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七十一章 复杂的朝局,文官和勋贵
    是日,中旨出。

    封朱允炆为衡王,朱允熥为吴王,朱允熞为南王。

    消息传出,满朝震动。

    朱标的三个儿子一起封王,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

    说明陛下已经决定,未来的储君,必定是从三人当中挑选。

    否则,仅以故太子的身份,他的儿子,只能有一人封王。

    而且,此次册封,与其他皇子封王不一样。

    朱允炆、朱允熥、朱允熞三人都没有明确的封地,朱允熞更是仅有七岁,还没有到十岁封王的年龄。

    这也是从未有过的事。

    同一日,圣旨下,应天府尹顾宽失职,着即刻免职,由南王朱允熞暂领应天府。

    ……

    黄府。

    黄子澄住处。

    “黄先生教我!”朱允炆面色焦急,向着黄子澄深深一拜。

    眼下方孝孺已然离开应天府,他所能求的,也只有黄子澄了。

    此时的黄子澄,是太常寺卿。

    在朝堂上,亦称得上位高权重。

    何况黄子澄本就是江南士族的代表,背后站着的,是整个江南士族豪门。

    今日圣旨一下,朱允炆已是心急如焚,连忙来向黄子澄求教。

    “皇长孙暂且莫急。”

    黄子澄让其坐下,摸了摸胡须,沉吟稍许,道:“陛下并没有直接立南王为太孙,事情便还有回转的余地。”

    旁边的兵部左侍郎齐泰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

    “越过儿子,直接立孙子为储君,本就是古所未有之事。”

    “若是再废长立幼,朝野上下,皆难称服。”

    “陛下虽有意立他为储君,却也不得不顾忌这样做的后果。”

    朱允炆神情沮丧,道:“我原以为,二叔和四叔才是最大的竞争对手。”

    “却万万也没有想到,二叔身死,四叔也不被提及,最后竟是我这個亲弟弟要被立为储君。”

    他轻轻顿脚,道:“四弟与我是一母同胞。于私,他继承大位,我这个当哥哥的,本该高兴才对。”

    “可四弟不过七岁之龄,虽然聪慧,又如何能驾驭得了那些勋贵悍将。”

    “再则,四弟也不知从哪里听了别人的妖言,定要加征商税……此事……”

    他轻轻叹息,言语间颇有爱之深,责之切的意味。

    不愧是表演系的天才。

    即使眼前只有自己的心腹黄子澄和齐泰,并无外人,仍不忘表演血浓于水的温馨亲情。

    “天子之位,乃上天授之,难道还能相让不成?”

    黄子澄斥责道:“皇长孙存仁义之心,重感情,这是好事。但大位之争,事关江山社稷,万不可存妇人之仁。”

    朱允炆本就没有相让之意,只不过表演一下仁义之心,当即顺势拱手道:“黄先生说得极是。”

    “眼下的局面,皇长孙所要做的,便是稳坐钓鱼台。”

    黄子澄道:“陛下若是直接立他为太孙,则朝野上下,必群起而反对。”

    “可眼下他屡立奇功,最近又进献“燧火枪”,于国有功。”

    “处置泉州蒲氏一案,应对得当。又有诗名惊天下,陛下嘉奖有功,封他为王,是应有之义。天下臣工,满朝文武,都说不出反对的话。”

    黄子澄对于治国打仗,丝毫也不擅长,但分析起朝廷上的政治斗争,却是颇为拿手。

    洪武一朝,大明的政治格局,最重要的,无非是两股势力。

    一是文官集团,二是勋贵集团。

    表面上看起来,勋贵集团的势力更强,文官集团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但实际上,朝廷的官,终究要读书人来做。

    经过二十余年的科举,文官的势力已遍布朝廷以及各地方官署。

    润物细无声。

    文官集团正慢慢的渗透进了朱明朝廷的各个角落,这种影响力,才是最恐怖的。

    朱标还在世的时候,他所代表的,是勋贵集团。

    朱标身为太子,又监国十几年,本身就是最大的勋贵。

    但朱允炆不一样,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乃是文官吕本之女。

    朱允炆自然也被文官所看重。

    朱雄英死后,在文官集团的帮助下,朱允炆早已以皇长孙自居。

    若是朱标不死,将来继承大位,朱允炆还是会被立为太子。

    如此一来,文官集团在他身上的投资,自然会得到回报。

    朱标一死,这一进程更是可以大大加快。

    可他们没有想到,朱允熞横空出世,打破了这一切。

    说起来,朱允熞的母亲同样是吕氏之女,与朱允炆的身份并无异。

    但有几点,一是朱允熞并非长子,这让奉行立嫡不立幼的儒生有点无法接受。

    当然,这是最无关紧要的。

    毕竟,这些人眼里,利益才是最紧要的,大义只是一块招牌而已,必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抛弃。

    第二点就比较紧要了,那就是朱允炆的身边,早就有一群文官集团的人,对其进行的教育,培养拉拢他成了“自己人”。

    而朱允熞,因为年幼,尚未如此培养。

    自然而然的,他们对朱允熞便相对排斥得多。

    这种“门户”之争,绝不是朱允熞写几首诗,表现一下才华,就能改变的。

    否则,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才华出众的文人,受到文官集团内部的打压了。

    更别说,朱允熞还提了加征商税的国策,这更是他们绝不能接受的。

    “眼下陛下将你们兄弟三人全部封王。”

    “长孙殿下要做的,是因势利导,让吴王和南王去争,长孙殿下坐山观虎斗。”

    黄子澄分析道:“世事艰难,哪是那般容易。”

    “如今陛下让南王执掌应天府,这是将他架在火上烤。”

    “应天府乃大明首府,南王此前提议要加征商税,如今他既执掌应天府,理应率先推先。”

    “在朝堂上,坐而论道简单,真要做事,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多做多错,少做少错。”

    “你只须好生读圣人文章,牢记“孝顺仁义”四字,便绝不会有什么错。”

    “可他要治理应天府,那就由不得他不做事。”

    “一旦做事,就不怕他不出错。”

    “如今陛下封了三王,吴王背后的人,也不会坐视不管,必定会对付他。”

    “我等只须顺势而为即可。”

    “到时候,陛下必难再立他为储君。”

    一番利弊分析,让朱允炆顿时眼前一亮,他深深而拜。

    “今日听黄先生一席话,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这就随先生读书,看他如何折腾了。”

    黄子澄微微点头:“长孙殿下但高坐就是,剩下的事,都由我等去办。”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