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景唉声叹气道:“满朝文武,无一人合适。”
白不来道:“让项儿去吧。”
白景闻言一惊。
“王祖父,你当初不是说不允许王室掌兵吗?”
白不来道:“此一时,彼一时。如今秦国形势微妙,内乱刚平,外患环伺,若不能处理好,将有覆巢之危。我看满朝文武中,没有人比项儿更适合了,同样我也相信项儿,他绝对能帮你掌好军队。”
“但听王祖父安排。”
白不来又问道:“关于推行改革,你们是如何商定的?”
“这是侍中赵烨提出的。”
赵烨原职是九卿之一的大鸿胪,在白羽死前,加封他为侍中。
此职乃是虚职,意为殊荣,其位在九卿之上,三公之下。
白不来知道赵烨是一个大才,他所提出的改革必定是有的放矢。
“快说来听听。”
赵烨所说的改革,一共分为五个内容。
其一,查清亏空,充盈府库。
其二,惩治贪腐,整肃吏治。
其三,火耗归公,建养廉银。
其四,打击豪强,万民一体。
其五,奖励军功,恢复爵位。
自二十年前犬戎进犯,秦国割让冀州,沦为附庸,国家财政就一直入不敷出。
白不来调出系统,查看财政情况。
国库:灵石581,金9987,银224411
税收:21万银/年
贸易:
支出:65万银/年(军费3万银/年,俸禄11万银/年,王室4万银/年,贡品2万银/年
收入:-44万银/年
很明显,即便如今秦国已经从实质上摆脱了犬戎附庸的身份,减去了每年2万银的贡品,财政依然是赤字的。
这是多年来的积弊。
秦国一州四郡九十一县,没有哪一个郡县衙门敢说没有亏空。
就算是京畿衙门,照样是亏空无数。
这其中的原因实在太多。
赵烨提议成立有司,进行专项调查。
这一点,白不来是无比赞同的。
几十年顽疾,民生凋敝,是时候要整治了。
国库缺钱,另一方面是官员贪腐成风。
由此,赵烨提出了第二点,惩治贪腐,整肃吏治。
贪腐的问题,历来就有,屡禁不鲜。
这跟当初白不来开国的国策有关。
白不来还是高估了官员的政治觉悟和个人素养。
从三公到县令,每年的俸禄实在是太少。
从实际出发,即便是一个普通的县令,靠着每年的朝廷俸禄,养活一家子虽然没有问题,但官场人情往来,豢养仆役等等,算上这些就远远不够了。
更别说,高官们他们还要养更多的人。
仅凭俸禄肯定是不够的。
由此,就引发了贪腐。
而且,这里所谓的贪腐并不是暗地里的勾当。
贪腐之由头却是光明正大,师出有名的。
这就涉及到火耗。
火耗是洪荒大陆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洪荒中,万族千国间有三种通行的货币,分别是银、金和灵石。
十银为一金,十金为一灵石。
国家财政大头来源于子民的赋税。
赋税有很多种,目前秦国最主要的是人丁税。
人丁税是按人头进行收取的。
每个人上交的赋税都是散银碎银,等交到朝廷来,是需要聚集在一起重新熔铸成官银的。
重新熔铸的过程就必然会产生火耗。
因此,为了交足赋税,基本上各地的府衙都会让百姓上交火耗银。
比如,十两银上交上去,产生的火耗会达到一两成。
这意味着,各地的府衙要从百姓手中收取至少十二两。
历来,火耗是各地府衙自行规定收取的。
长此以往,官员们发现,要收多少火耗全是自己说了算,于是就开始了横征暴敛。
据赵烨调查,有的地方火耗银足足多收了六七成。
除了正常的火耗,多出来的火耗银子就被中饱私囊。
这就是地方官员贪腐的由来,已经成为了一种潜规则。
至于上层官员,靠的就是地方官员的贿赂,称之为孝敬钱。
州郡官员收了钱,哪里还敢管地方官员。
于是乎,吏治就成为了一个老大难。
火耗归公,这是赵烨提出的一种解决办法。
要将各地的火耗银进行统一规定,不允许多收。
由于此举断了地方官员的财路,肯定会引起不满,因此要建立养廉银。
养廉银是白不来在世时所提出的方案。
因为当年秦国四处征战,这项政策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养廉银说白了就是给官员加俸禄,让他们能够安心为国办事,减少贪腐。
至于第四点,打击豪强,万民一体,指的是自开国以来很多人,或因功劳,或因赏赐,其后人家族永久免除了赋税。
几十年下来,这批人数量庞大,致使朝朝廷收不上税,国库空虚。
同时,豪强还指武林门派。
当初白不来打江山时,与许多武林豪杰交好,他们在开疆扩土的过程中出力不少。
白不来给了他们很多特权,其中就包括门中弟子免除赋税和劳役。
多年下来,致使很多门派比国家还要富裕。
很多百姓宁愿加入门派,也不愿为朝廷所用。
第五点,奖励军功,恢复爵位。
白不来在开国之初,实行的是军功制。
根据战功来进行赏赐,一共分为男爵、子爵、伯爵,一共十五等爵位。
爵位是名望和身份的象征,拥有特权。
只可惜,二十年前一战,秦国割地赔款,不仅从王国降为了侯国,更是威望扫地。
白羽直接废除了这一项制度。
赵烨所说的这五点改革,痛陈利害,鞭辟入里,正是当前秦国结症之所在。
其中不乏有推翻白不来和白羽两代国君国策的举动,但白不来细细思量,觉得颇为有理。
“是时候大刀阔斧给秦国来一剂猛药了!”
白不来决定全盘接受赵烨的五项改革。
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其他的政策。
首要的就是人才的储备。
白不来道:“开科举势在必行了。”
科举,这是白不来当年制定的国策,也是白不来将前世的经验照搬过来的。
白不来当政期间,科举只办了一次。
原因是当时的条件还不成熟。
是时国民素养不高,识字率低下,能够参加科举的人少之又少。
再加上,当时关于科举的内容迟迟定不下来。
没有多年的文化底蕴浸泡,哪里有实质性的内容来进行考核呢?
如今大不一样了。
七八十年过去,大秦的文化深入民心,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也在稳步进行中。
此时开科举,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