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六三、公孙起
    就在武关、东岭前线双方都按部就班地推进自己的谋划时,王卞紧急遣往随都通报军情的人员也到了随城。

    得益于随侯的改革,西秦最近几年都在建设国内的驿站道路,情报人员持着代表最高级别军情旗帜,一路无遮无拦,只用了十日,快马就驰入随城。

    看到边关告急,曾国已经攻占东岭,随时要进击武关,随侯一脑壳的头痛,急忙召集官员将吏进攻商议。

    西秦和曾国西边的边界年年互有攻击,但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互有顾忌。

    两国的西境打的次数多了,似乎已经形成默契,更像是秋冬农闲时练一练兵。

    所以西秦上下对于曾国从东面大举征秦都没有思想准备,随城一时之间竟然有些风声鹤唳。

    随侯这些年锐意进取,一方面是修建连通全国的道路体系,同时新建几个重点农业水利工程。另一方面就是整理北方戎狄。

    这些事情都推进了好些年,效果也非常显著。

    如今粮食生产年年都有新增,许多原来不能耕作的地方,也慢慢被开垦出来。把西秦从原来自给都勉强的状况中解放出来,还有余力供应狄戎,进而对狄戎部落收买分化,总体上解决了狄戎部落年年犯边抢掠的情形。

    同时,因为道路系统的进步,大大的促进了商业贸易,西秦于是顺势鼓励商贸。商业的繁荣,也给了狄戎的肉食皮毛新的出路,西秦和狄戎部落有了一定的共同利益,交往更加密切。

    这种和谐的关系,自然也反馈在实际的地缘政治体系里。没有了狄戎的掳掠,秦地四处日渐太平,从上到下都对日渐富足的国家感到欣喜。

    眼看西秦国力蒸蒸日上,随侯在臣民心中,自然就越发的形象伟岸,备受崇敬。

    只是这些,仍然无法消除随侯和臣将对于曾国大举征秦带来的忧虑。

    和普通的士民不同,到了能和随侯一起商议事情这个级别的人来说,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不管是土地还是人口,曾国都是倍于秦国的大国。

    曾国如果倾力来攻,对于秦国来说,这种压力无疑如泰山压顶。

    随侯时秦国第七代的国君,起名为文,他的父亲随侯衷十四年前在讨伐西戎的途中去世,他接替了王位。

    随文年幼时游猎北阪城,一日天还未亮,他早起练剑捡到一块公鸡形状的石头,颜色赤红。捡石头的时候,天空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周围的鸡都跟随着鸣叫,因此秦国的人私下里称随侯是鸡鸣神。

    虽然眼下随侯只有三十六岁,但因为十多年无日无夜的国事操劳,看起来却头发灰白,皮肤灰暗像个小老头。要是让他和曾侯坐在一起,旁人恐怕都分不清谁大谁小。

    眼下,随侯召集臣将商议武关的军情,各人都不愿先开口说话。

    因为事情很显然,就是派兵增援武关而已。

    但这是一个尴尬的任务,原因是王卞经验武关多年,无论谁去了,最终还是要看王卞的脸色。更重要的一点,曾国确实实力强大,去了武关说不定就要背锅。

    倒不是秦国的将领都害怕打仗,而是秦国最近两年改革了军队的建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军将不再拥有自己的私人军队,只有职务没有封邑,许多人都不能适应。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随侯就望着左庶长公孙起。

    公孙起,听名字就知道不一般,这个名字的意思是:一个名叫起的人,他的祖先最少是一名实封侯爵,拥有有封邑曾经当过国君的人的后代。

    当然,公孙起能够坐在左庶长这个位置,并不仅仅因为世家的身份。

    世家给他一个起点,真正让他脱颖而出的是八年前,他通过父亲公孙典,给当时因为大旱饥荒而焦头烂额的随侯进献了《秦策》三篇。

    在这三篇行政建议书里,他对秦国的治理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第一篇《粮纲》提出以土地税代替人头税,推行公田制结合爰田制的土地政策,鼓励拓荒开垦。

    所谓公田制就是所有三年未曾耕作的土地,都收归国有,新开垦的土地也归国家所有,开拓者可以无偿使用三年,以后交由国家调配,开荒者有权优先使用。

    所谓爰田制,就是田地交换制度。

    因为农业生产水平太低,农民没有化肥农药,土地一般耕作两道三年就要丢荒,否则肥力不足。大地主有许多土地,自然可以轮作,小农根本支撑不起轮耕,自然越种越没有收成。

    爰田制配合公田制之后,农民可以通过田地交换,把需要轮作的土地和国家或者大地主交换,取得继续耕作的土地。

    农民为了年年有耕作的土地,拓荒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因为新开荒的土地无须纳税,农民也不会对收成过分期待,反而积攒肥力,为后续的轮作做准备。

    拥有大面积土地的统治阶层,因为担心土地被收归国有,也愿意和农户换田轮作,改革的压力自然小了许多。

    其实这就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政策的改版,极大的释放出农民的劳动热情。

    第二篇《国富策》就复杂了许多。

    首先是国家推行大基建,修筑道路水利

    其次是确立法定货币,同时废弃抑制商人工匠政治地位的法律,鼓励工商,规范商业行为,制定商税。商税不再由地方自行私设名目,改为国家设立的机构制定条款,发放经营执照,统一收取。

    最后是制定远交近攻的狄戎政策。

    第三篇《大势策》高屋建瓴,从行政制度层面对国家各个领域都提出建议。隐然是要建立一个从区域国家变成引领东土各国的大国态势。

    随侯看到这三篇建议,大为欣喜,直接就赐了公大夫的身份,成了秦国的一名中级官吏。

    随着秦国的改革推进,公孙起也累进到现在的左庶长。

    一般情况下,左庶长已经是非王族能够获得的最高爵位,而职权更是相当于另一个世界历史上的实务宰相。

    随侯对曾国袭击东岭关很头疼,公孙起也一样头疼。

    眼下秦国的改革正进入深水区,开始要触动老贵族的传统利益。如果说《粮纲》改革双方还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国富策》只是培植新兴势力,现阶段进行到《大势策》部分,改革了军队的建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就已经是关系身家性命的生死之争。

    好在有随侯支持,新兴势力如王卞这些人,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政治资源,否则公孙起也不敢贸然进入深水区。

    但曾国来犯,就是旧贵族还击的最好机会。

    武关的安全,只能说是保护改革果实,继续推进强国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更凶险的斗争,还没真正开始。

    熟知历史的公孙起,对这种情势有着不为人知的深刻见解。

    他的《秦策》三篇,也不过是穿越前市委政府办公室政策研究科的初级水平。

    他考了好几年的公务员,总算考进某市直属机关一个冷门科室政策研究科,成为一名基层公务员。

    那天开着家里的车上班,一场事故之后就莫名其妙穿越。成为前世最讨厌痛恨的世家豪门子弟。算算时间,已经是八年前。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