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596章 白刃比拼
    源源不断的增援下,渡过滦河的明军没有崩溃,与清军杀得难解难分。

    很多清兵都将开完火的火铳扔到一边,舞起锃锃发亮的大刀,在周围舞出一个光球。

    如果在十来年前,这种高超的武艺无疑会让很多明兵心生畏惧,进而越战越挫。

    然而最近几年,明军上下贯彻“三刀不如一刺”的思想,除了哨探和少数几支部队,不再列装大刀、长刀一类的劈砍武器。

    如今,御林军步兵主要的近战装备是刺刀,两人一组、三人一组,反反复复地训练。每次对着木桩发起突刺时,还要大喊一声“杀”来增加气势。

    刚开始受训时,大部分西营、忠贞营的老兵都不太认同,认为一旦进入白刃战,还是舞了一辈子的大刀比较顺手。

    有些武艺高强的军官拿出辉煌过往来举例,比如说曾经一个人挥着大刀杀入敌阵,连砍十几个人等等。

    “连砍十几个人,也许只死了两三个,其余包扎包扎又活蹦乱跳了。刺刀一刀就是一个人,干净利落多了。”

    对于白刃战哪种兵器更好,御林军与忠贞营、西营有过多次论战,最后以比武分高下。一百对一百,两百对两百都试过。

    御林军的士兵清一色装备钝头的木刺刀,对手拿什么近战武器都可以。

    结果当然是御林军大获全胜,把不服气的对手们捅得痛不欲生。

    马宝、李来亨、窦名望等人对此大为不解,都仔细研究过刺刀阵能在白刃战获胜的原因。

    他们共同的结论是,刺刀的攻击方式单一,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个招式,士兵极其容易上手。

    在训练中,那几个突刺动作,每个御林军士兵都反复练了几千、几万次,威力自然极大。

    而且刺刀没有劈砍、挥舞的动作,所以可以多人并列,刀尖向前,组成密集的刀阵。三人、五人、十人都可以。

    就算只有两个人,也可以背靠背,组成最简单的肉搏阵型。

    大刀就不同了,既有上下劈砍,还有左右横划,无法组成密集阵列。

    一面是刺刀阵严阵以待,一面是挥舞着大刀扑上来一个个“单人”,两者对撞自然是大刀吃亏。再加上刀身没有刺刀带着枪长,一边倒就不奇怪了。

    即使某些军官武艺非常高强,也只能拼掉十杆八杆刺刀,于大局无补。

    窦名望这样叹道:“一个大刀兵绝对能打赢两个刺刀兵,十个大刀兵与十个刺刀兵势均力敌,一百个刺刀兵大都能战胜一百个大刀兵,而一千个刺刀兵则总能打败一千五百个大刀兵。”

    就这样,很多老兵都开始练起了刺刀,练习怎么在战场上快速组成两人、三人、五人的小刺刀阵。

    至于以前常用的大刀、短枪一类的冷兵器,则被允许当成备用武器带在身边——不要太大、太长就行。

    这次,清军顶着巨大伤亡向明军发起冲锋,本以为进入白刃战明军肯定会落荒而逃。怎料,明军的白刃战也很厉害。

    三四千清兵冲击一千余人,居然一下子打不下来。随着过河的明军越来越多,滦州城头的安亲王岳乐发出一声叹息,放弃全歼过河明军的想法,下令鸣金收兵。

    第一天的战斗就在虎头蛇尾中结束,战后清点战果,清军的伤亡高达七八百人。

    其中,被火铳击中躯干的人,大部分当场就死了;还有一部分被开花弹炸到,极难治好;至于被刺刀刺穿身体的勇士,不死也要躺上几个月,肯定要运回京城医治。

    还好战果也不小,多尼估计明军伤亡怎么也得有四、五百,毕竟很多明兵都得靠同袍搀扶才能走过浮桥。

    岳乐道:“我总算明白,为何达素、傅喀禅、穆里玛……这么多人会败在伪帝手上。我们半渡击之,居然没把他们打崩。我们死的人,还比他们多……如果轮到我们进攻,如何才能攻得下?”

    多尼显然没有对接近二比一的战损感到沮丧,反而觉得非常振奋。

    “进攻,别想了。我最近问遍所有人,近五年,没有一支部队能攻破伪帝的防线。咱们就这样守着打,耗上两个月,下雪了,他们就不好办了。”

    “不是说,他们做了十万件军大衣,每件棉布八尺,棉花一斤半?”

    “他们的报纸上这样说,怎能尽信呢。老子就不信了,广东连一个贪官污吏都没有,能把十万件棉衣做出来,发到每一个士兵手上。一斤半啊,老子的棉衣都没这么重、这么厚。只要冻死个万儿八千,就算咱们打了个大捷了。”

    岳乐骁勇善战,他觉得多尼多少有些魔怔,看似信心满满十分无畏,实则瞻前怕后,畏敌如虎。

    不过多尼是正蓝旗旗主,他只是正蓝旗小旗主,身份上以堂弟多尼为尊。既然多尼决定在滦州城硬耗,他又没什么更好的办法,也只好表示支持。

    之后的几天,明军依然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尝试渡河,清军依然提前将精锐布在阻击的最佳位置,等到明军渡过千把人,就开始发起反冲锋。以肉搏战降低明军优势火炮的威力。

    清军的伤亡巨大,几天下来就满城都是伤兵。还好从大量后援陆续从天津一线赶来,城内的力量倒是越来越强了。

    在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上,双方的兵力调动都瞒不过对方,阴谋诡计没有作用,只能面对面硬干。

    这日,朱由榔看完战斗,提出一个问题:清兵的炮手就真的就那么准,每天都能打断几次浮桥?

    他在地图上标出几天来试图过河的点,发现一个规律。

    在前线指挥渡河的马宝、窦名望等人的经验实在太丰富了,每次选择的渡河地点都很适合架设浮桥,属于“最佳地点”。

    马如龙问道:“陛下,这不是应该的吗?如果连哪里适合渡河都看不出来,他们还敢自称宿将吗?”

    “不对,我们能看出来,贼人自然也能看出来。咱们选的这些地方,都是他们选好的。小土堡后面的大炮早就校正好了诸元,咱们直接撞上去,能不被炸断桥吗?”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