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1章 光明新村
    第42章 光明新村

    半个月后,洪水才慢慢退去。

    难民们带的存粮也吃的差不多了,焦急回城查看自家状况。

    整个榕城,看不出哪里是街道,家园已面目全非,路上满是淤泥,散发着恶臭。还好有几株百年的大榕树在,凭借这些大树,人们隐约能找到自己家的方位。一时街道上哭声四起,悲鸣连连。

    临河巷一百六十八号好不到哪里去,房子已经不在了,因为庭院里有井,又有一颗大枣树,没太费劲就找到了。

    县衙开始征召壮劳力,清理街道,防疫情发生。江汉守卫军派来了几千名兵士,大量的马匹用来拉运重物。

    榕城很快就热火朝天的运作起来,街道上到处能听到嗨霍嗨霍的搬运之声。

    妇女们在街口摆起大锅炉灶,供饮供食,娃娃们的欢笑之声又在街头巷尾响起。

    隔壁的安家人回来了,宋家兄弟们又开始经常出入。宋家因为这些年的泥瓦工程生意,积了不少的砖木和懂技术的匠人。匠人们在城里分散开来,开始给各家搭屋子,一时临河巷上修房盖瓦,热闹非凡。宋家人考量周全,没有去搭临时的棚子,而是按老房子的格局,先把正屋厨房建起来,以后再建厢房,这样不急着需要大量的银资,居民无不满意。

    走在街上,大家不再问“吃了没?”,而是问,“房子搭好没?”。

    这在于氏耳中听起来分别是“奇打霉”和“吴搭打霉”,她还是听不懂。

    不过云泫就好了很多,能慢慢的说再打打手势。

    短短两个月,榕城又开始运转了,湘菀又能像往常一样每天早上去街道上逛,焦虑吃哪一家摊子上的早饭。

    湘菀的五百亩良田在南门河的另一侧,洪水过后堆积了一层厚厚的淤泥,佃户们都欣喜的说这么肥沃的地,今年又要丰收了。

    湘菀大手一挥,今年受灾,能种什么赶紧种,只交五成的收成。佃户们欢喜的忙成一片。

    尽管百姓们意气风发,榕城重建家园的任务依然困难重重。

    县衙收到的救灾款项大部分都用在了城建和卫生,小部分搭起粥棚给难民们施粥,早就用光光了。

    洪水冲走了大部分家庭的财物,仅剩的就是随身携带之物,家中没有存银积蓄的基本上就只剩下双手了,有些子女多的家庭很快就到了卖儿卖女的地步。

    街上的商铺很快就建起来了,从外地运来的米粮布匹药材迅速填补了市场的空白,然而百姓没有银子,需要工作。

    县令想起以前于氏带领大家给榕城军做冬衣的壮举,亲自到于府,毕恭毕敬的问于氏,“如今形势严峻,夫人看有没有对策?”

    于氏听罢,沉吟片刻,说道,“我可以招募一千个妇女,但需要人手,也有事情需要你去处理”。

    县令大喜,他心想,“一个妇女做工能让一家六口不挨饿。这些人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又会让当地的商户们有了顾客,利滚利,远不止一千个人的影响,榕城目前有两万人流浪街头,靠施粥活命,再拖拉下去,冬季来临,不是腐尸街头,就是成为强盗罪偷”。

    他当即信誓旦旦的保证,“夫人的要求,我亲自上阵监督管理,官府有许多相关的税务补贴优惠政策,只要渡过难关,不会亏待夫人”。

    县令欢天喜地的打道回府,带着衙役们浩浩荡荡的赶到榕城东南端的乌鸦岭,这里原是榕城的垃圾场。

    因为在江河下游,地势又低,每到洪水季节,最先淹水最后退水,渐渐的就成了垃圾场。洪水后,堆积了大量洪水冲来的木头砖块。

    县令丈量了五十亩地,风风火火跑到难民营招募了五百男丁,分工去清理垃圾场,整理砖块,又派人去宋家请匠人,订砖瓦木料。

    不到一个月,三十排简易的民房就已成型,一排民房有二十间房间,每个约三丈见方。

    县令明明白白的说了,“这是给县里修的廉租房,将来出租给百姓的,大家仔细点,修得牢固扎实最重要”。

    难民们知道这是自己要住的,虽是日夜赶工,但精工细活,修的扎实牢固。

    县令把于氏给的两万五千两银子精打细算,修了民房不说,在边上用碎石子铺了操场,栽了树苗,又把周边的垃圾收拾干净,以前臭烘烘的乌鸦岭终于改头换面,空气非常的清新。县令大笔一挥,取名为光明新村。

