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华的两路讨伐军在各北方族向导的指引下,势如破竹般杀向北方,初期进展得非常顺利,打了俄罗斯人一个猝不及防。
等俄罗斯人反应过来时,损失已经很惨重了,几乎一半的探险队和武装商队被打掉了,特别是深处远东勒拿河流域的那部分俄罗斯强盗,在亚库特人全民动员无孔不入的监视下,几乎无处可藏,不管躲藏到哪里,都会被发现他们的亚库特人报告给北华军队。加上他们远在遥远的远东地区,后路已经被北华的西路军切断,无路可逃。
到1626年初冬时期,西伯利亚东部和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基本已被肃清。剩下零星漏网的,要想在寒冷的极北冬天存活下去几乎难如登天!更别说还有那些对他们仇恨刻骨的当地人,还在不停地搜索他们,生怕漏网了一个。
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东路军共寻歼俄罗斯武装商队和远征探险队两千多人。
由于北华方面全部是火铳,且弹药充足,还有当地人支持。而这些俄罗斯匪徒几乎都以冷兵器为主,寥寥的火铳也因弹药不足而成了烧火棍。所以北华士兵损失很小,直接作战死亡的几乎没有,牺牲的多是意外死亡,如病死或者落水后冻死等。
要知道,在极北地区即使盛夏时节的气温和水温也非常低,稍不留神就会因落水冻死,或者因落水感冒后病死,而乘船机动又是讨伐队的主要方式,所以落水事故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肃清盘踞在东方的俄罗斯人后,东路军在达尔根的率领下,按既定方案,沿维伊柳河溯流向西寻求和西路军汇合,协同扫荡残余的西部俄罗斯匪徒。
但是西路军的进展可就没那么顺利了,由于西伯利亚西部的俄罗斯人靠近其后方基地,人员和弹药补充相对方便,所以使用的基本都是热兵器。
并且,俄罗斯人在西伯利亚西部地区经营时间已经几十年了,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要塞,虽然这些堡垒要塞的规模都不大,也很简陋,可设计得相当精巧,都是按照欧洲棱堡的样式建造,几乎没有防御死角,非常易守难攻,强攻会导致大量伤亡。
而当时的火炮都是实心弹丸,还没有开花炮,所以北华士兵携带的小型火炮对要塞的威胁并不大,主要是打出去的弹丸太轻,砸不垮那些看似简陋的棱堡墙体。
为了减少无谓的人员伤亡,只能选择长期围困。好在北华的补给比较方便,都是通过船运过来。即便到了冬季补给也不用发愁,冬季结冰后的河道行走雪橇的运输效率同样非常高。北华方面原本担心的冬季作战时的后勤保障问题,现在看来不算大问题。
真正最大的问题还是冬季严寒,但严寒的影响是双方面的,对敌我都一样,严寒环境作战拼的更多的是后勤补给。
对俄国要塞的围困一直拖到到了冬依然进展不大,除攻陷了几个规模特别小的要塞外,对那些较大的要塞一直苦无办法,这就给了俄罗斯人安排援军增援的机会和时间。
到年底时,来自西伯利亚总督之城“托波尔斯克”的俄罗斯援军终于到了!
