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2章 深不可测的城府
    丁奉见到孙亮说的头头是道,孙权也点头赞许,自己也不得不附和几句,毕竟年轻人最需要鼓励,何况还是太子呢,难得说出来一番关于军国大事的见解。

    听到孙权如此问话,丁奉道:“太子所言有理,匈奴人一直就是我们汉人的心腹之患,自从秦皇汉武的时候,就常常的跟我们作对,

    劫掠更是他们的天性,长安城在汉献帝的时候,已经让以董卓为首的西凉兵给洗劫过一次了,虽然后来恢复了元气,但是伤痕仍在,

    如果让匈奴人参与攻打长安城,他们势必会继续自己劫掠一空的性子,到时候如何收场,也是一个大问题,在这方面,可能诸葛恪将军考虑欠妥。”

    孙权点点头道:“不错,当初朕之所以想要接连匈奴,也是为了对付邓艾,给司马炎造成压力,

    让他不敢轻易分兵出击,如今邓艾已亡,晋国没有大将人才,统一的问题,还是留给我们自己来实现吧。”

    丁奉道:“陛下,虽然如此,老臣仍然觉得诸葛恪价格你就既然提出来了,就必然有自己的考虑,有道是前线的指挥官才最了解战争,

    陛下可以把这个意思告诉给诸葛恪将军,但是最好留有让他发挥的自由空间,如此才是任人得当。”

    孙权听了之后,转念一想道:“不错,诸葛恪一直以来都很得朕的信任,他久经沙场,对于战法也很灵活,

    既然考虑到了借助外部力量,就一定有拿捏的手段,如果他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计划给朕详细的推演一遍,朕就让他放手去干。”

    然后,孙权对孙亮说:“你先下去吧,朕还有几句话要跟丁奉老将军交代,你今天的表现不错,

    起码已经能够站在我们的角度,分析军国大事厉害,阐述天下形势变更,记得,要多读兵书。”

    孙亮答应着,退了出去,然后把门轻轻的关上了。

    丁奉见孙权单留下来自己,肯定是有话要说,而且还是重要的话,于是道:“陛下留下老臣,想必是有重要的事儿要交代吧。”

    孙权笑道:“果然是心有灵犀,作为老臣,你有这个觉悟朕很高兴,是这样,你刚刚说让朕给诸葛恪将军

    更多的前线指挥便利,朕想了一下确实有这个必要。但是朕还有担心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丁奉道:“想必陛下担心的不是匈奴人联合参战的事情,反倒是钟会带领的几万兵马的事情吧,此人投靠我东吴也是迫不得已,

    如今邓艾已经亡故,他也没有对手了,因此此人也称二零摇摆分子,不过他倒不至于重新投靠司马炎的晋国,很可能自立门户,

    然后借机杀回长安后,跟我们翻脸,到时候他联合匈奴人一起对付我们,那诸葛恪将军就危险了......”

    孙权道:“不愧是老成谋国,朕心里话还没有说出来,你已经猜透了八九分,如果百官都跟你一样了解朕的心思,那该省去了多少麻烦和沟通时间成本啊。”

    丁奉道:“陛下谬赞了,老臣只是跟着您时间久了,很多事儿操心的多了,晚上回去睡觉的时候就反复琢磨,天长日久,也就比常人考虑的多了一丢丢而已。”

    孙权笑道:“很多时候,就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你这个操心操的好。朕要夸夸你,刚刚太子的话你也听到了,

    他自己对于天下的局势分析,还是可以的,有自己的想法一套,但是有一点不好就是太收着了,话也只说了一半,

    也许是朕给了他很大的压力,珠玉在前的感觉,但是如果缺乏强大的自信和豪情,很难做九州的雄主。”

    丁奉道:’有陛下在,太子还可以多多的历练,何况他学习的能力还是异于常人的,已经比晋国和蜀汉的二世强太多了。“

    孙权道:”你知道吗,当初曹操南征的时候,想要踏平我们东吴,当时朕面对张昭为首的投降派,还是顶住了压力,

    在周瑜和鲁肃的鼎力支持之下,守住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基业,当时曹操就有一句话,叫做生子当如孙仲谋。“

    丁奉道:”曹操无礼至极,陛下跟曹丕和曹植不是一类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

    孙权道:”这是一句赞美的话,也带着遗憾,曹操老贼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生前一直是权倾一时,但终究是大汉的丞相,本人也足智多谋,

    他说出那句话,多少有一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觉,也有自己日落西山,对于自己一统三国无力的感慨,

    倒是情真意切。但是朕就记住了这句话,从那以后,就要打破这句话,让朕的子嗣也要超越他魏国,蜀国的后主。“

    诸葛恪在前线正在操练兵马,接到了孙权的书信,打开一看,良久才放下。孙权在信里面让诸葛恪把联合匈奴作战带来的利与弊分析一下,然后呈报上来,

    另外让他多关注一下钟会进来的动静,起码在攻打下长安城之前,就要考虑到如果拿下之后,面对的复杂局面,

    不仅是匈奴人占领城池劫掠一空给百姓留下破败的家园,更要考虑钟会攻进了长安城之后,振臂一呼,自己取而代之,

    跟东吴翻脸,转而跟匈奴人勾搭在一起,如果是那样的话,东吴这一步棋就走错了,而且后果很严重,慎重考虑。

    放下了信封之后,诸葛恪不禁为孙权作为一国之君能偶考虑这么长远和全面而惊叹,同时也对孙权能够及时的给自己指出来弊端,同时轻轻的敲打,感到暖心。

    毕竟,在东吴的当下,没有人更受到孙权的重用,诸葛恪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诸葛家对于东吴是贡献很大,

    父亲诸葛瑾和叔父诸葛亮都对孙权称霸江东,进取中原和西蜀有着重要影响的指导,但是能够隔辈还受到信任和重用的殊荣,

    着实就这一份,诸葛恪自然知道分寸,及时给孙权回信,检讨自己的不足之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