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梵]的理念,与佛家[空性]理念的最大不同,是在于对于[终极本体]的[实在性]认知。在[梵]的理念下,作为[终极本体]的[梵]是具有[绝对的实在性]的。但这种[实在性]并非有一个[实体],更多的是说,[梵],其[在]的这一[根本性质]是真实不虚的,是超越二元概念的,是确定无疑的。而佛家的[空性],是在[梵]的理念上的进一步[超越],即[空性],不以[在]还是[不在]为立足点,而是着眼于[终极本体]其[体性]的[毫无实体性]、[毫无实质性]、[超越二元性]、[超越一切语言概念性],对于这种已经语言无法描述的性质,勉强为之而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空性]。虽然佛家以[空性]为究竟,但这个[空性]之中却并非虚无,而是同时本自具足[觉性],即智慧性,否则佛的智慧就成了无本之木。当我们看清了[梵]和[空性]之间的异同,就会发现,双方仅仅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已。但由于这是最根本的立足点,因此不同的侧重点也就演绎出了完全不同的诸多宗教教义,特别是在[名]和[色]的方面,就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异。
2、在通观[梵]和[空性]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道]文化理念,并以[观心]修行实践为着眼点,以《自我知识》为基础,进行理念的融合和文字内容的改编:
1尽可能保留原文内容,以体现《自我知识》的独特智慧特色;
2对于核心理念[梵],改为观心修行者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所要觉悟的[本心],或曰[道];
3对于[梵]在不同情境下的[体现],如[梵]、[自我]、[阿特曼]、[灵魂]等,改编时根据不同的情境改成了[道]、[本心]、[心灵]等名称。
4原文中的[知识],其实是[智慧]之意,因为直接改为[智慧],这种[智慧]在文中特指[本心的智慧],或曰[道的智慧]。
5对终极本体的性质,将[实在性]改为[存在性],同时增加[空性]和[觉性],以便使读者更全面地体悟[本心]的根本性质。
6原文中的[乌帕蒂],主要是指基于修行者自身的[乌帕蒂],包括[粗身]、[精身]、[因果身],而[因果身]即是[无明]。这些[身]皆是[假身],[梵]以及与[梵]同一的[阿特曼]才是[真身]。[乌帕蒂]通常解释为[个体身心限制],这种限制正是由于[智慧未能开启]导致的。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们对于各种现象的认识同样受到了[智慧未能开启]的限制,从而执幻为实。因此对于[乌帕蒂],本文使用了[意识限制]一词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