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81章 谋求发展
    江明一行人离开东莱郡一段距离,确认后边没跟着麻烦,暂且休息的时候,江明来到黄叙身旁。

    “太守大人。”

    黄叙这时正在擦拭他的佩剑,江明坐到他身边,给他递过去一个果子。

    江明开口道:“黄小将军,我先前答应过你,若你在这次南下之行立功,我就让你出海晃悠一圈,现在,我们就这么回去了,你可有什么想法?”

    “太守大人,我虽然年幼,但我还是会顾大局的,我们若是继续在东莱待下去,会给太守大人你的那个朋友带去麻烦,让太守大人白白欠下人情,我可不是小孩,不会胡闹。”

    “况且,我相信太守大人肯定会履行承诺,我会安心等着太守大人到时给我一艘大船。”

    黄叙看着稚嫩,实则已经很成熟了。

    若非黄忠在江明的建议下找来华佗给他调养身体,他现在估计已经死了,他相当于是已经经历过一次生死。

    况且,鲜卑入侵战爆发的时候,黄叙虽说因为年纪的关系没有上战场,但他已经见识过战场的残酷。

    寻常孩童可远没有他这样的经历。

    “大船的话,我得要过几年再给你,不过,等我们这趟回去,我可以先送你份礼物。”

    回到雁门郡后,江明让最优秀的工匠制作了一艘木船模型。

    这木船模型并非普通的木船模型。

    这是江明结合后世智慧所打造的初代战船模型机,只要放大几十倍,这就是能驰骋大海的战船。

    航海业和制造业息息相关,先在雁门郡等地发展制造业,肯定会大大有利于后续的航海业发展。

    要想发展制造业,自然也得以农业为基础,吃饱了才有力气想别的事情。

    回到雁门郡后,江明就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发展上。

    鼓励耕种积极性的政策和增加耕种生产的规划等方面,趁着前边的冬天,江明都已经敲定好了,有鲁肃全权负责,出不了大差错。

    江明主要做的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履行太守职责,在遇到一些鲁肃拍不了板的事情时负责拍板。

    比如说,江明的政策里有一条,开垦荒地后可免三年赋税,这导致有一些人把自己名下的良田转给生产力低下的妇孺老人,一股脑地跑去开垦荒地,若是放任不管,很可能导致良田被荒废。

    这种钻利民政策空子的行为已经属于是刁民行为了,放任不管会带坏社会风气。

    对此,必须强硬。

    江明直接颁布相对应的法令,若是因为贪图开垦荒地的三年免税而导致已有的良田荒废,直接入刑。

    除了以刑法限制外,江明还让人进行道德方面的宣传,编了一句顺口溜。

    吃饱饭,莫要坏,小聪明,大吃苦。

    双管齐下,有效地解决了为了免税而一股脑去开垦荒地的事情。

    事情解决后,江明跟鲁肃着重强调了这个问题。

    “子敬,对于这件事,你带人好好研究研究。”

    “雁门郡的良田本就不多,这问题能够就这样解决,你可以想想有没有更好,更完善的解决办法。”

    江明这话已经把他的心思全都展现出来了。

    他想要的天下可不仅仅是雁门郡这么一个地方。

    鲁肃一时间不敢想江明如今有执掌天下的雄心,不过,他相信以江明的能力,以后怎么也能当个州牧。

    第二件事是作为表率,雁门郡的劳动力有相当一部分是守军,虽说西汉时期就有军屯一说,但军屯的积极性并不高,尤其是最近几年,连年战乱让雁门郡守军根本没法从事军屯。

    江明所推行的政策中有几条是专门为了鼓励守军屯田的。

    政策之余,他亲做表率耕种。

    这自然是能进一步调动守军屯田的积极性,还能增加他的亲和力,让他进一步收获当地的民心。

    江明如今在雁门郡当地的民心都快满出来了。

    前段时间有消息传出来,说是洛阳皇宫忽起一阵大火。

    不管这事是真是假,主要是结果,结果是汉灵帝为了修缮宫殿,提高了各地赋税。

    这直接就导致了刚刚平复下去的黄巾之乱又闹了起来。

    郭大率领的黄巾军不断壮大,在并州一地越闹越凶,唯有江明的雁门郡境内没有这样的民乱。

    第三件事是借着这个春天,把用杂交技术来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概念宣传开来。

    江明在初期宣传杂交技术这个概念的时候,他是用骡子的概念来让人能尽快理解这个概念,因此,有不少人把这说成是骡子术。

    雁门郡如今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相比起杂交技术的说法,骡子术的说法更快流传开来。

    土能土的来,可要想后续在技术上取得进步和突破,还是得要有文化的支持。

    发展教育,建设学堂的事得要尽快进行。

    这件事远比江明预先所想的要困难。

    江明要创办的可不是一两座只有几十名稚子读书的学堂。

    他要创办的是下到三岁,上到六十的完整教育体系。

    首先是钱,盖学校得花钱,补贴学生的吃住得花钱,教学资源,教师资金,这些统统得花钱。

    其次是老师,在这个普遍都是文盲的年代,哪有那么多原先就读过书的人,而且,这些读书人大部分都在各地出仕,谋求仕途上的发展。

    在这件事上,作为江明准岳丈的蔡邕全力支持,拉下老脸给一些旧日好友写信,邀请他们来雁门郡教书,这能临时拉来五个人,算上这些人带着的徒弟,有二十三人。

    可这对江明接下来要发展的教育体系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况且,这些人会来,完全是冲着蔡邕的经史见解来的,随时有可能跑路。

    为了招聘更多的教师,江明在第一期月旦评上刊登了相应的广告,对此,许劭大力支持,他还特意写信给那些曾经受到过他的评论,如今还郁郁未得志的人写信邀请,拉来了五个人。

    把华佗都算上,硬凑,江明如今也只能凑出不到八十人的老师。

    雁门郡境内正好八个县,一个县十人。

    少,太少了。

    没办法,江明不可能硬变出一些人来教书,只能是先把这些人全都掰开,一个人当十个人。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