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技改良工作在重重阻碍下艰难推进,李轩愈发意识到,仅靠官员和农技人员的宣传推广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更多人坚定地支持农技改良,必须让他们亲眼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于是,李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前往示范田,进行现场指导,让众人亲身感受农技改良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一消息传出,朝野震动。百姓们既兴奋又期待,他们渴望亲眼目睹皇帝对农业的关怀;而那些仍然对农技改良心存疑虑的官员和民众,也都纷纷拭目以待,想要看看李轩究竟能在示范田做出怎样的成绩。
示范田位于长安郊外,一片广袤的田野上,整齐地划分着不同的区域,分别种植着采用新种植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农作物。李轩身着便服,在一群大臣和农技专家的簇拥下,来到了示范田。他的脸上带着温和而坚定的神情,眼神中透露出对农业发展的殷切期望。
一到示范田,李轩便径直走向一块种植着新稻种的区域。一位年轻的农技人员赶忙上前,准备向李轩介绍情况。李轩却摆了摆手,微笑着说:“你先别急着介绍,让朕自己看看。”说着,他蹲下身子,仔细观察着稻穗的生长情况,轻轻抚摸着饱满的稻粒,眼中满是欣慰。
“陛下,这就是我们推广的新稻种,采用了新的育秧和灌溉方法,生长周期比传统稻种缩短了近半个月,而且产量预计能提高两成以上。”农技人员在一旁补充道。
李轩站起身来,环顾四周,大声说道:“诸位,这小小的稻穗,承载着大唐百姓的温饱希望。农技改良,就是要让每一寸土地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让百姓都能吃饱吃好。”
此时,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闻讯赶来的百姓和官员。人群中,一位老者皱着眉头,满脸怀疑地说:“这新稻种真有这么好?会不会是你们为了讨好陛下,特意种得这么好?”
李轩听到这话,非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走向老者,说道:“老人家,您的怀疑不无道理。这样吧,咱们一起去看看其他地块,您亲自对比对比。”
在李轩的带领下,众人来到了旁边一块采用传统方法种植的稻田。只见这里的稻穗明显稀疏,颗粒也不够饱满。老者看着眼前的景象,不禁愣住了。
“老人家,您看,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气候,不同的种植方法,就有如此大的差别。这就是农技改良的力量。”李轩耐心地解释道。
老者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说道:“陛下,看来这新法子还真有门道。”
接着,李轩又来到了一处展示新农具的地方。曲辕犁、水车等新农具整齐地摆放着,旁边的农民正在演示它们的使用方法。李轩亲自拿起曲辕犁,在田里犁了一段地,感受着它的轻便和高效。
“诸位,这曲辕犁操作简便,即便是力气小的妇女和老人也能轻松使用。而且,它能把地犁得更深更匀,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李轩一边演示,一边向众人介绍。
一位官员上前说道:“陛下,这新农具虽好,但制作成本会不会太高,百姓难以负担?”
李轩微微一笑,说道:“爱卿不必担心。工部已经优化了制作工艺,降低了成本。而且,朝廷会对购买新农具的百姓给予补贴,确保他们都能用得上。”
在示范田的另一边,农技专家正在讲解轮作制的原理和好处。李轩走过去,认真聆听,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对专家说:“这些知识,一定要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百姓,让他们真正理解轮作制的优势。”
不知不觉,太阳渐渐西斜。李轩在示范田边召开了一场小型的宣讲会。他站在高处,对着众人说道:“大唐以农为本,农业的发展关乎国家的兴衰。农技改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今天,大家亲眼看到了农技改良的成果,希望你们回去后,能把这些所见所闻告诉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为大唐的农业发展,为百姓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众人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定当竭尽全力!”
这次示范田之行,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亲眼目睹了农技改良成果的百姓和官员,心中的疑虑彻底消除。他们开始积极支持和参与农技改良工作,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学习新的种植方法,购买新农具。
而那些原本反对农技改良的保守势力,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也不得不闭上了嘴。虽然仍有少数人固执己见,但已经无法阻挡农技改良的滚滚浪潮。
李轩深知,这只是农技改良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胜利。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和大唐人民。但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不断探索创新,大唐的农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轩将继续关注农技改良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大唐农业迈向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