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已经度过了二百二十八年,二百二十八年虽然是很长地时间了。
但联盟仍只占据这个种族几千年文明中的一小段时间。
联盟在诞生之前只是一个由科学家自发组成的组织——联合会。
起初,蔚星上的高智慧生物都是“智人”这一族,但是智人种族因为食物、环境变化、以及社会地位不同等因素,分化出几个不同的部族。
经过千年的演化,不同部族之间的语言、文化、认识都大不相同。
由于文明的早期,智人这个种族没有“交通工具”这个概念,只有靠双腿踏出智人的活动范围。
早期的智人的部族虽然在不断增多,也不断地有人带领部分人离开原来的部落,向外发展。
但由于工具所限,不同部落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近的。
由于不同部落之间的发展程度不同,有的部落发展迅猛,必然对外扩张。
早期的部落相聚较近,有一个部落对外扩张,难免与其他部落起冲突。
有的通过合并解决,而有的则是以武力!
部落之间的社会、文化、权力结构的差异无法弥合。
所以部落之间的冲突日渐加剧。
有些弱小的,或者不愿意受到战火波及的,都选择向着更远的地方迁移。
待到一些部落转移到远方的时候,密集区域的部落已经完成了兼并或者征服,留下的就只有十几个大型的部落。
这一时间,大量部落消失、有些部落外迁,致使每个部落都获得了较多的发展空间。
由于部落之间又相距较远,且各自的领域内资源丰富,没有在发生部落之间冲突的必要。
所以将近二十个部落都握手言和,并且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如果再有摩擦,就通过协商解决。其中,也出现通过“竞赛”解决矛盾的。
这个时期,部落之间比较和平,很少又大规模的冲突产生。
也是这一时间,他们的文化、科技、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段和平的时间大概持续了近两千年的时间。
这时候,他们都在努力发展,并且相互学习。
不过到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部落已经发展到“国家”这一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而且,国家之间能发展的空间,或者说自己国境内的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持本国的发展。
资源贫瘠的国家便将目光投向了资源富庶的国家。
开始的时候,还有其他国家前来,希望通过协商化解冲突。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发现资源都比较匮乏,而且出现了好战的国君之后,源星上便开始了近两千年的兼并战争。
这一段时间就是后来被联盟历史学界定义的“战国”时期。
虽然国家之间征战不断,但是文化与科技的发展倒是没有停下,反而出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与划时代的发明。
就在联盟元年前一百三十年的时候,被后世誉为“联盟之父”、“统计学之祖”的于数功,发现了源星资源将要枯竭的问题。
经过他的推算,认为源星上的资源十分的稀缺。而且按照当时消耗资源的速度推算,大概再有两百年,源星就会资源耗尽。
《联盟史》记载:他在发现这一危机状况后,马上总结出他的“资源枯竭”论说,并以此游说于列国。
他奔走呼号,呼吁人们为自己;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放下仇恨与成见,联合起来,共同探索出智人这个种族的未来!
史书中记载:他经常风餐露宿,游走在各个国家之间。
有时为了说服国君,身上的钱用完了,通过民众教授知识与自己的见解,博得他人同情,以获得捐助的钱财,用来继续游说。
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
民众与国家的君主都赞同的他的“资源枯竭”论说。并在联盟元年前一百年,设立“联盟会议”,并由自己建立的“联盟会”主导,每年举行一次。
经过“联盟会”的会员们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一百年之后,成立了联盟,并取缔了其他政权,开启了联盟纪元。
联盟成立以后,开始全面普及科技与教育,提倡创新精神,鼓励研发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联盟会根据其实用性,给予奖励。
