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二十三章 初到秦家
    (一)

    一大早,秦科和边小琪拖着大包小包,坐上去往秦科老家临山县的大巴。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大巴车在一个山梁上的公路边停下。

    边小琪问道:“我们到了?”

    秦科指着远处对面山坡上一片红瓦屋顶的房子说道:“那个村子就是我家所在的秦家庄。”

    她俩下了车,看见一个个头高高的女孩迎着她们跑过来,一见到她俩就热切地喊道:“哥,你回来了。”说话间就到了跟前。

    “你是小琪姐吧?”一脸汗津津的女孩高兴地对边小琪说道。

    “你是秦妍妹妹吧?”边小琪看着她,也高兴地说道。

    “秦妍,这是你小琪姐。小琪,这是我妹妹秦妍。”秦科为她俩互相介绍道。

    边小琪看秦妍把过肩乌发用皮筋束了一个简单的马尾。身上穿着朴素但干干净净的半旧衣服,一件白底碎花长袖上衣,一条蓝色筒裤,一双平底布鞋。个头和自己差不多高。两只大眼睛清澈见底,一笑就能看到两个深深的酒窝。可能经常参加田间劳作的缘故,腰身要比自己健壮和结实很多。受日光炙晒,面色红润,但掩饰不住眉宇间透出的一股书卷气和灵气,边小琪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

    秦妍看边小琪长发披肩,一顶白色镂花太阳帽,一双平底白色皮鞋,一袭白色的连衣裙衬托着她高挑优雅的身材,亭亭玉立在自己面前。她皮肤白皙,面容娇美,气质出众,笑盈盈地看着自己。秦妍也一下子就喜欢上她了,拉着她的手,高兴地说道:“小琪姐,你真漂亮,比我哥电话里说得漂亮多了。”

    边小琪笑着说道:“妹妹,你也很漂亮,而且还很聪明。”说着,她转向秦科,秦科马上说道:“我昨天给村里打电话了,所以,秦妍今天来接我们。”

    秦科把她俩的几个箱包放在秦妍推来的独轮手推车上,用绳子捆绑好,推着向村子走去。

    快到中午了,秋老虎正在发威,头顶上的太阳依然很晒。秦妍打开一把崭新的遮阳伞,给边小琪遮挡着太阳光。边小琪很感动秦妍这么有心,便要两人一起打着太阳伞,手拉着手,跟在秦科后面。要走过一个长下坡,还要走过一个长慢坡,才能到达秦家庄。

    乡野间的小道不宽,还算平整。路两边的庄稼还在疯长,已经有一人高了,她们就像走在一条绿色的甬道上。地里翠绿茂密的玉米已经开始抽穗,一阵风吹过,便哗啦哗啦作响。一群麻雀在她们头顶上空叽叽喳喳地掠过,来了又去,去了又来。

    感受着和蜀地不一样的乡野风光,边小琪说道:“这是不是就是书上所说的青纱帐?”

    秦妍说道:“姐,我们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山不高,却也不平坦。今年雨水特别多,庄稼长势好。姐说得对,看起来很像大平原的青纱帐。”

    边小琪对走在前面的秦科说道:“秦大诗人,回到你老家了,此时是不是该有诗词一首啊?”

    秦科笑道:“小时候就是种地给累怕了,才拼命读书,考大学。现在再走这熟悉的乡间小路,想起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的情景,的确有点感慨。好,守着两位才女,我就献丑了,不许笑话我。”

    秦科一边走,一边吟咏一首《雪梅香》:

    父勤劳,登晨迫暮事村田。

    盼春秋冬夏,风调雨顺连牵。

    黍米飘香眼含笑,麦芒金灿梦开颜。

    母忙碌,日夜操持,从未言烦。

    秦妍,我阿妹,玉靥星眸,气若芳兰。

    豆蔻年华,读书画纸临篇。

    不负青春自敦勉,暑来寒去榜头攀。

    门前柳,喜鹊啁啾,迎候婵娟。

    听着秦科的诗词,秦妍羞涩地对边小琪说道:“姐,哪有当哥哥的这样取笑自己妹妹的?”