但是由于俄罗斯经营西伯利亚的时间毕竟也才几十年,加上托波尔斯克的位置过于偏北方,已经接近北纬6度,气候非常恶劣。虽然是西伯利亚总督区首府,但此时总人口也不过两万多人。
西伯利亚总督接到求援后,一面抓紧时间集结仅有的军队,一面向沙皇紧急汇报情况。
经过一番东拼七凑后,可怜的西伯利亚总督一共才召集了两千正规军,加上半正规的哥萨克和当地民兵后,总共也不过四千人。并且还要留下一部分兵力防御,最多只能出动三千人。
听回来报信的人说,敌人都是装备燧发火铳的先进民族的正规军,绝不是那些西伯利亚荒原上半开化的毛皮武士们可比的。总督又觉得三千人去增援不大靠谱,就把西伯利亚总督区另一个大城——秋明的军队也调拨了两千人,这样共凑了五千人,正规军和非正规军各占一半。
但是火铳只能装备其中的一半人,且几乎全都是火绳铳,先进的燧发铳没有几只。其余的民团等非正规军,则只能用传统的弓箭和刀矛等冷兵器武装起来。
要知道此时只有先进的西欧国家才普及了燧发铳,而地处偏僻东欧的俄罗斯整体上还比较落后,并不是个先进国家。他们一直到十六世纪初(152年金帐汗国亡于克里米亚汗国才真正从成吉思汗后裔——鞑靼人的金帐汗国的枷锁中解脱。十六世纪中期才彻底摆脱鞑靼桎梏,距今还不足百年。
正是因为实力不足,俄罗斯人在东方的扩张过程中,早期会刻意避开西伯利亚南部和中亚地区的先进民族,经由寒冷的亚北极地区向东开拓。
而亚北极的西伯利亚北部地区由于气候太过恶劣,人口极其稀少,难以发展出高度文明,当地土著大多都是还没有掌握金属冶炼的半开化民族,向东开拓的俄罗斯人对付这些落后民族,冷兵器加上先进的组织就足够了。
如今得知遇到的对手是一支文明民族的先进军地,西伯利亚总督顿时觉得仅靠手头掌握的这点兵力,心里边完全没底。但不去增援的话,东部的百年开拓成果又会毁于一旦。
由于增援距离过于遥远,加上俄国援兵人数太少,他们不敢就近从靠近北华盘古地区的叶尼塞河上中游渡河,而是沿叶尼塞河西岸向北方的下游地区行进,一直过了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交汇处后才敢渡河。这样一来,就绕了不少路,耽搁了不短的时间。
等到由西伯利亚总督亲自带队的俄国援军,在通古斯卡河和叶尼塞河交汇处的下游度过叶尼塞河时,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1627年了。
好在总督大人得到了好消息,他们来的还不算太晚,大部分俄国要塞此时还没有失守。虽然严寒和封锁导致了近一半的老弱冻饿而死,但要塞和据点大多都守住了。
还有一个更好的消息是,派回乌拉尔山以西欧洲老家搬救兵的消息也来了,沙皇陛下下令“彼尔姆”等城的驻军抽调一万人前往东方,要狠狠地教训一下“不自量力”的契丹人(明人。
北华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如今俄国方面搞出这么大动静,增派援军的事情当然也瞒不过北华。老将余化龙一边组织加强对北方的增援和后勤补给,下令围困各要塞的将士们加强戒备;一边命令盘古地区各千户所的卫所兵归队集结。
北华的兵制是卫所制,战时为兵,平时为民,只有两个卫为常设常备军。虽然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又扩充了几个常备卫所,但主要兵力还是藏兵于民。
现在盘古地区有三十多万人口,适龄的卫所青壮有好几万人,其中主要是蒙古人,兵力倒不缺,应对俄国从欧洲抽调的一万增援,在兵力上完全足够。
北华的卫所青壮每年都要组织定期军事训练,上阵即可为兵。目前主要问题是火器不足,和俄国人一样,大部分卫所兵只能以冷兵器为主。
此时还处在完全的手工业时代,生产效率很低,而火器的制作又非常耗费工时。所以,这几年来,北华送往盘古地区的燧发火铳一共也只有一万多只,加上初来盘古时带来的五千多只火铳,理论上总共有燧发火铳一万五多杆。
但是减去这几年的损耗损坏,目前真正能用的也就一万余只,去年讨伐队出征时带走了一大半,所以这会儿盘古地区的卫所兵虽然兵力足够,但火器严重不足,大多数士兵只能使用冷兵器。
好在蒙古人是用惯了弓箭等冷兵器的,火器主要装备的是汉人士兵。
随着华俄双方都在征召军队备战,这场战争的规模眼看着就要升级。
但是战争打的是实力,俄国方面初期只有五千援军,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以这么点儿兵力填进广阔无垠的西伯利荒原,跟在太平洋里撒一把沙子也差不了多少!
并且俄国人的要塞和堡垒、据点等并不是集中分布的,而是分散在广达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北亚荒原上。五千人援军在如此辽阔的地区实施增援,困难可想而知?
