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尚书至仗下央曰:“上年内帑亏白银三千万,久已无银两。”
上曰:“吾国北收阴山,南包安南,西举西域,东起高丽,余城即是之巨,乃无银可率,还亏么多?侯如斯?清监严欲海,朕令女之两日查明户部账册。”
严欲海下衡后曰:“臣遵指。”
一臣步至仗下央曰:“臣叩上益发清监,再用一清监蕫,且却会作清监不直。”
上曰:“汝伊不亮严爱卿?”
彼臣曰:“臣以为,蕫者无人临察,却会作蕫者匪腐敝还嵬也。”
上唏唏后曰:“爱卿言兹语唯堪见得爱卿爱国,乃朕有殆,有天镜者合要安人蕫?”
(1注:“内帑”表示“国库”。例如:宋叶适《终论一》:“陛下会计二年所罢之费为六千万缗,尽斥内帑封桩以补助之。”
(2注:“久已”表示“早就”例如:清恽敬《与宋于廷书》:“迨正月垂尽,因雨霁赴江干,旌旆久已东发矣。”
(3注:“收”表示“占据”例如:元李文蔚《圯桥进履》第一折:“都则为嬴政收俺家国,我因此上我便离乡可也背井逃。”
(4注:“安南”表示“越南”出自:唐安南都护府
(5注:使用的地名并不能代表时间线!!!前往别拿中国古代历史或世界历史来带入本卷,因为本卷纯属虚构,不属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和国家
(6注:“余”表示“我”例如:《诗经·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7注:“城”表示“国”例如:“《诗·大雅·瞻卬》:“哲夫成城,哲妇倾城。”
(8注:“即是”表示“如此”例如:《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9注:“巨”表示“大”例如:《公羊传·哀公六年》:“于是使力士举巨囊,而至于中霤。”
(1注:“乃”表示“竟然”例如1:《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例如2:晋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例如3:宋张俞《骊仙记》:“安禄山夷狄贱物,受恩主上,蒙爱贵妃,乃敢悖慢如此!”
(11注:“率”表示“用”例如:《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12注:“这么”、“那么”的省文“么”例如1:宋黄庭坚《南乡子》词:“万水千山还么去,悠哉,酒向黄花欲醉谁!”例如2:《雍熙乐府·端正好·玄宗幸蜀》:“一言既出须教应,分毫谁敢违军令,则索喏喏么连声。”
(13注:“侯”表示“为什么”例如1:《吕氏春秋·观表》:“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例如2:明何景明《雨颂》:“猗予民哉,侯不绥哉?!”
(14注:“如斯”表示“如此”例如:《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注:“清监”作者自拟的官职,和检查官差不多,从二品
(16注:“女”通假“汝”表示“你”例如:《诗经·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17注:“之”表示“用”例如:《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8注:“下衡”表示“稽首”例如:《荀子·大略》:“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颡。”
(19注:“仗下“借指“朝堂”例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礼二年》:“甲辰,同修起居注王存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唐贞观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于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
(2注:“叩”表示“诚恳”例如:汉刘向《九叹·逢纷》:“行叩诚而不阿兮,遂见排而逢谗。”
(21注:“益发”表示“增派”例如:《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产五十万以上者,皆徙其家属朔方之郡,益发甲兵,急其会日。”
(22注:“再”表示“如果”例如:《红楼梦》第四一回:“我掂著这么体沉,这再不是杨木,一定是黄松做的。”
(23注:“用”表示“只有”例如:《后汉书·张衡传》:“彼天监之孔明兮,用棐忱而佑仁。”
(24注:“且”表示“就”例如:宋无名氏《张协状元》戏文第二十出:“张协顷刻且来拜辞。”
(25注:“却”表示“一定”例如:《西游记》第三一回:“兄弟,既这等说,我且不打你。你却老实说,不要瞒我。”
(26注:“作”表示“使得”例如:唐杜甫《花底》诗:“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27注:“直”表示“公正”例如:《书·舜典》:“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28注:“亮”表示“信任”例如:汉刘向《九叹·忧苦》:“昔皇考之嘉吉兮,喜登能而亮贤。”
(29注:“临察”表示“监察”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之明,临察四方。”
(3注:“匪”表示“不仅”例如:《诗·大雅·抑》:“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31注:“腐敝”表示“腐败”例如:《后汉书·郑玄传》:“末所愤愤者,徒以亡亲坟垄未成,所好群书率皆腐敝,不得于礼堂写定;传与其人。”
(32注:“嵬”表示“狂妄”例如:《荀子·正论》:“今世俗之为说者,不怪朱象,而非尧舜,岂不过甚矣哉!夫是之谓嵬说。”
(33注:“唏唏”表示“笑”出自:《广雅·释训》:“唏唏,笑也。”
(34注:“唯”表示“虽然”例如:《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
(35注:“堪”表示“可以”例如:《红楼梦》第六六回:“我正有一门好亲事,堪配二弟。”
(36注:“乃”表示“可是”例如: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37注:“殆”表示“疑惑”例如:《论语·为政》:“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38注:“天镜”比喻“监察天下的权力”例如:《南齐书·高帝纪上》:“披金绳而握天镜,开玉匣而总地维。”
(39注:“合”表示“应该”例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然则受命之符,合在于此矣。”
(4注:“安”(疑问代词表示“什么”例如:《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