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6章巴斯夫考察团打卡 当恩斯特在自己考察之旅的途中畅游的时候,在印度洋 畔贝拉市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贝拉市同马普托不同,完全是东非开发建设的新城市,但 是发展速度在1892年就已经超越了东非所有城市,包括原莫 桑比克首府马普托,而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东非国 家政策上对贝拉市的倾斜。
前世非洲工业集中在南非东北部,也就是原德兰士瓦共 和国境内,包括约翰内斯堡(南非第一大城市,东非尚未开 发)比勒陀利亚(今东非奥托市)等南非重要工矿业城市。
以约翰内斯堡为中心,附近240公里的范围内有60多处金 矿,地处世界最大的矿区和南非经济中枢区的中心,约翰内斯 堡和周围众多的工矿业城市,一起占南非工业总产值额一半 左右。
而东非的工业集中布局在前世津巴布韦境内,而非南非 区域,这就造成贝拉市的港口区位件得到重视,包括铁路, 港口,公路等配套设施迅速跟进,人口,资金和技术和产业也 向该区域集中。
1893年8月17日。
贝拉市政府在码头上迎来了一批从德国远道而来的重要 客人,德国化工业巨头之一,巴斯夫公司的考察团。
巴斯夫公司总部位读书评时公国曼海姆对岸的路德维希 港,十九世纪因发展化学工业而兴起,路德维希港同对岸的曼 海姆组成联合港,巴斯夫成立于1865年,本名巴登苯胺和苏打 厂. 德国的许多化工厂都成立于六七十年代,最开始都集中 于纺织行业,当时的染料行业主流产品仍为天然染料,但是由 于其主要来源于植物,成分复杂、产品浓度且色相不稳定。
因此,难以达到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无法满足纺织行 业日益增长的需求,巴斯夫顺势选择进入合成染料领域,利用 煤气副产品煤焦油来制作合成染料。
1869年,巴斯夫成功合成了第一种天然染料:茜素,这成 为了该公司第一个全球性的成功案例。
随后,曙红、正红和槐 黄等新式染料也相继问世。
七十年代开始,巴斯夫进入扩张时期,在德国国内吞并了 两家极为重要的染料销售公司,同时巴斯夫开始在国外建立 生产装置和销售办事处,包括美国,法国和沙俄都有其办事 处。
而在八十年代,新技术的应用使巴斯夫一跃成为当时全 球最大的硫酸生产商 成立之初巴斯夫仅有员工三十多人,而现在已经是员工 数千名的德国大型化工企业,不要看人数少,实际上化工行业 的工资远高于其他行业,就算刚毕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的工 资平均薪资也是其他行业的25倍之多。
可见此时化学工业的暴利,当然,以染料起家的巴斯夫走 在了时代的前列,纺织业大发展研究了人们对纺织品的更高 需求,而"纺织品"作为衣食住行中的"衣",属于绝对的刚需品。
所以东非或者说恩斯特对化学工业的重视自然不言而 喻,这次贝拉市考察,就是东,德两国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当然,巴斯夫等德国化工企业最后在哪里投资建厂还是 要看东非各个城市的手段,没错,在来贝拉之前,巴斯夫公司 已经在蒙巴萨,坦噶等城市进行考察,在访问贝拉市的同时, 巴斯夫还在新汉堡港市,西海岸的罗安达有考察团造访。
所以这次招商引资能否成功,贝拉市政府心里完全没底, 相较于贝拉市,蒙巴萨,坦噶以及新汉堡港明显基础件更加 优良,也只有西海岸的罗安达目前和贝拉市处于同一水平。
“各位先生,欢迎你们到贝拉市考察,我是贝拉市的市长, 名字叫库里·伯利兰,我们已经提前为你们准备好了餐饮住宿 件,来到贝拉市绝对让你们保证宾至如归。”
贝拉市市长伯 利兰热情的说道。
经过两年前的台风之后,贝拉市的发展速度完全没有受 到影响,反而在1892年更上一层楼,城市随着人口和劳工增加 迅速扩张,港口基本成型,铁路也即将完工,现在的贝拉市可 以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而这个东风就是产业。
伯利兰并不太了解化工产业,但是能受到东非中央政府 高度重视,那一定非池中之物,所以就算着脸,伯利兰也要 想方设法,把巴斯夫公司的分厂留在在贝拉市。
对于当地官员的热情,巴斯夫考察团的成员丝毫不见外, 因为在此前的其他东非城市他们也这样的礼遇。
考察团一位颇为年轻的成员说道:“你好,伯利兰市长,不 用如此热情,我们这次主要还是以考察任务为主,作为企业, 我们巴斯夫公司还是更希望当地符合我们设立分厂的标准。”
伯利兰看着眼前的年轻人说道:“不知道阁下如何称呼? 你是这次考察团的团长么!”
之所以伯利兰对这位年轻人重视,除了他站在首位以外, 主要是他的样貌特征让伯利兰感觉有些奇怪,仔细一想,这不 是东非混血裔的特征么! 骨相偏德国,但是却顶着一头黑色浓发,同时在面部和肤 色上也综合了德华的特点。
“当然,我的名字叫夏利尔安,是这次考察团的团长,不过 我这个考察团团长并不算水平太高,而是因为我原本就是东 非人,所以公司才考虑派我到当地来考察情况,所以接下来的 考察我会更加严格。”
夏利尔安大大方方说出了自己成为考察团团长的原因, 不过最后一句话也说明了他不会因为东非国籍的身份就放松 考察标准,反而更加严厉。
不过,现在伯利兰反而对夏利尔安的经历大感兴趣同时 也为了和这位巴斯夫公司的代表打好关系,所以两人就攀谈 了起来。
随后,在伯利兰的旁敲侧击下,夏利尔安的经历也逐渐明 朗,之所以夏利尔安一个东非人能成为巴斯夫公司的员工,主 要还是受益于东非的教育系统。
东非每年都会外派大量留学生,前往欧洲留学,不过这些 留学生的自由并不是被东非政府严格限制的,东非政府对他 们的主要约束就是“学费"和家庭。
学费很好理解,东非的留学生群体全部是公费留学,而19 世纪大学生的学费十分高昂,即便有德,奥等国政府看在东非 政府的面子上放水依旧如此,家庭自然是天然羁绊,这其实并 不属于东非政府的手段,留学生的家庭除了孤儿以外,主要是 父母肯定居住在东非。
有些学生留学完成后,为了“还贷”,可以选择回国,这样 留学贷款会直接被取消,而不选择回国的留学生可以在欧洲 选择工作,然后返还“贷款”,这样一来大部分留学生会选择回 国发展,而少部分有门路的可能就留在更繁华的德国。
而夏利尔安就是有门路的,他的父亲是德国移民,母亲是 华人,但是他的祖父等亲人却依旧留在德国,所以回到德国按 照父亲的叮嘱也就"认祖归宗”了,加上他在德国上学时就是化 学系,而且成绩优异,所以就被巴斯夫公司看中,直接开出了 高额年薪,这使得夏利尔安毕业后仅工作一年时间就还完贷 款,并且留在了德国。
77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