就在他们刚刚渡过叶尼塞河不久,还没等抵达第一个需要增援的要塞时,就被以逸待劳的北华军队给堵了个正着。
原本北华的两支讨伐队汇合后就有七千多人,虽然其中的一半兵力分散在各处围困俄国要塞,但仍然有一半讨伐队士兵参与了围歼俄国援兵的行动。但加上刚刚抵达的一万多盘古援军后,合计已经有一万好几,对阵俄国的五千增援占有将近三倍的兵力优势。
此次盘古来的援军由余化龙的次子“于恒”带领,和讨伐队会师后,双方合兵一处,布下了天罗地网,很快就将刚刚渡河不久的俄国人给包了饺子。
在兵力兵器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俄国人很快就崩溃了,除少部分被打死外,绝大部分投降被俘,包括总督“鲍里斯图坦耶夫”本人。
得知俄罗斯援军被全歼的消息后,原本就已山穷水尽的的各要塞守军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很快也缴械投降了。
这次北方战争历时一年,共歼灭俄罗斯各类武装人员五千多人,俘虏七千多人。还有各要塞守军、官员的家眷等非武装人员五千多人,这部分人员主要是妇女和儿童。
而北华东路军所面对俄罗斯人主要是武装商人和探险队,几乎全部为武装人员,几乎没人携带家眷。
但西部地区因为气候相对温暖,俄国人在此经营的时间比较长,部分定居点和要塞都已经设立好几十年了。所以一半以上的征税官和武装商队成员都携带了家眷,这次被俘的非武装人员主要就是这些人的家眷。
于恒、猛哥帖木儿等将领安排好俘虏押送事宜后,北华军队开始回师南下,那些去年就已出征的讨伐队员们,在极北的苦寒之地已经历时一年,都已经疲惫到了极限,一个个归心似箭。
直至此时——在北华已经把整个叶尼塞河以东区域“吃干抹净”后,俄国从欧洲派来的援兵还在路上,几千公里的距离,哪里是能说到就到的?
这支俄国援兵经过长途跋涉刚刚抵达秋明,就得到叶尼塞以东地区东已经全部沦陷的消息,前期增援的托波尔斯克援兵,连同他们的总督“鲍里斯图坦耶夫”全军覆没。
这下子搞得领兵的“彼尔姆”伯爵——“帖木儿诺维奇戈东诺夫”也没了主张。直接攻击北华吧?他统领的这一万人肯定不够。听驻守秋明的将领们说,北华在盘古地区的实力非常强大,装备有燧发铳的军队就有两万人,还有好几万精锐的蒙古弓骑兵。”
听完秋明驻军将领的详细介绍后,帖木儿诺维奇戈东诺夫伯爵直接打消了主动攻击北华的念头,立即遣人去莫斯科通报情况,请求指示。
这位伯爵听名字好像有点东方味道?还真没错,这位伯爵大人和沙俄的“戈东诺夫王朝”都是金帐汗国的蒙古后裔,正宗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出身。
这事儿说来话长,原来在公元1598年,也就是不足三十年前。日耳曼维京人出身的俄国留里克王朝的最后一位沙皇——费奥尔多病亡后没有留下子嗣,留里克王朝就此绝嗣。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沙俄群臣无奈,只好拥立权臣——皇后伊琳娜的哥哥为沙皇。这位新沙皇出身于鞑靼贵族切特家族的幼支,戈东诺夫一系,因而得名戈东诺夫王朝。
戈东诺夫王朝共统治俄国21年,出过1个摄政王、1个女沙皇、2个沙皇。而这位帖木儿诺维奇戈东诺夫伯爵也同样出身于戈东诺夫家族。
成吉思汗鞑靼系的戈东诺夫沙皇家族,后来遭到日耳曼维京系的俄罗斯贵族清算,戈东诺夫王朝就此灭亡。此时现任沙皇就是同属维京系出身的新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的太祖:米哈伊尔三世。
就在帖木儿诺维奇戈东诺夫伯爵等待莫斯科的指示期间,俄国在西伯利亚南部的托木斯克、额木斯克、新库兹涅兹克等南西伯利亚地区受到了“卡尔梅克人”和哈萨克人的联合攻击(注:俄国人称厄鲁特蒙古为卡尔梅克人。一时间整个南西伯利亚地区烽火四起,处处告急,大量要塞被攻克,整个南部都已经摇摇欲坠。
要知道,哈萨克人和厄鲁特人可是世仇,厄鲁特人平时没少去哈萨克草原打秋风,双方一贯是水火不容的,这次能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俄国人,简直是奇迹!