一时间,创新、科研的风气席卷蔚星,形成了全民科研、全民创新的局面。
那时候,上至官员,下到民众,都在思考如何能研究出新东西,新理论。
孩子在学校学习着新知识,脑子里在想着突破书本知识的束缚,研究出新的科技路线,让自己名留青史。
家中的妇女,则在考虑如何改造手头的工具,使其更好地使用。并向联盟政府出售其创造,补贴家用,或者自己创业。
除去在学校学习的、呆在家里的,大部分人都在搞科研,要不就在科研的道路上。
就算是在工厂,他们也经常凑在一起思考如何改造机器,提高生产率。
联盟建立早期,科学技术、文化呈现爆发式增长,科学成果与发明更是数不胜数。
联盟考虑到蔚星资源的匮乏,而且观星学学者(早期的天文学者建议智人应该向着太空发展,联盟决定将主要资源与科研、教育向着太空殖民的方面发展。
从联盟确定科技发展的主攻方向——太空移民,到联盟228年——也就是直到现在,都处在“殖民开发”的时代。
直到联盟18年之前,联盟划定的科技主攻方向依旧在空间站建设、太空服、体外维生装置、太空维生体系体系、舰船建设、生命维持与人体冷冻技术等与太空殖民相关的方面。
以及配套的化学、生物学、机械、计算机等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配合太空殖民的大方向。
其实部分产业与科技的布局,早在联盟成立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虽然说的简单,但是其中有些曲折的事情。概括来说,一些与民众生活的息息相关的领域发展速度,远远不及太空殖民相关产业。
可以说,联盟砍去了一些“枝节”,使联盟的主干向着太空发展。
大概联盟6年的时候,联盟的航天器就已经成功进入了太空。联盟8年的时候,实现了派遣宇航员进入太空。
之后五年,联盟已经能从附近的小行星中,开采资源并运回。暂时缓解了联盟资源匮乏的窘境。
联盟9年,联盟宣布,正式进入太空移民的时代,并且开始向着星系外的深空探索适宜居住的星球。
虽然蔚星是一颗资源比较匮乏,星球体积也是较小的一颗,但是它附近星系之中,都有着适宜居住且有资源丰富的星球。
如果这些星球离蔚星的距离再远一些,估计智人就会被锁死在蔚星上面。
联盟宣布进入太空时代,但是其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好在这些方面不是很致命,并在之后的时间里,修补漏洞,解决问题,才让联盟能够延续至今。
随着联盟的扩张,其中问题也接踵而至。
有些领域发展不足,比如远程通讯、其他基础产业。
联盟一直使用无线电作为通讯的手段,但其在长途信息传输的时候容易损耗或者错误接受。
为了维持与空间站或者殖民地的联系,两者之间投放大量的“通讯浮标”。虽然这一措施勉强维持了殖民点与主星区之间的通讯,但其维护与制造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殖民初期,又缺乏全盘规划,出现整体资源紧缺的状况,为了缓解这种情况,联盟就只能硬着头皮向更远处探索。
于是,在这种发展——资源短缺——向外探索——建立殖民地并发展殖民地——需要资源——在探索,这一循环下,就诞生了辉星与源星、深空空间站等殖民点。
由于当时引擎技术不够先进,而且相关太空旅行的技术又不完善,辉星又靠近其所在的恒星。
所以在联盟的规划中:辉星将在联盟2年左右的时候被开发。
因为资源短缺,联盟只能“孤注一掷”,冒险开发辉星。
联盟其实已经早就关注到了辉星,辉星是一颗比蔚星稍大的星球,辉星上有着适中的大气,表面覆盖着岩石,但是从他的估计与质量的估算来说,上面肯定富含矿物。
派去的科考船证实了联盟之前的推算。
但是,上面没有重要的水资源。这时候,与辉星在相同星系中,有大气层且富含水资源的源星,也被列为开发的对象。
源星与辉星的殖民开发时同时间开始的。(联盟146年
源星作为辉星的重要“水源地”与粮食的产地,源星的命运就与旁边的辉星进行了绑定。
就在源辉星系殖民区蓬勃发展的时候,联盟派向皓石星系的殖民舰队发来好消息,他们已经发现十分适宜居住的星球,并开始对其进行殖民开发。
当时这个消息让联盟上下十分惊喜,去往皓石星系的殖民舰队其实是“游荡舰队”。
游荡舰队因为主星区亟需开辟殖民地,在没有确定其是否适宜居住的情况下,所派遣去舰队。
有时候也是为了转移主星区的人口压力,向外派遣的舰队,并让其在路途中边走边寻找示意居住的星球。如果发现可以直接进行殖民。
所以像是这种的舰队,一般出去后,基本要在太空中游荡较长的时间,所以被称为“游荡舰队”。
这次,虽然路程很长,但时派往皓石星系的舰队“旗开得胜”,到达皓石星系后,就发现其中的皓石星上有着植物!这就意味着皓石星球是一颗适宜居住的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