    听秦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父母和妹妹的深情,边小琪却高兴地说道:“写得好,太美了。”

    秦妍笑道:“我觉得我哥说的是小琪姐,只有小琪姐才配得上诗里那样漂亮的女孩。”

    边小琪笑道:“妹妹,你这么聪慧漂亮,我也为你感到自豪。”

    秦科笑着说道:“说是就是,不是也是。”

    (二)

    三人有说有笑,走进秦家庄。遇见相识的街坊,秦科和秦妍都主动跟她们打招呼。有熟稔的街坊看见边小琪,就问秦妍边小琪是谁,秦妍笑着答道:“是我嫂子。”边小琪见秦妍这么喜欢自己,心里非常高兴。街坊们目送三人走远,都羡慕道:“老秦家的两个孩子真有出息,儿媳妇真漂亮。”

    秦妍打开自家院门,还未等踏进门,一条健壮的大黄狗欢叫着朝她们冲过来,边小琪吓得赶紧往秦科身上靠。

    秦妍立刻喊道:“大黄,站住。”大黄很听秦妍的话,立即停住,跑到秦妍身边,摇头摆尾,祈求秦妍的爱抚。秦妍蹲下来抚摸着大黄的头,指着边小琪,柔声说道:“大黄,这位漂亮的姐姐是我嫂子,也是你的主人。你要听话,不能吓唬她。”大黄似乎听懂了秦妍的话,抬头“呜呜”了两声,像是对秦妍的回应。

    边小琪看着秦妍对大黄说话,感觉很有意思。大黄温顺地看向她,摇着尾巴,又“呜呜”了两声,像是向她表示友好和问候。

    听见大黄的叫声,秦父和秦母从屋里走到院子里。秦父和秦母个头都不高,也已年过半百。半白的头发,古铜色的皮肤,腰背不弯,精气神很不错。

    秦科对边小琪说道:“小琪,这是我爸妈。”接着又对父母说道:“爸、妈,这是边小琪。”

    边小琪立刻笑着面对二老,问候道:“秦叔、婶,您们好!我是边小琪。”

    秦父微笑着看着她,点点头。

    秦母满脸含笑地走近边小琪,用粗糙的手握住她柔软细嫩的小手,说道:“小琪,欢迎你。”说着,就拉着她的手,走进正屋里,让她上炕坐。

    看着高高的火炕,边小琪转头看向秦科,秦科立刻明白了,赶紧对母亲说道:“妈,小琪不习惯坐炕,还是坐凳子吧。”他搬来一把木头凳子,秦妍在上面铺一块干净的粗布坐垫,边小琪便端坐下来。

    炕高,凳子矮,秦父和秦母盘腿坐在炕里边,边小琪需要仰视才行。秦妍觉得这样不妥,就笑着对边小琪说道:“姐,你坐炕沿边吧,就像我哥那样,不用脱鞋,把双腿垂着就行。你先到我房间换条裤子,这样坐着也方便。”

    边小琪对秦妍的细心很感动,起身跟着秦妍,走进她的房间,换上一条蓝色休闲运动裤和一件白色T恤衫。她学秦科的样子,半坐在炕沿边,双腿自然垂下来,这样就自在多了。

    秦妍在地上来回忙活着,用白瓷茶壶泡好茶水,端来五个洗得干干净净的白瓷杯子,再把放满瓜子和花生的铁瓷盘,放在炕上。她先给秦父和秦母倒了两杯茶,又给边小琪和秦科倒了两杯,然后让边小琪吃花生和瓜子:“姐,这都是咱自家地里产的。”

    边小琪笑着说道:“谢谢妹妹。”

    秦妍笑着说道:“姐,咱们是一家人,不要这么客气,你随便一些就好。”

    边小琪吃了瓜子和花生,说道:“真香,好吃。”秦母看着她开心的样子,也很高兴,一直往她手里塞花生,她又连忙说道:“谢谢婶,我自己来就好。”

    她吃着花生,眼睛又看向秦科,秦科马上明白她的意思,从炕沿起身,去把几个行李箱搬过来。他打开自己的行李箱,拿出来两瓶酒和呢子布料,说道:“爸、妈,这是小琪的爸妈让我捎给您们的礼物。”

    秦母接过礼物,高兴地说道:“小琪,你愿意来我们家,我和你秦叔就很高兴了。你爸妈还准备了这么贵重的礼物,我们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边小琪笑着说道:“叔、婶,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是我爸妈的一点心意,您们别嫌弃就好。”说着,她起身去打开自己的那个大行李箱,把她在西州买的礼物都拿了出来,说道:“叔、婶,这是我买的两件羊绒衫,您们二老一人一件。”

    秦母接过她买的礼物,抚摸着厚实的羊绒衫,高兴得更不知道说什么了。

    边小琪拿着套裙、牛仔衣、牛仔裤和套头衫,对秦妍说道:“妹妹,这些衣服都是给你的。我是按照我的尺码买的,咱俩身高差不多,应该合适,希望你能喜欢。”

