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64章,不打无准备之仗
    广袤的黑土地上,寒风凛冽。

    赵铁军和林川走在高坡上,望着这片待垦的土地,眼中满是对军垦农场未来的畅想。

    “林川,你瞧,这片土地多好啊!”

    赵铁军挥舞了一下手臂,声音洪亮:“大伙齐心协力,定能改天换地!等把水渠修好,土地开垦出来,粮食产量肯定节节高。到时候,按照计划,把粮食交上去,支援国家建设,那咱可就立大功啦!”

    作为这个年代军垦农场的领军人,赵铁军浑身上下充满了军人特有的乐观主义精神。

    不知为何,他对林川这个年轻人充满了好感。

    在他眼中,林川和别人似乎有些不同。在许多同龄的年轻人眼中,常常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对未来的狂热,可林川却不是,他有着截然不同的沉稳与自信,以及某种很少见的智慧。

    赵铁军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但他确定一点,林川这小伙子是个人才。

    “听我介绍了半天,你一声不吭,来,说说你的感受!”

    赵铁军说的有些口干舌燥,见林川一直沉默着,便开口问道。

    林川笑了笑,说道:“首长,我不是很懂种地,不过我知道,农场的发展就和行军打仗是一样的。”

    “哦?”听他这么形容,赵铁军有些好奇:“怎么说?”

    “你看,往大了说,咱们赶走日本人,打败老蒋,就是把这土地上的乱七八糟的都清理出去,就跟垦荒修水渠是一样的。接下来,咱们一步一步要建设新国家,这就跟耕地、播种、施肥也是一个道理。”

    林川说道:“往小了说呢,垦荒、挖水渠、耕地,都是一个个山头,要攻下来。可怎么攻,怎么打,打下来之后怎么建设,怎么防御,都得有章程。”

    “赶走日本人,打老蒋,垦荒修水渠,你这两个比方有意思。”

    赵铁军笑道:“照你这么说,那抗美援朝算啥?”

    “抗美援朝?那是外来的困难,但是也能威胁到我们国家。”

    赵铁军的问题,正中林川下怀,他继续说道:“在我看来,这就跟农场的外部威胁是一样的。”

    “农场的外部威胁?这倒是个新鲜词儿。你继续说……”

    “首长,军人不打无准备之仗,如果用到农场建设中,我觉得,需要面对的威胁还是很多的。比如庄稼的病虫害,会有相应的药物或别的手段来应对;夏收的时候遇到雨天,就要与时间赛跑,抢收粮食;如果遇到野猪来偷吃庄稼,就有钢枪等待着它们;就像现在挖水渠,是解决农田浇水的问题……”

    林川越说越多,而赵铁军的表情,也越来越认真。

    林川话锋一转:“不过在我看来,这还不够。”

    “不够?”赵铁军一愣,问道:“你是说水渠不够?”

    林川摇头道:“不,我的意思是,只有水渠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赵铁军目光亮起来,问道。

    “咱们的土地太多了。”

    林川解释道:“首长,你刚才说,接下来要开垦上万亩土地,再往后,肯定会有更多。这么多的土地,庄稼浇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仅仅依靠河流来灌溉的话,那如果遭遇旱灾,河流断水了怎么办?如果土地更多了,河流的水量不够了怎么办?”

    赵铁军饶有兴致地看着他:“那你觉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才好?”

    见赵铁军这么有兴致,林川挠了挠头,决定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

    “那……那我就随便乱说了啊……”

    “你随便说,我随便听,大胆讲。”

    “行。”林川点点头:“我觉得,第一,不能让河水白白流走,找个合适的位置,修建个水坝,把河水蓄起来,河拐子那里就不错……”

    “哪个河拐子?”

    “就……就那个拐弯的地方……”

    林川有点说漏嘴了,赶紧解释道。

    林川记得,在后世的记忆里,他所说的河拐子,就是附近的一个地名,那里有个水坝,拦起了一个人工湖,平日里湖光粼粼,很多人都会在那里休闲,钓钓鱼,游个泳什么的。

    “哦,你接着说……”赵铁军笑起来,问道:“第二呢?”

    “第二,就是在这片地里,每隔一定的距离,打口深水井。平时封存着,万一遇到干旱天,就可以用地下水来浇灌。”

    “深水井?这是个好主意,还有吗?”

    “还有第三,这个农作物也有耐旱的和不耐旱的,地里的庄稼,也要考虑到这一点。万一遇到干旱的季节,可以快速应对。”

    “啧啧啧,说你不懂种地,那真是瞎说……还有没有?”

    “还有最后一个……”

    “继续说。”

    “第四,怎么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提高……什么?”

    “水的利用率。”

    “什么意思?”

    “就是说……我想想啊,怎么解释……”

    林川琢磨了一下,解释道:“打个比方,一垄地里有一百棵苗,我有几种方式来浇水,一种方式是,在地头上,一直往里灌水,要浇很久,等水全部漫过去,这垄地才算浇完,对吧?”

    “没错。”赵铁军点点头。

    “第二种方式,就是拿一个瓢,一棵苗舀一瓢水,一百棵苗,就是一百瓢水,没有苗的地方就不用浇。这种方式,肯定比第一种省水,对吧?”

    “对。”

    “我还有第三种方式。”

    “第三种?”赵铁军来了兴致。

    “对,第三种。”林川点点头:“如果把庄稼苗比做一个人,那么给庄稼苗浇水,就好比人渴了,想喝水。可这么一瓢下去,等于说在人脑袋上浇了一大桶水下去,真正喝到嘴里的,也没多少,都渗到地下去了。”

    “这个比方到真是新鲜啊。”赵铁军笑起来:“可人和苗咋比呢?人有嘴喝水,这庄稼苗哪有嘴呢?”

    “有啊。”林川说道:“庄稼苗的根,就是它的嘴,如果有办法让水只浇到根上,让水不要漏下去太多,是不是就能省下来更多的水?”

    “林川啊……”

    赵铁军连声感叹道:“你这小子,到底是从哪冒出来的?”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