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黄池之盟
吴王夫差十四年(前486年)春,夫差留太子友镇守姑苏,自己起倾国之兵,北上中原大会诸侯。
众家诸侯,会盟于黄池(河南封丘)。
吴、晋两国就盟主之位,发生激烈争执。
夫差说:“我家先祖太伯,乃文王的伯父,尊卑有序,理应由吴国主盟。”(于周室我为长)
晋定公说:“周室诸姬,唯有我晋国代代主持会盟,岂能无故让于他人!”(于姬姓我为伯)
双方争论不休,连日不决。
突然,吴国使者从姑苏十万火急,赶到黄池大营。到这时候,夫差方才知道,越王勾践已经率领兵马,杀入吴国境内。
原来,勾践一直在暗中密切注意吴国的动静。等夫差兵马离开江南,勾践乘着吴国国内空虚,率领四万精兵,突然发动袭击。吴军大部出国作战,国内仅余老弱残兵,根本不是对手。太子友战死沙场,越军把姑苏城团团包围。
会盟僵持未下,家中又生变故,夫差如晴天霹雳。为了防止使者泄露姑苏战败的机密,夫差一连杀死七名信使。
事到如今,是撤兵重要,还是会盟重要,夫差进退维谷。他马上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商讨对策。
大夫王孙骆说:“大王,倘若我们无故撤兵,晋军必然会乘势追杀于后;倘若由晋国主盟,吴军又必须服从其调度,这两条办法都不可行。让我看,一定要先主持盟会,然后方可退兵。”
当夜晚间,吴军集结全部精锐,衔枚疾进,突然发动冲锋,杀到晋军营前。战马嘶鸣,金鼓大作,兵山将海,严阵以待。
晋军从梦中惊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大事,全军震撼,皆不敢出战。晋侯慌忙派遣使臣到吴军阵中,询问列阵的原因。
夫差告知晋使董褐,说:“寡人奉天子之命,会盟诸侯。晋侯却不知谦让,违命争霸,导致会盟久拖未决。如今,寡人我亲临晋军大营,从与不从,就在今日!”
董褐返回营盘,奏明晋定公。他说:“臣偷观吴王的神色,外强中干,似乎有什么后顾之忧。倘若今日不答应他,两家必然发生冲突,让我看,倒不如主动退让一步。”
晋定公心有不甘。
董褐说:“我们让步并非没有条件,吴王若想主盟,必须取消大王尊号,不能与天子平齐平坐。”
晋定公闻听,只好如此。
就这样,双方达成协议,诸侯正式举行会盟仪式。盟会上,夫差第一个上台,执牛耳,歃血为盟。晋、鲁、卫等国诸侯共尊夫差为盟主,依次歃血。
会盟已毕,吴军兼程班师。一路上,警报不断,吴国全境丢失,仅剩姑苏一座孤城顽抗。
吴军星夜班师,匆匆行军,经过千里辗转,方才撤回国内。越军以逸待劳,痛打疲惫之师,吴军大败,无力抵御。
夫差万般无奈,奉送黄金玉帛,派遣使者请和。勾践考虑到实际情况,吴国还有一定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灭亡。于是,勾践勒索了巨额财物,方才撤军。
经此一役,吴军遭受重创,元气大伤。
吴王十八年,越军二次伐吴。
吴王二十年,越军三次伐吴。
吴王二十一年,越军再次伐吴,围困姑苏长达三年之久。
吴国国力耗尽,士无斗志。夫差派遣使臣到越营,乞求讲和。
勾践心生不忍,想给予答应。
范蠡进谏,说:“大王日夜图强,不是因为吴国吗?我们用了二十余年的时间,才有今日之功,就这样放弃吗?当年,会稽之围,是上天把越国赐予吴国,吴国没有夺取。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今日,越国不能再重蹈吴国的老路了!”
勾践下达死命令,吴军必须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不过,勾践网开一面,答应放吴王一条生路,准许他迁徙到甬东(舟山群岛)聊度余生。
夫差闻听勾践答复,无奈地说:“寡人老了,不能再侍奉越王了!”夫差拒绝了做阶下囚的命运。
他抬手拔剑,自横颈项,长叹说:“悔不听当初伍子胥所言,以至于今日!”(《史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
太宰伯噽打开城门,率众出降。
勾践讨厌伯噽的为人,命令武士诛杀了伯噽,让天下人都知道卖国求荣的下场。
——吴刀越剑,寒气逼人!吴越文化不仅仅蕴含着锦绣,还有侠义,所以才诞生了专诸、要离、夫差、勾践。
鲁迅先生曾经引用大明王思任的话,“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短短两句话,犹如金刀刻石,字字入骨。
千百年来,我中国被动挨打,民族遭受耻辱,不正是缺少这种“雪耻”之风吗?
喜欢春秋战国故事荟请大家收藏:春秋战国故事荟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