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四百零四章 诗史孤鸿:杜甫的跌宕人生
    ——以诗为刃斩破黑暗

    一见到杜甫,李逸顾不上喘口气。

    神色凝重得仿佛压着千斤重担,眉头紧锁成一个死结。

    声音急切又带着一丝颤抖:“杜先生,那些权贵已经盯上您了,他们心狠手辣,什么事都做得出来,您还是先离开这里吧。”

    说着,他在房间里来回急促地踱步,双手不停地相互揉搓。

    仿佛这样就能缓解内心的焦虑。

    “先生,您想想,李林甫把持朝政多年,党羽遍布朝野。

    杨国忠与他勾结,狼狈为奸,只手遮天。

    您的诗将他们竭力掩盖的社会疮痍公之于众,就像在他们的权势堡垒上狠狠地砸了一锤。

    他们岂会善罢甘休?现在他们已经派人监视您,稍有不慎,您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长安城,对您来说,已然是一座危机四伏的牢笼,到处都是他们布下的陷阱。

    您先离开,寻一处安全之地暂避锋芒,等这阵风头过去,您再回来。

    到那时,您依旧能为百姓发声,笔锋依旧能刺痛那些黑暗。

    可要是您现在不走,一旦落入他们手中,百姓就失去了一位敢于直言的脊梁。

    这天下的正义之声也会被他们强行压制啊!”

    杜甫却神色坚定地摇了摇头,目光中透着决然:“我若离开,谁来为百姓发声?我手中的笔,就是为了揭露这世间的不公,哪怕粉身碎骨,我也绝不退缩。这天下苍生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怎能为了一己安危而逃避?”

    李逸见劝不动杜甫,只能无奈地叹气。

    但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所能保护杜甫。

    此前,杜甫曾在一次文人聚会中与李林甫的侄子李贤有过交集。

    李贤自幼生活在权势的光环之下。

    李林甫对他寄予厚望,一心想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进而为家族增添荣耀。

    李贤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内心极度虚荣且对权势充满敬畏。

    初入文坛时,他急于获得认可。

    便满脸堆笑,对杜甫表现出一副敬仰的模样,点头哈腰地说道:“久仰杜公大名,还望杜公不吝赐教,让晚辈能在诗词之道上有所长进。日后还得多仰仗杜公提携。”

    杜甫也本着提携后进的想法,与他交流过诗词创作。

    可如今,当李贤得知杜甫因诗作得罪权贵后。

    内心的恐惧与自私瞬间占据了上风。

    他深知,若不与杜甫划清界限,自己可能会被叔父怪罪,甚至影响到自己未来在家族和官场的地位。

    为了讨好叔父,也为了保全自己。

    李贤内心经过一番激烈的挣扎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出卖杜甫。

    他匆匆来到李林甫府中,满脸谄媚地对李林甫说道:“叔父,那杜甫平日里就言语颇多,对朝廷诸多不满,此次写诗诋毁,早有迹象。他之前与我交谈时,就隐隐透露出对朝廷的不满,我当时还以为他只是随口说说,没想到他竟如此大胆。”

    他一边说,一边偷瞄李林甫的脸色,添油加醋地描述。

    企图让杜甫陷入更艰难的境地,以换取自己在权贵阶层中的安稳与前程。

    没过多久,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便时常在杜甫居所附近徘徊。

    一日,杜甫外出归来,刚踏入客栈。

    天色已近黄昏,铅云低垂,沉甸甸地压在长安城的上空。

    仿佛随时都会塌下来。

    客栈外的街道空无一人,寂静得有些诡异。

    只有呼呼作响的北风,如同一头猛兽在低声咆哮,肆意地刮过。

    吹得街边的幌子噼里啪啦地狂舞。

    街边那几盏稀疏的灯笼,在狂风中剧烈摇晃。

    昏黄黯淡的灯光忽闪忽灭,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吞噬。

    将这原本就阴森的氛围渲染得更加恐怖。

    突然,几个黑影从客栈旁的阴暗角落里如鬼魅般窜出。

    瞬间将杜甫团团围住。

    为首的一个满脸横肉,面目狰狞,恶狠狠地说道:“你就是杜甫?识相的就赶紧把那些诋毁朝廷的诗稿交出来,不然可别怪我们不客气!”