    秦妍看着这么多新衣服,摸着雅致的裙子,感动地说道:“姐,让你这么破费,我真不好意思。谢谢姐,你的眼光很好,我很喜欢。”

    边小琪笑着说道:“你刚才还说我们是一家人,怎么这又客气起来了?”说得秦妍又不好意思起来。

    边小琪又看向秦科,秦科把笔记本电脑和随身听拿了过来,不等他说话,她又对秦妍说道:“妹妹,祝贺你考上T大,这是你哥给你买的。”

    秦科这会儿不听她的话了,马上说道:“秦妍,这都是你小琪姐花自己钱给你买的。一台笔记本得一万多呢,你哥我可没有这么多钱。”

    秦妍看着她俩,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边小琪又笑着说道:“妹妹,就算是我和你哥一起给你买的吧。”

    秦妍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说道:“小琪姐,你对我这么好,我不知道该跟你说什么了。”

    边小琪拉着秦妍的手,笑着说道:“妹妹,咱们是一家人,你对我真不要客气。你这么优秀,我和你哥理应为你做点什么。T大可不是什么人都能考上的,我和你哥真心为你感到骄傲。一台电脑真没有什么,你完全值得拥有。我已经把大学《新概念英语》和《走遍美国》的内容录制在这个随身听里,你可以随时听,提高自己的听力。你只管在大学里努力读书,其它的都不要操心。”

    秦妍止住眼泪,说道:“姐,请你和我哥放心,我一定会加倍努力。为你们,也更是为我自己。”

    看着两眼明亮的秦妍,边小琪笑道:“妹妹,凭着你的智商和情商,你将来不优秀,老天都会觉得不公平。说不定我和你哥会被朋友们说这是秦妍的哥嫂,我们可要跟你沾光了。”

    秦妍破涕为笑,说道:“姐,我可不敢这样说。在我眼里,你和我哥才是最优秀的,你们永远会是我尊敬的哥、嫂。”

    秦科看着姐妹俩你一言我一语,笑着说道:“两位才女都不要这么谦虚了,你们都很优秀,但优秀的人也得吃饭啊。”他问母亲:“妈,我们中午准备吃什么?”

    秦母看到她们三人关系这么融洽,也感到非常高兴,笑着对秦科说道:“按照咱们这里的老规矩,下车要吃面条。秦妍先去菜地里摘一些四季豆,准备做汤卤,然后再去擀面条,我已经把面和好了。我和你爸再做几个菜。”

    “我和小琪做点啥?”秦科问道。

    “你们俩可以去休息休息。”秦母说道。

    “我不休息,跟妹妹去菜地。你帮婶一起做菜。”边小琪对秦科说道。

    (三)

    秦科父母家的房子是面南背北的四间大瓦房,属于硬山式屋顶的房子,前后坡都覆盖以大片红瓦。位于村子西边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不算新,是八十年代中期建造起来的房子。这是河东丘陵地带的典型民房,各间的南墙上开着木格玻璃大窗和带玻璃的木门,北墙上开个小窗,这样既能冬暖夏凉,又能透进更多阳光,让屋内显得亮亮堂堂。

    四间房之间都有木门连通。她们喝茶的一间是主间,靠南窗垒起一铺占据半间面积的大火炕,大火炕连通西间的大锅灶台。烧火做饭时,火灶里的烟气穿过大炕下面的烟道,顺着墙角里的排烟道,通往房顶上的烟囱。这样既做熟了饭,又烧热了炕,一举两得。火炕有两米宽,三米长,炕面上铺着崭新的带有明丽图案的炕席,炕席是由合成革材料做成的。在白天,大炕是一家人围坐吃饭的地方,在晚上,大炕则是秦科父母睡觉的地方。在这间的北墙下,摆放着一排木柜,木柜上面摆放着一台21英寸平面直角显像管电视机。

    最东面的一间是秦妍的卧室兼书房,没有垒火炕。一张普通双人木头大床靠南窗摆放。一张木写字桌紧挨着床头,靠东墙摆放。在这间的东北角,摆放着一个大衣柜。在这间的西北角,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

    紧挨着秦妍房间的一间房算作客厅。两个单人竹木沙发和一个玻璃茶几靠北墙摆放,一张大方桌靠东墙摆放。这间房的南墙开了一个门,方便人进出院子。秦母就是领着边小琪,走这个门进入屋内。这个房间平时一般不使用,只在逢年过节时才启用,把大方桌摆正,就可以招待来访的客人。现在方桌上面摆放着一个大玻璃瓶子,瓶子里装满了清水,里面插着一大束新鲜的野花,一看就是秦妍刚从山里采摘来的。

