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刘勰谈章和表
    朝廷设立官职各司其职,各级官吏共同治理国家大事。天子戴着皇冠管理政事,诸侯佩着玉佩前来朝见。群臣向帝王上奏各种政见,帝王便据以查核大臣们的功绩。相传古代帝尧曾向诸侯们的首领提出询问:帝舜曾任命过八个贤人,于是臣下就会有再三辞让的请求,相应的,帝王就用信任和肯定的话授以重任。这些都是在朝廷上口头的对答,并未通过纸笔写成书面文件。可是,用言辞向帝王陈述的内容,就具有进奏章表的意义了;帝王对臣下功绩的查核,也就是一种授予爵位的仪式了。到商代的太甲登位,大臣伊挚曾写《伊训》来训诫太甲,一直到太甲改正过错而思念常道。从被流放的地方回到毫都,伊挚又作《太甲》三篇来赞美他。用书面文辞来扬善弃恶的工作,就从此开始了。周王朝继承借鉴夏、商两代的制度,礼仪更为隆重。臣下对帝王常称:再三叩头、报答任命、敬受册封、敢当重任等,这些内容虽是口讲笔写兼用,但陈辞谢恩之义是明显的。

    到了战国时期,仍用商,周时的格式,对帝王星文,都叫“上书”。秦初确定制度,才改“书”为“奏”。汉代规定礼节仪式,便把对帝王的上书分为四种:第一种叫“章”,第二种叫“奏”,第三种叫“表”,第四种叫“议”。“章”用于谢恩,“奏”用于揭发检举,“表”用于陈述请求,“议”用于提出不同的议论。所谓“章”,就是“明”。《诗经》中说,银河“为章于天”,意思就是要文采明显。对于有文采的事物来说,红白交错就是“章”。所谓“表”,就是“表明”。《礼记》中的《表记》,就是君子的品德外现于仪表的意思。对于用作标志之物来说,测量日影的器具就叫“表”。“章”“表”的名称,就取之于这种含义。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