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治要
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顺大道,告四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惟圣人无念于善,则为狂人,惟狂人能念善,则为圣人。言桀纣非实狂愚;以不念善故灭亡也〕。”
《礼记》治要·曲礼
曲礼曰:毋不敬〔礼主于敬〕,俨若思〔言人坐思,貌必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安民哉〔此三句可以安民也〕!
《孝经》治要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诸侯在民上,故言在上。敬上爱下,谓之不骄,故居高位,而不危殆也〕;制节谨度,满而不溢〔费用约俭,谓之制节。奉行天子法度,谓之谨度,故能守法,而不骄逸也〕。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居高位能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虽有一国之财,而不奢泰,故能长守富〕。富贵不离其身〔富能不奢,贵能不骄,故云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上能长守富贵,然后乃能安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薄赋敛,省徭役,是以民人和也〕,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恐惧。兢兢,戒慎。如临深渊,恐坠。如履薄冰,恐陷〕。
《说苑》治要·敬慎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后来吊,叔敖曰:“楚王不知臣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文子》治要·上仁
主与之以时,民报之以财;主遇之以礼,民报之以死。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
《周易》治要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
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居下体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惕,怵惕之谓也〕。”
《礼记》治要·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者,生之质也。命者,人所禀受。率,循性行之,是曰道。修,治也,治而广之,人仿效之,是曰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犹道路也。出入动作由之,须臾离之,恶乎从〕。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其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鲜,罕也。言中庸为道至美,故人罕能久行之者〕!”
《尸子》治要·四仪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是故志不忘仁,则中能宽裕;智不忘义,则行有文理;力不忘忠,则动无废功;口不忘信,则言若符节。若中宽裕而行文理,动有功而言可信也,虽古之有厚功大名,见于四海之外,知万世之后者,其行身也,无以加于此矣。
《中论》治要
慌其瞻视,轻其辞令,而望民之则我者,未之有也;莫之则者,必慢之者至矣。小人见慢,而致怨乎人,患己之卑,而不思其所以然,哀哉!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虽在隐翳,鬼神不得见其隙,况于游宴乎?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检。言必有防,行必有检,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徒以匹夫之居犹然,况得志而行于天下乎。
故唐帝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成汤不敢怠遑,而掩有九域;文王袛畏,而造彼区夏也。
《孔子家语》治要·观周
孔子观周,遂入大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参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虽处安乐,必警诫也〕,无行所悔〔所悔之事,不可复行〕。勿谓何伤,其祸将长;勿谓何害,其祸将大;勿谓不闻,神将伺人。焰焰不灭,炎炎若何;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绵绵微而不绝,则有成网罗者〕;豪末不扎〔如豪之末,言微也。扎,拔也〕,将寻斧柯〔寻,用〕。诚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伤,祸之门也。强梁者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君子知天下之不可上也,故下之;知众人之不可先也,故后之。温恭慎德,使人慕之;执雌持下,人莫逾之。人皆趣彼,我独守此;人皆惑惑,我独不徙〔惑惑,东西转移之貌〕。
内藏我智,不示人技,我虽尊高,人弗我害。唯能于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
孔子既读斯文,顾谓弟子曰:“小子志之,此言实而中、情而信。”
《周易》治要
“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老子》治要
为无为〔无所造作〕,事无事〔除烦省事〕,味无味〔深思远虑,味道意也〕。报怨以德〔修道行善,绝祸于未生也〕。图难于其易〔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为大于其细〔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处谦虚也〕,故能成其大〔天下共归之也〕。夫轻诺必寡信〔不重言也〕,多易必多难〔不慎患也〕,是以圣人犹难之〔圣人动作举事,犹进退,重难之,欲塞其源也〕,故终无难〔圣人终身无患难之事,由避害深也〕。
《论语》治要·季氏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则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宴乐,沈荒淫黩也。三者,自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