    说话时,唾沫横飞,溅到了杜甫的脸上。

    他身后的几个黑衣人也都摩拳擦掌,眼神中透着凶狠与贪婪。

    在昏暗的灯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扭曲。

    客栈门口的小厮吓得脸色惨白,浑身瑟瑟发抖。

    哆哆嗦嗦地躲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只敢偷偷地从门缝里往外瞧。

    周围的空气仿佛被冻住了,压抑得让人胸口发闷,喘不过气来。

    杜甫神色镇定,毫不畏惧地直视对方的眼睛,挺直脊梁,眼神坚定如炬,大声说道:“我所写皆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何谈诋毁?你们这些权贵的爪牙,不去关心百姓疾苦,却来威胁我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难道这就是你们维护朝廷的方式?”

    黑衣人被杜甫的气势所震慑,但仍不死心,试图强行闯入房间搜查。

    杜甫紧紧堵住门口,双手用力撑住门框,大声呵斥:“你们若敢擅闯民宅,我定要将此事公之于众,让天下人看看你们的丑恶嘴脸!”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泪湿红尘》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泪湿红尘请大家收藏:泪湿红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双方僵持不下,客栈老板见势不妙,吓得脸色苍白,双腿发软,匆忙奔跑着去报官,一路上气喘吁吁,边跑边喊:“快来人啊,救命啊,有人要强闯民宅!”

    好不容易跑到官府,他双手撑着膝盖,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结结巴巴地向官差说明情况。

    黑衣人这才不甘地离去。

    这次的威胁让杜甫更加坚定了继续创作的决心,他深知,自己不能沉默。

    而李逸在得知此事后,四处奔走,联络一些志同道合的文人,试图为杜甫争取更多的支持。

    他们在暗中收集权贵们腐败的证据,希望能以此来制衡权贵,保护杜甫。

    此后,杜甫在昏暗的烛光下,日夜笔耕不辍。

    《三吏》《三别》等一首首饱含血泪的诗作,从他笔下汩汩流出。

    在《新安吏》中,“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描绘了战争中百姓被迫征兵,母子分离的悲惨场景,瘦弱的孩子无人相送,只能孤独地踏上未知的征程,那滔滔的白水,仿佛也在为他们的命运呜咽东流,青山间回荡着亲人的哭声,令人肝肠寸断。

    在《石壕吏》里,“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官吏的蛮横与百姓的惊恐无助跃然纸上,在那漆黑的夜晚,官吏如狼似虎般抓人充军,年迈的老翁只能翻墙逃走,老妇战战兢兢地出门应对,读来让人心生愤慨。

    这些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那个时代百姓水深火热的苦难生活。

    杜甫以笔为剑,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在当时,它们宛如一把把利剑,刺痛了权贵们的心,却给生活在苦难中的百姓带来了一丝慰藉,让他们知道,自己的痛苦有人看见,有人在意。

    对后世而言,这些诗作更是无比珍贵的历史资料,让后人穿越时空的隧道,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体会到民生疾苦与社会的动荡不安。

    它们如同历史的印记,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随着时间的推移,杜甫的诗作在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百姓们口口传唱着他的诗句,那些诗句如同春风,吹进了每一个人的心田,让他们在苦难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有的百姓将杜甫的诗句写在自家的门板上,每当生活艰难想要放弃时,看到这些诗句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

    还有的百姓聚在一起,分享着从各处听来的杜甫诗作,互相倾诉着生活的苦难与对未来的期盼。

    而权贵们的打压,不仅没有让杜甫的声音消失,反而让他的诗作更加深入人心。

    在这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杜甫与他的朋友们,始终坚守着心中的信念,为了苍生,为了正义,在黑暗中奋力前行。

    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泪湿红尘》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泪湿红尘请大家收藏:泪湿红尘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