    三间房子都是白灰墙面,水泥地面,收拾得干干净净,东西摆放整齐,看着很舒服。

    最西面的一间房被分割成一大一小南北两间。北小间也垒有一铺小炕,北墙和西墙上都各开有一个窗户。南面的大间作为厨房,一个大锅灶台与隔壁主间的火炕连通。水磨石灶台上嵌进一口八人大铸铁锅,用于下饺子面条、蒸馒头包子。靠西墙是一个从南到北一米多高的水磨石台面,下面是柜子,上面是操作台。在靠南墙的台面上放着一台液化气灶,用于炒菜。厨房的地面也是水泥地面,四壁都贴了白色瓷砖,也显得干净整洁。

    厨房跟院子西面的厢房连通,与厢房共用一扇开在厢房东墙的门。这扇门紧靠着厨房,这样可以从院子直接进出厨房,无需绕走客厅的门。

    厢房也被分割成两间,一间用于存储粮食和杂物,一间被装修成一个洗浴室。浴室四壁是洁白的瓷砖,地面铺了防滑地砖,也被擦洗得干干净净。厢房顶上安装了太阳能设备,可以提供热水洗浴。

    院子东西长约15米,南北长约8米。院子的地面不是水泥地面,铺着红砖,便于渗水,也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院子的西边是厢房,厢房顶是水泥平面,可以用于晒粮食。院子的东墙下摆放着一排鸡笼和鸭舍,养着十几只鸡和七八只鸭子,鸡鸭现在都出门觅食去了。

    院子东南角是一个石棉瓦顶的厕所,没有安装抽水马桶。秦父已经把厕所里的粪便淘净,四周用清水冲洗干净,又洒了灭蚊蝇的药。秦妍喷了一些花露水,还在厕所角落处放置一盒清凉油,这样厕所里基本上就没有臭味了。

    院门朝南,开在靠近西厢房的院墙处,有2米宽,2米高,门楼也是水泥板平顶。南院墙下砌有水泥台阶,上台阶,走过门楼顶,可以走到西厢房的房顶。

    在靠西厢房的墙根处,秦父打了一口水井,井口安装有压水设备,可以通过人工把井水压上来。

    在院墙外的大门两侧,秦父栽了一棵梨树和一棵板栗。门前的路是土路,与前排房子的距离大约有6米。

    房子西边再没有房子,因此,秦父在房子西边的空地上,又填了一尺多厚的土,围出一个小菜园子。

    (四)

    秦妍领着边小琪,到小菜园子里摘菜。

    小菜园子里种着两垄四季豆、两垄大葱、半垄黄瓜、半垄茄子、半垄韭菜、半垄西红柿、半垄青椒、一垄青萝卜、一垄胡萝卜,还有一点香菜。

    边小琪第一次走进农家菜园子,看到这么多鲜嫩的蔬菜,兴奋不已。秦妍教她识别哪些是已经成熟的菜,她便去摘了一根青绿的黄瓜、一根紫嫩的茄子、一个通红的西红柿、一个碧绿的大辣椒,再去摘一把四季豆。她在菜园里来回走动,一会儿蹲下来,一会儿站起来,把菜园子里的蝴蝶惊得四处飞逃。不一会儿,俩人就把菜筐盛满了。秦妍又拔了两根大葱,俩人便一起提着菜筐,满载而归。

    俩人一起择完菜,去用井水洗菜。边小琪想学秦妍把井水压上来,可总不能如愿。秦妍亲自给她示范,说要有节奏,不能急。她学着秦妍的动作,终于把井水压了上来。她伸手试探了冰凉的地下矿泉水后,也不顾淑女形象,直接把嘴对着出水口,喝了两口。水流太急,一下子把她的脸和头发都弄湿了,惹得秦妍哈哈大笑。

    看边小琪和秦妍嘻嘻哈哈地在院子里忙活着,秦母对在一旁帮忙的秦科和坐在灶下烧火的秦父说道:“小琪和秦妍像亲姐妹一样。”

    秦父说道:“小琪一点架子都没有,这么快就融进了咱们家,是咱们老秦家的福气。”

    秦科笑着说道:“爸、妈,我没想到小琪这样一个对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样样都精通的漂亮女孩,不仅能沾阳春水,还能如此平易近人。优秀的人相遇了,都会惺惺相惜。你们看她遇到秦妍,都不理我了。”他的话惹得秦父和秦母又笑了起来。