看来,俄国人几十年来在东方的持续扩张,已经引起了东方游牧民族的集体危机。
事情到了这一步,俄国人哪里还顾得了极北之地,比起荒寒贫瘠的亚北极地区,靠近俄罗斯东欧老家的南西伯利亚地区才是重中之重,只有保住了南西伯利亚,今后才有继续向东扩张的可能,才有重新开始的希望。
若是丢掉了乌拉尔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什么都不要说了,等于是被直接赶回了东欧老家,连翻本的机会都没了。
乌拉尔和西西伯利亚南部地区经过俄国人几十年的经营,单单西西伯利亚南部的俄罗斯移民就已达数十万之多,是将来俄国继续向东开疆扩土的基础,绝不容有失。
只是这几十万俄国移民太星散在辽阔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各处,形不成合力。
由于俄罗斯立国后的主要威胁和战略重点一直都在西方,加上俄国经济落后,此时还没有余力在东方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
这就导致俄国驻扎在西伯利亚的正规军极少,各处要塞的驻军基本都是哥萨克和地方民兵,这些类似民团的非正规军装备极差,主要还以冷兵器和老式火绳铳为主。
这样的军队用来对付落后的北亚民族没有问题,对付鞑靼人和同属术赤系出身的哈萨克人问题也不大,但在面对草原地带实力强悍的厄鲁特人时则力有不逮,现在两部联合起来,俄国在西伯利亚的军事力量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若是此时北华也趁火打劫,俄国本就摇摇欲坠的东方局面,将面临顷刻间土崩瓦解之势。
想到这里,帖木儿诺维奇戈东诺夫不禁心头一紧,作为此刻俄罗斯在东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也是爵位最高的一个人,他必须为俄罗斯的最高利益考虑,并作出最明智的决断。
“来人!”戈东诺夫伯爵轻喝一声,他的副官兼侍卫长闻言立即快步走了进来。
“有什么吩咐吗伯爵大人?”
帖木儿诺维奇轻轻叹了一口气道:“记录,立即派人回莫斯科和彼尔姆,把现在西伯利亚的整体情况告知沙皇陛下和彼尔姆公爵大人。另派人立即前往大明帝国那个什么盘古城,与大明驻扎在那儿的最高长官商谈停火事宜,并签署临时划界协议。”
随后,帖木儿诺维奇又问道:“局势你都了解吧?昨晚我已经都给你说了,你自己斟酌措辞吧。”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帖木儿诺维奇摆了摆手:“去吧,立即准备。”
三个月后,北华以大明帝国的名义和俄罗斯帝国签署了“华俄边界划分临时条约”。在这份临时条约中,正式承认俄华双方以叶尼塞河中心主河道为界,沿叶尼塞河直至北冰洋入海口以东归北华,河西至北冰洋属俄罗斯。
至此,北华西方的两大强权——俄罗斯和厄鲁特蒙古都正式认可了北华在整个叶尼塞河以东的领土主权。
此时在辽阔的叶尼塞河以西地区,其实并没有明确的领土归属。除了西西伯利亚平原北部被俄罗斯人独家掌控外,气候条件更好的西西伯利亚平原中南部地区则被当时的俄罗斯人、术赤系鞑靼人、厄鲁特蒙古人、正在形成中的哈萨克人等轮番争夺,并无确定的归属。
按照北华既定的方针,北华还要根据情况继续向更西方推进,推进的方式由当地将领酌情自行决断。
越向西去气候就越温暖,降水就更丰富,草原和土地也更加丰美,这些都是吸引西迁蒙古人和北华将士们继续向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