    对县令而言,这一番基建,约两千难民参与了工程,大大减少了施粥的压力,同时又改善了东南区域的环境,真是一石二鸟呀!

    于氏的招募也开始了,会纺线织布,绣花打络,裁衣做鞋的都招,被录取的工人可租廉租房一间,一年六两银子的租银,可连租三年。

    廉租房虽然连门和窗都还没有安装,还只是墙上的洞,但是头上有屋顶,四周有泥墙,比起风餐露宿不知好了几百倍。

    大家都蠢蠢欲动,积极响应,不少家里婆婆媳妇一起来应征,六百间民房一抢而空,街上的难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减少。

    湘菀的孤儿院院长周兰兰报了名,上报的是,“娃娃里有五个大些的能做衣打络,年纪小些的也能帮着缝扣子穿针线”。

    管房的管事见孤儿院一共二十多个人,就问,“给你三间房,能挤挤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兰兰大喜,拱着双手给管事作揖,连连说,“您好人有好报!”

    管事嫌她不懂分寸,这怎么能拿出来说呢?她脸色一沉,说道,“活计不能耽误了,知道吗?”

    周兰兰和孩子们齐声回答,“您放心,耽误不了!”

    于是,周兰兰带着孤儿院里的娃娃们住进了民房,原来的院长朱氏年纪大了,退居二线打下手。

    湘菀也难啊,洪水把庄子上的院子冲垮了,孤儿院成了露营夏令营。

    湘菀自觉是开了后门,但于氏当家,不占点便宜怎么行呢?若是干的不好,大不了自己补贴一些。

    于氏早就存了不少的棉花和布匹,打算还是按旧例,把妇女们召集到一起,领了材料回去自己做。

    她并没有加入这些繁杂的庶务,不过是让三娘子在女工里挑了几个精明能干的,给她们分工派活,就放了手。

    几位妇女干部感激流涕的受了命,说道,“保证把夫人交代的事情办好!”

    妇女们自己琢磨出了办法,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冬衣比不得军用物资,需要精细的手工才卖得出去,不如手巧会裁衣的就裁衣,针脚细的就缝纫,会绣边的挽边绣花,会打络子的专做扣子系绳,大家分工合作”。

    于氏和三娘子的心思放在湘菀的那些图纸上,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出一整套仕女服套装。

    所谓仕女服套装,是针对十六到三十六岁的贵妇,十套衣服,针对待客,家居,节宴,宫宴,婚宴,新年,丧礼,郊游,祭祀,骑射的场合设计,每套有配套的鞋和包,对首饰和熏香做出了推荐。

    她们做好后去卖的时候颇有为难,三娘子问,“福禄坊卖成衣,孙氏绣坊虽不专卖衣物但是老主顾,这两家不知谁有更好的顾客来源?”

    湘菀建议,“把福禄坊和孙氏绣坊的掌柜都请来,让他们竞价”。

    不出意外,孙氏秀坊的掌柜拍下两万两的价格,把福禄坊的掌柜打压得吭不出声来。

    孙掌柜拍着胸膛说“我家有人有门路在京城,另外鞋和包上的金银宝石我们孙氏绣坊全给补齐给送过来”。

    果然这一整套仕女服套装被宫里的奢靡铺张正受宠的阎贵妃买了去,这是后话。

    福禄坊掌柜眼红不已,要订两千两银子一套的嫁衣。

    湘菀不动声色的问,“两千两是要按什么样式绣成礼服,还是要我们设计的图纸自己请绣娘去绣?”

    福禄坊的掌柜顿时明白自己还是眼界太浅,不敢再多言。

    喜欢临河巷的故事请大家收藏:临河巷的故事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