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写作的底气
    樊登在《人生底气》自序里写到以下内容。

    你就是你最大的底气,孟子为什么有底气?春秋的时候人们还比较讲礼,连打仗都不怎么下死手,所以孔夫子可以“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三家分晋是从春秋到战国的分水岭,曾经的霸主晋国被它的二级封建贵族分为韩赵魏三家。魏国率先开始任用法家人物进行改革,人们开始变得残暴、嗜杀、没有耐心。儒家的那一套“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仁政思想太慢,太理想主义,也太危险,魏国、秦国的战车已经开动,你才开始搞井田制、什一税,未免太迂腐了些。所以,孟子面临的职场环境是很差的,就好像你在人人都做互联网高科技的时代劝大家慢一点、不着急一样。

    然而孟子并不怕,甚至还有点嚣张。在《孟子》开篇,他见到的人就是最爱打仗的魏惠王,因为魏国的国都在大梁,所以人们叫他梁惠王。梁惠王也不客气,说:“老头,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给我们国家带来好处的吧?”梁惠王习惯了法家和纵横家的套路,认为孟子带来的一定是各种表格战略和战争建议。就像今天的一家大企业见到咨询公司,首先就问:“如何提高我们的利润率?怎么获得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孟子说:“王何必曰利?”“动不动就说利润,你俗不俗?我来跟你谈谈企业的价值观吧!”孟子的大义凛然震慑住了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这些大大小小的君主。虽然后来未必按照孟子的咨询方案办,但至少,咨询费都结了。目光短浅的人会说孟子不切实际。他说天下将“定于一”,这个“二”是一个不嗜杀的王者。但结果天下被最嗜杀的秦国统-—了,打脸啊!但如果孟子还在,他会告诉你残暴的强秦只是历史上的一朵小浪花,因为法家的统治思想才是理想主义。他们把老百姓都当作傻子、懦夫、奴才。儒家把人当人。所以老百姓不会像墨子要求的那样无私,也不会像杨朱说的那样自私,更不会像法家设想的那样懦弱。老百姓需要土地、粮食、衣帛和蛋白质,需要王者之师的保护,需要君子、大人的教诲。后来的人理解了孟子,他所说的比孔子更加清晰具体和坚定。所以最终中国走向

    了“儒法国家”的稳定结构,儒家的理想和法家的手段相结合,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中庸吧。所以孟子的底气首先来自他的自洽。他认同孔子的理念,并想通了自己的使命。“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当他认识到自己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后,剩下的就是心无旁骛地做事了。他拿着自己的商业计划书四处游说,参加各种学术和商业活动,与墨家、杨朱、纵横家、法家展开辩论,扩大儒家的社会影响力;他培养学生发展队伍,与贵族和王侯们交朋友,寻找让儒家思想落地的机会;他说离言、讲故事,结合案例展开讨论,把儒家的思想成体系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上述内容是樊登原文引用,笔者觉得他写的又接地气,又有底气,就引用到这里,其他的精彩内容大家还是去看原版书籍。

    人生都需要底气,那写作呢?是不是也需要底气呢?答案是肯定的,写作更需要写作的底气,就算我们没有读过很多书,也不必担心害怕自己没有写作的底气,这一点前文已经论述过。每个写作者,你自己就是你自己最大的写作的底气,佛家也说,本自具足,明心见性,六祖慧能,就是没读过书,也能成带头大哥,靠的是什么?头脑。靠的是什么?是思考。所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头脑,只要用你的头脑去不停的思考,你就可以写作,你就可以表达。六祖慧能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听过讲经,讲经说法,他的思考能力肯定是在线的,所以他能顿悟。顿悟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是一种,每个人成长的方式也不同,但是殊途同归。写作的底气和人生的底气也是殊途同归。

    愿大家都有孟子的底气,既有浩然正气,也能所向披靡。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