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7章推销打卡 而今德国人才市场上,化学专业的毕业生十分抢手,所以 像夏利尔安这样的东非留学生被德国企业截胡并非个例,而 是普遍现象。
德国化工业起步时间其实并不算早,大多数都是六七十 年代后,而德国化学工业兴起也就是近些年的事,而德国高等 教育进入化学工业也就是七十年代以后才开始的普遍现象。
所以德国的化学领域的教育,实际上是滞后于化工产业 发展的,人才市场也就形成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这个时候,德国的化工企业就将目光盯上了庞大的东非 留学生群体,目前德国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就是东非人,尤其 是八十年代后,每年东非前往德国留学生人数维持在四千人 以上。
作为对比,同期日本赴欧美留学生数量才一千多人,直到 1890年才刚刚超过两千人。
而这仅是东非在德国的留学生数量,加上奥匈帝国和瑞 典,法国,荷兰等东非留学生,光1892年东非留学生数量就突 破一万多人,而同期东非本土大学生数量才七千多人。
等于说东非高等教育大部分是借助国外高等教育从而实 现,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东非高等教育人才,能担任教职工 的放在这个时代,在任何国家都无例外属于顶尖精英。
而同期德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就已经突破三万,这还不包 括一些技术型院校,当然,德国高等教育(包括技术院校)中 很大一部分是东非留学生,占比达到惊人的百分之四点五左 右。
所以说东非在教育领域的投资是极为夸张的,不过高投 入代表着高收益,没有人才培养,东非也不可能迅速让东非在 新兴工业领域和部分传统工业领域迅速追求国际水平,甚至 达到领先水平。
而且东非留学生主要集中在理工科领域,这就使得德国 企业对东非留学生群体的挖墙脚工作更甚,每年都有近二成 的留学生群体留在德国。
要知道这二成能被德国企业看中的留学生群体,显然也 不是庸庸之辈,而是在校期间就凸显出真才实学的。
等于东非留学生助推了德国的工业发展,所以德国政府 对于东非留学生群体十分欢迎,除了为高等教育院校和地方 创收以外,还能化为己用,何乐而不为,而夏利尔安就是在这 样背景下留在德国的东非青年人。
“真是便宜德国了!“伯利兰在了解夏利尔安的经历后感叹 道,东非对留学生的群体的投入可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时间和 精力成本,别的不说光是十年的义务教育成本就相当惊人。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现在德国和欧洲远比东非 发达,东非又不能靠着强硬手段让这些人才强行归国,还不如 卖他们一个好,至少德国很多教育领域对东非的开放程度就 明显提升了。
而且提高了东非在德国的风评,东非在德国的留学生群 体,素质普遍偏高,加上半"同种同源",自然大受欢迎,这正 代表着德国教育水平高,文化吸引力强的特征。
不过整体而言,东非也不亏,至少百分之八十的留学生依 旧会选择归国发展,东非采取的是"广撒网"的策略,总有人才 能推动东非各个行业的大发展。
就比如化工业,这个行业归国人才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 左右,但是也奠定了东非各个工业区化学工业的极大提升。
没错,东非的工业区和沿海城市也存在化学工业,不过因 为发展历史短的原因,还无法和早几十年时间的欧美国家形 成竞争力。
这也是东非和德国在化工领域展开合作的重要原因,在 化学领域英法实力依旧强悍,美国也极为强大,和德国一样是 后起之秀,美国还有杜邦这种老牌化工领域的巨头。
德国在四者之中起步是最晚的,但是已经有超越英法德 趋势,而德国能成功的原因少不了德国人才培养机制。
东非目前化工和材料两个重工业领域之所以落后,其实 主要也是时间问题,在七十年代末,东非的化工产业才开始起 步,就是比德国都晚了近二十年时间。
而之前,东非的投入又主要集中在钢铁,铁路,电力等领 域,对化工产业投入并不算高,化工业又是非常烧钱的行业。
就比如巴夫斯公司正在研发的某种新染料,直接烧掉了 一千多马克,而还在继续,而今巴夫斯的市值也才不到两千万 马克。
所以东非想在化工业有所发展,除了人才培养以外,还要 继续投入高额资金,并且未必能在短时间见效,就和机床领域 研发一样,无法取巧,只能不断投入时间,金钱,从而实现质 的提升。
随后,伯利兰就开始以贝拉市的区位件同考察团成员 们进行介绍,大家都说德语,所以也没有语言障碍。
“不要看贝拉市现在不如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但是近 三年来,我国政府对贝拉市的投入高居榜首,超过全国其他城 市。”
“只需要再等两个月,哈拉雷一贝拉铁路就将完全工, 我想夏利尔安先生应该对哈拉雷市有所了解,哈拉雷市是东 非目前仅次于姆贝亚的工业城市,同时哈拉雷所在的马塔贝 莱省更是东非工业第一重地,等同于德国的鲁尔区,汇聚了东 非钢铁,金属冶炼,铁路装备制造,机械加工,化工,材料等 全产业的第一工业强省。”
“而我们贝拉市看似和马塔贝莱省没有关系,其实是未来 马塔贝莱省最便捷的出海港口,铁路开通后,从贝拉到哈拉雷 市仅需要一天时间。”
“你们可以肉眼可见,贝拉市的发展速度,在三年前这里 还是荒无人烟的海湾,在此前这里是葡萄牙人的统治区域,葡 萄牙人对这里没有一点开发,所以巴斯夫的分工厂如果建设 在我们市才能取得最大收益。”
“当然,我知道内罗毕才是东非第一大纺织业城市,你们 公司主要业务和纺织业息息相关,所以蒙巴萨心引力强,但是 东非第二大纺织业城市就在马塔贝莱省的布拉瓦约,同样是 不可忽视的巨大市场,而且布拉瓦约的纺织业规模还在飞速 扩大,未来几年恐怕就能和内罗毕不相上下。”
“到时候,我们贝拉市就是布拉瓦约纺织品的主要出海通 道,加上中央重视,贝拉市也会催生一批纺织企业,在这一点 上我们贝拉市远比达累斯萨拉姆和蒙巴萨有优势,因为新的 纺织业更容易和贵公司合作,达累斯萨拉姆和蒙巴萨等城市 毕竟发展时间早,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未必会完全采用你们公 司的产品。”
“而且你们的竞争对手也不少,很多德,奥两国企业都盯 上了达累斯萨拉姆和蒙巴萨这种大城市,就比如你们在德国 的竞争对手拜耳公司。”
“所以你们选择在贝拉市建厂,我能给予你们最大的便 利,就比如厂房建设,达累斯萨拉姆和蒙巴萨等城市肯定无法 给予你们最优位置,毕竟他们发展几十年,地盘大,现在进入 也顶多是把你们安排在相对边缘的区域" 为了推销贝拉市,伯利兰不断拉踩其他城市,不过在这一 点上毫不愧疚,毕竟其他城市在介绍本市的时候肯定也采用 类似方法,尤其是蒙巴萨和达累斯萨拉姆这两个东非“双子 星”,几乎眼中除了对方,不把东非任何城市放在眼里。
曰噪 77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