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上架了……
非常感谢各位兄弟的支持,作为一个小众分类的小众书,能走到三江上架这一步,非常不容易。
毕竟整个悬疑分类,打开新书榜,连十本签约书都凑不齐,简直……一言难尽。
最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心中也有很多隐忧。担心没人看,担心河蟹,担心扑街……是编辑一直贴心的宽慰我,给我指点和信心,我才决定发书。
也非常感谢我的编辑鹿鸣。
写这本书的初衷,是想尝试自己熟悉并擅长的题材。
已经好几年没有写书了,去年初回起点,迷迷糊糊的扎进来、栽了一个满头包。为了紧跟潮流,选择了系统、修仙、仙子……全都是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最终的结果一言难尽。
所以这次新书,决定写点自己擅长的。
九十年代的西南山区,贫穷落后、封闭原始。那是我模糊记忆中,极为鲜明的一段岁月。
灰暗、落后、贫瘠,回忆起来没有丝毫光彩,像是加了BBC的阴间滤镜。
可那些粗粝残破的记忆画面,却刀刻斧凿般深刻。
我生活的镇子,直到98年才开始通电,村子里通电的时间则更晚。那时候天黑之后都是点的煤油灯,夜里门外全是黑漆漆的。
坑坑洼洼的马路上没有沥青,哪怕是省道也只是泥巴路,雨一旦落下、路面上便坑坑洼洼,到处都是积水洼。
但好在那时候也没什么车,除了满是柴油臭味的中巴车外,路上见得最多的就是那种手摇发动、带一个车斗的红星拖拉机。
一座座陡峭高耸的大山,层层叠叠的分割世界。人们出行访亲、赶集,都是靠双腿步行,常常一走就是三四个小时。
我外婆家住的小镇,和我住的小镇只隔了一座大山。但是从我家走到外婆家,靠步行、差不多要走五个小时。
家中有一个长辈,腊月十几下着大雪、因为和丈夫吵架,刚坐完月子便冒着大雪徒步走了八个小时回娘家,从天亮走到天黑,自此落下一辈子的病根。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南下打工,大家都贫穷困苦的窝在一个个的山沟沟里,每天在干硬的黄土地中打滚。吃的是粗粝干硬的包谷饭,在贫瘠缺水的山区,大米饭属于城里人才享受得起的稀罕物,根本种不了水稻。
穿着花花绿绿裙子的苗族、布依族、水族……她们的裙子,也不像现在景区里的民族服装那么漂亮鲜艳。大家都是脏兮兮的,原本白色的裙子穿久了,早已变成了黝黑泛黄、永远洗不干净的泥土颜色。
山里全是奇形怪状的虫、兽,北盘江边悬崖上的那些猴子时常会跑到地里来抢玉米、偷水果,路边走着有时候能看到花花绿绿的毒蛇借道。
那个时代的风貌,真的原始蒙昧、却又带着无法言说的神秘韵味。
所以这本书,我决定写点自己熟悉且擅长的,写点民俗、志异、悬疑。
限于河蟹大神,很多敏感的东西我不能去还原、甚至不能去写,但我还是会尽量把记忆中那个粗粝原始的时代风貌、那种神秘的气息,呈现给大家。
这本书,会写得非常细致谨慎。
我并不是一个细致的人,甚至性格比较偏懒散和粗犷,不太喜欢写太多细节。
可这本的题材,想要还原的时代风貌,我必须足够细腻才行。
一个章节两千字,我反复要修改至少五次。
除了删改语句外,也要克制住自己那种奔涌粗犷的本性。
写这个感言的时候,我刚好修完了79章。2000字出头的章节昨晚就写完了,但今天又修改了1800字,相当于重写了一遍。
但最累的,其实是写到剧情高潮的时候。
冉青的人物关系,是带一些狗血性质的。
我的个人行文习惯,也偏向情绪,铺垫结束、写到高潮的时候,总是想写的热血一点、感人一点。
但有时候,热血过头了就是无脑,煽情过头了就是虐心狗血。
这个问题,在父子重逢开始的剧情最为显著。
那十章,我几乎是一口气、两天内写完。可后面反复修改又花了五天,每天都写了八千字起,但新增章节几乎为零。
不断的重写、删改,只是为了保持那种感人热血、但又恰到好处不狗血无脑的克制。
巨大的压力,几乎压得我喘不过气。生怕哪里没有顾及到、或是哪处细节没有处理好,导致整个剧情垮了。
好在这样谨小慎微的写到现在,这本书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无论是剧情的排布,还是伏线的收束,亦或是世界观的展开,以及那种我想要呈现的时代风貌……我几乎都做到最好了。
我的确写出了九十年代的那种味道,而不是简单的加了个年代数字、实际上和寻常都市没什么区别。
但一直都很完美的开局,也令我的压力一直持续。
不能虎头蛇尾,不能写得太奔放,要克制,要精彩,要热血,要感人……
总之,和大家抱怨一下、分享一下心态吧。
这本书会写得很慢,但我会尽量保证多更新。
毕竟除了剧情压力,我的经济压力也大。如今成绩还算不错,或许能真正的改善我贫穷了三年的生活。
如果断更、少更,或是太监,那就完了。
我会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每天多更,给大家呈现更精彩的故事。
谢谢大家支持,老骨在这里拜谢了。
VIP章节会在凌晨更新,也希望大家继续支持订阅,再求一下月票。
大家的支持,就是我的动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