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749章 奇特
    这种依附在核电池上的火星生物,是一种真菌。

    虽然和荧惑真菌不太一样,但从双方一部分基因片段存在重叠的情况中,两者应该是有一个共同祖先的。

    不过与专注于高速变异的荧惑真菌不一样,这种真菌的基因序列相对稳定,而且进化出其独特的生存模式——噬热。

    噬热真菌的噬热特性非常强大,甚至可以硬抗核衰变的辐射,同时不断吸收核衰变产生的热能。

    为了研究噬热真菌,航天部紧急召集了一些专门从事荧惑真菌研究项目的科研人员。

    在这些专业的科研人员,日以继夜的研究下,噬热真菌的庐山真面目,终于一点点被揭开。

    首先被研究人员确定的,自然就是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存在亲缘关系。

    两者应该是拥有共同祖先的,或者噬热真菌就是荧惑真菌的一支特异变异分支。

    毕竟荧惑真菌的可怕变异速度,经过如此漫长的时光,在此期间,究竟是变异出多少种变异分支,至今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科研人员猜测,可能在过去某一个时间段,荧惑真菌遇到一处天然的放射性矿区、或者是遇到火山喷发、小行星撞击火星之类,导致地幔的放射性物质,出现在地表之中。

    荧惑真菌遇到这种特殊的热能环境,经过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之后,变异出噬热特性的噬热真菌。

    而在这种变异过程中,由于基因分化严重,导致噬热真菌和荧惑真菌,逐步分化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物种。

    同时噬热真菌也失去了高速变异的特性,取而代之的噬热特性和抗辐射特性。

    噬热真菌的抗辐射特性,是一众研究人员见过的生物中,目前已知的最强生物。

    当然,蓝星其实也有相类似的情况,那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废弃厂区内,也进化出相类似的真菌,同样拥有超强的抗辐射能力。

    永远不要小瞧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能力,特别是那些不起眼的微生物,它们才是真正的进化大师。

    第二个被研究员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就是噬热真菌的噬热本质。

    要知道核电池失控后,此时的温度,已经维持在500~600摄氏度之间,足以融化很多化合物了。

    普通的蓝星生物遇到这种高温,内部的分子结合键,都会出现崩解和变质。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烧糊了”,就是生物体的蛋白质不耐高温,出现分解的情况。

    但是噬热真菌却可以承受500~600摄氏度高温,从核电池上摄取需要的热能。

    这其中必然有秘密。

    经过研究后,噬热真菌的耐高温特性,其根本原因终于水落石出。

    原因在于噬热真菌是一种拥有“拟态”的生物,它们每一个真菌之间,看似是独立的个体,实际上它们却有分工协作的社会性。

    遇到高温环境时,噬热真菌会随机应变,如果环境温度适宜,它们会直接进入繁衍模式。

    如果高温环境的高温,超过了本身的承受极限,它们会做出另一个改变。

    根据研究获得的数据,噬热真菌的极限承受温度,是183.6摄氏度,超过就会出现有机体变质、分解。

    那噬热真菌是如何承受500~600摄氏度的核电池高温?

    原因在于高温变质上,一旦遇到超过极限的高温,它们会不断通过自杀式的方式,逼近高温区域。

    然后那些被高温杀死的噬热真菌,会因为高温变质,变成一种特殊的纳米结构,这种纳米结构可以阻挡高温,同时将高温区的热量,定向转移到外面,形成热能传递通道。

    这就是之前,在核电池周围看到的灰暗蜘蛛丝状物质,那些蜘蛛丝状的物质,就是热能转移通道。

    至于为什么,噬热真菌要用这种方式,牺牲一部分个体,用于搭建热能转移通道,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研究员们猜测,这应该和火星的环境有关系,对于火星地表而言,热能的主要来源有三个。

    一是太阳能,二是局部地热能,三是天然高浓度的放射性矿物。

    由于火星距离太阳相对比较远,每天可以获得的热能,是非常有限的。

    因此局部的地热能、高浓度放射性矿物,就成为非常宝贵的热源。

    噬热真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热源,必须采用特殊的方式,最大限度的“保温”。

    这也是为什么,33号探测器会出现散热失灵的原因。

    因为噬热真菌将33号探测器当成了一个热源,然后激活了保温功能,它们在阻止热能向空气散热,然后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其中的热能。

    正是因为这种保温功能,让33号探测器的散热板,出现了无法正常散热的情况。

    同时也因为33号,会不断的移动,导致噬热真菌无法构筑出热能转移通道,没有出现明显的丝状物,让常海涛等人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33号探测器扔下核电池后,噬热真菌在没有热源的情况下,很快就自然脱落,让散热板重新恢复正常。

    同时被丢弃的核电池,也成为噬热真菌的新目标,在周围迅速繁殖,然后用保温层包裹住核电池,实现保温功能。

    在搭建了热能转移通道后,核电池周围就变成了噬热真菌繁衍生息的栖息地。

    这才有了常海涛等人,看到的那一幕,黑灰色丝状物覆盖了核电池。

    临时组建的研究团队,利用电场合成技术,经过一个多月的尝试,终于成功复刻了噬热真菌构造出来的那种耐高温纳米结构。

    几名研究员兴奋不已的测试着,在化验室内,这种特殊纳米材料,其神奇的特性,让众人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

    “竟然可以抵抗中子照射,它们利用了锂和碳,加上火星地表丰富的铁和硅,打造出这种神奇的材料。”一名研究员赞叹不已的说道。

    某种程度上,噬热真菌的这种行为,是在人造放射性物质,然后实现热能的可持续发展。

    毕竟碳和锂被中子照射后,有可能会衰变成为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然后噬热真菌就会利用这些人造的放射性物质,再次形成新的核电池。

    对于热能稀少的火星而言,噬热真菌的生存模式,就是超出了人类的想象力。

    一名研究员无奈的笑道:“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竟然不是太阳系中,最先利用核能的生物。”

    “是呀!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虽然噬热真菌的这种纳米结构,对于人类的借鉴意义不大,但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存模式。

    为人类进一步了解外星生物,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方向。

    喜欢纳米崛起请大家收藏:纳米崛起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