    择洗完菜,秦妍去擀面条,边小琪很好奇手擀面是如何擀出来的。

    看到秦妍把一米半长、一米宽的大面板放在炕上,又拿出一根一米长的粗擀面杖,让她啧啧惊叹。她摸着发硬的面团,说这怎么能擀得动。秦妍说做手擀面的面团就要硬一点,这样擀出来的面条才有筋道和嚼头。

    秦妍两臂用力,用擀面杖擀压面团,面团逐渐变大变薄。她在面饼上面撒些白面,用手抹匀,把面饼绕着擀面杖卷起,滚动擀面杖,擀了起来。擀了一会儿,把进一步变薄的面饼摊开,再撒上些白面,再卷起,再擀。

    边小琪说她也想试一试,秦妍让给她,结果她不是把面饼擀粘连了,就是擀得厚薄不均。秦妍告诉她撒面粉要面面俱到,还要尽可能均匀。擀面的时候,要用力均匀,要有节奏,不能焦急。

    边小琪按照秦妍说的方法,又试着擀起面来,这下她就把面擀得厚薄均匀,也不粘连了。她的力气毕竟没有秦妍大,不一会儿就出汗了。

    秦妍感叹道:“姐,你真聪明,什么事情都能一学就会。”

    听了秦妍的夸赞,边小琪很开心,一高兴就忘记手上还沾有白面粉,抬手去抹汗,结果把白面粉抹到了自己红润的脸上。

    秦妍拿来一面镜子,笑着说道:“姐,你照照镜子。”边小琪看到镜子里自己的脸像京剧脸谱一样,“咯咯咯”笑起来:“妹妹,我真是忘乎所以了。”

    秦科听见她俩的笑声,从厨房走过来,一见边小琪的花脸,也哈哈大笑起来。他去拿来一条干净的湿毛巾,替她把脸擦干净。

    秦妍在擀好的面皮上又均匀地撒上一些玉米面,然后把面皮折叠起来。边小琪问她为什么不再撒白面,秦妍说玉米面比较粗,粘性不强,这样切出来的面条会是蓬松的,也不会粘连,放多久都行。秦妍问她喜欢吃粗面条还是细面条,她说按照她们平时的做法就好,秦妍就切出中等粗细的面条。

    秦妍刀法娴熟,面条粗细均匀,边小琪赞叹道:“妹妹,你学习这么好,家务活也做得这么棒,我真佩服你。”

    秦妍笑着说道:“姐,你也很聪明。我这是熟能生巧,你也一定行。”说话间,她就切完了面条,再把面条抖搂着散开。

    秦妍去厨房拿来两个圆形高粱杆盖帘,把面条摊放在上面。边小琪没见过这种用具,秦妍说这是秦母纯手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需要先把一根一根高粱杆排列,通过麻绳缝连起来,再把两层高粱杆垂直交叉叠放在一起,再用麻绳将它们缝连固定起来。高粱杆盖帘结实耐用且环保,可以用来放馒头、包子、饺子和面条,还可以当锅盖用。这让边小琪又见识了民间的手工和技艺,赞叹不已。

    擀完面条,她俩又到厨房帮忙。

    秦母已经不把边小琪当外人了,拿出一个蒜臼子,让她捣蒜泥,说要用蒜泥拌凉菜。边小琪又没见过这个用具,秦妍说这是民间捣蒜泥的专用器具,流行于北方地区。蒜臼子形如中药店的“臼杵”,分臼窝和蒜锤两物,是用当地的青石打磨制成。使用蒜臼子的时候,握蒜锤,用力敲击臼窝里的蒜瓣,直到成泥。

    边小琪在水磨石台面上垫上一块毛巾,开始起劲地捣起蒜来。她说她家都是用刀剁蒜瓣成碎末,这个蒜臼子比刀好用。秦母说可以去赶集买一个,让她带回西州,给她爸妈使用,她高兴地说好。

    捣完蒜泥,边小琪又去帮秦妍烧火,一个人拉风箱,一个人往灶洞里添加柴草,一会儿俩人又互换角色。

    秦科笑着说道:“边小琪同学这是体验农家乐来了。”

    她笑道:“这样的生活很有烟火气,我很喜欢。”

    秦妍笑着说道:“姐,要不然你和我哥就在这里生活吧,不要回到城市了。”

    她又赶紧摇头。

    一家人又看到她淳朴的一面,都哈哈大笑起来。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