给李、徐二人,让两人来武英殿参加会议。

    朱高煦亲征漠北,一战剿灭瓦剌首领脱欢数万战兵,更是把和林城打成废墟,之后率领随驾文武官员登燕然山,勒石记功。

    经此一役,乾熙帝朱高煦的天子威望已不下于三征漠北的永乐大帝朱棣!

    以吏部尚书蹇义为代表的文官们,虽然不理解朱高煦为何要这样做,可面对携大胜之威凯旋而归的朱高煦,他们却又不敢多问。

    朱高煦环顾殿内众臣,目光着重从蹇义、夏原吉脸上扫过,朗声道:「在开始议事之前,朕要宣布一道旨意。」

    蹇义、夏原吉似有所悟,几乎是同时向李景隆、徐辉祖所在的方向望了过去。

    「着曹国公李景隆、魏国公徐辉祖兼任内阁侍从顾问,佐理政事。」

    乾熙元年五月,朱高煦借吕震案对六部九卿进行了一次人事调整,当时内阁七人分别是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尚书于彦昭、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宋礼、兵部尚书齐泰,以及版印司正副司正方孝孺、解缙。

    后来方孝孺年老致仕,内阁七位侍从顾问就剩下了六位。

    等到乾熙二年五月,朱高煦推行新政,实施巡抚之制时,齐泰虽兼着兵部尚书之职,但其人已远离中枢,赶赴贵州就任巡抚。

    因此,齐泰身上的内阁顾问之职也就被朱高煦撤掉了。

    这个时候,内阁七位侍从顾问,就出现了两个空缺。

    朱高煦把李景隆、徐辉祖调入内阁,等于补齐了内阁侍从顾问的两个空缺。

    可他的这番做法,却引起了不少文官的反驳。

    「陛下,自洪武后期太祖皇帝设立内阁以来,从未有勋臣或武将担任侍从顾问,即便是永乐年间,也不曾有过。」

    礼部尚书于彦昭率先起身反对道。

    虽然他的年纪比朱高煦大,可他是金陵常科书院出来的学子,属于朱高煦的门生。

    于彦昭非常了解朱高煦,他怕蹇义或夏原吉说话难听,惹怒朱高煦,此时开口反对,其实是故意做给蹇义、夏原吉等文官看的。

    「太祖皇帝说过勋臣或武将不得担任侍从顾

    问么?」

    朱高煦反问道。

    于彦昭躬身答道:「不曾。」

    「朕的父皇说过勋臣或武将不得担任侍从顾问么?」

    朱高煦继续问道。

    于彦昭再次俯答首道:「不曾。」

    「既然太祖与朕的父皇都没有说过不准勋臣或武将担任侍从顾问,那么朕今日调曹国公、魏国公入内阁,充任侍从顾问,你有异议?」

    朱高煦俯视着于彦昭,不怒自威的质问道。

    于彦昭急忙稽首到:「微臣不敢。」

    「诸卿对朕的决定有异议?」

    朱高煦目光从于彦昭身上移开,依次扫过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工部尚书宋礼、兵部代理尚书事陈洽、刑部尚书熊概、左都御史刘璟、右都御史顾佐等人,冷着脸沉声问道。

    「臣等不敢。」

    蹇义等人急忙起身行礼道。

    「好,既无异议,那就开始议事。」

    朱高煦先是说了一句,接着目光落在吏部尚书蹇义身上,道:「蹇爱卿,你说说看,瓦剌、鞑靼覆灭之后,朝廷该如何治理如今的草原诸部?」

    「陛下,秦汉时,草原上有匈奴繁衍,匈奴覆灭后,至隋唐时又有突厥兴起,乃至赵宋时,蒙古于草原上崛起。而今陛下举兵灭瓦剌、鞑靼,荡平漠北,草原诸部皆臣服。」

    蹇义躬身道:「若依汉唐旧例,当施行分封草原诸部之制,禁止各部相互征伐,以防止草原再现一家独大之局面。」

    他说到这里,俯首拱手施礼道:「恕臣愚笨,臣实在想不出其他治理草原的办法。」

    朱高煦淡漠的点了点头,随后把目光移向夏原吉,道:「夏爱卿对此有何见解?」

    「陛下,恕臣直言,治理草原,无外乎分封与郡县两种。若行以分封,不过是老调重弹,走前人的老路罢了。」

    夏原吉起身一礼,然后侃侃而言道:「如此百年之后,必定又会有雄主诞生,从而统一草原各部,建立新的政权,威胁我大明江山社稷。然而,若能置之以郡县,则可一劳永逸解决困扰历代中原王朝的草原难题。」

    他话锋一转道:「可是,据臣所知,整个大漠之地南北纵深三千余里,东西横长四千余里,草原如此辽阔,若置郡县,又该设置郡县几何?于何处设立府治、县治?」

    「治下百姓是放牧还是耕田?朝廷又该如何收税?」

    「若是往后出现了雪灾、旱灾等天灾,朝廷要不要派人奔袭数千里运粮过去赈灾?」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