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4章 都听她的
    “这……”

    林玉娘看着眼前这上好的水田,她也不能说心里一点数没有。

    就是去年的天灾,太过吓人了。

    她不敢随意去猜测。

    她的表情出卖了她此刻的心思,姜绾笑着让林玉娘先干活了。

    “娘你别担心,万一再遇上去年那样的天灾,你女儿女婿也不会让家里人饿着的。”

    “好,好,你们都是有本事的人,有你们在身边,娘不怕。”

    “这就对了。”

    姜绾笑着下了田里,拿上一把秧苗开始插秧。

    昨天干了一天活,今天再弯腰干活,滋味有些酸爽,但姐姐妹妹都在干,连丫丫都在干,她这个当姨的,自然也不好意思偷懒。

    一家人起早贪黑的,用了四天的时间,把家里的十五亩水田全都种完了。

    然后又花了一天时间,把三亩旱地种上了麦子。

    原本的五亩旱地种了玉米了,姜绾就不想再种那么多玉米。

    跟着田地附近的邻居一起,种上了小麦。

    小麦种还是跟万秀菊买的,没有种过小麦的他们一家人,跟着万广柱一边学一边干。

    三亩地,花了整整一天时间。

    家里的田地都种完了,家里的人也算是歇了口气。

    这个时候,村里的学堂也开始上课了。

    姜绾让姜瑜带着丫丫去上学。

    姜瑜有些不乐意。

    “姐,丫丫去了就可以了吧?我都十二岁了,我还跟丫丫一起上学,这说出去也不好听啊……”

    姜瑜试图耍赖皮。

    不管怎么说,都不想去上学堂。

    姜绾看着她那不情不愿的模样,忍不住好笑,“你不去上学,你要在家干什么?”

    “让娘给你找个人家相看了?以后十五六岁就嫁人生孩子,每天围着锅台孩子打转?过着那种丈夫说着就是什么的日子?”

    “不是,姐,我这去尚学堂了,那也改不掉嫁人的宿命啊。”姜瑜看得倒是开。

    当然,她说的其实也没问题。

    在现在这个时代,不成亲那肯定是不实际的。女子不能为官,等到了年纪,就只有嫁人这一条路了。

    不过就算如此,姜绾也还是希望,姜瑜能多学一些知识。

    “至少你多认得几个字,以后也不至于双眼摸黑,出门像瞎子。”

    “小瑜,你二姐说的对。”

    一直没怎么参与意见的姜宁,也出声劝小妹了。

    “虽然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若是有学习的机会,谁不愿意去上学堂?”

    村里的学堂是里正创办的,他也是希望就算是姑娘家,也能多学一点知识。

    能够多明白一些事理。

    就算姜瑜不为别的,那为了里正的这一片苦心,也应该要去。

    “何叔的孙女小桃,年纪也就比你小个三岁,她也在学堂上学。”

    姜宁劝妹妹。

    姜绾跟着补充,“你是去学知识的,面子什么的哪有那么重要?”

    “再说了,你现在才多大?就这么爱面子了?”

    两个姐姐都这么说了,姜瑜也别想征求她娘的意见了。

    因为不用想,她就知道,娘一定会站在姐姐她们那一边的。

    无奈之下,她只能跟着丫丫一起去村里学堂上学。

    姜绾为了照顾她那别扭的小自尊心,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亲自送姜瑜跟丫丫去到了村里的学堂。

    村里的学堂的位置,就在村口那边,当初他们来借宿的院子里。

    学堂是里正开的,教书的人,也是里正。

    一间大课堂里,坐着八九个孩子。

    姜绾让妹妹跟丫丫进去,她则是去缴纳学费。

    村里的学堂学费很便宜,一个人就二十个铜板,便可以从现在上到秋收的时候。

    因为学费便宜,先生又只有里正一个人,所以学风相对的也是比较闲散的。

    有的上到一半了,家里有事就来这里退铜板,然后就回家了。

    里正对此也没有办法,毕竟学习看个人,他给了这个机会,搭建了这个平台,剩下的就得看个人跟家庭了。

    姜绾过来的时候,何文强似乎早就预料到了。

    他笑着收下了铜板,给姜绾写了条子。

    “我会发她们一人一本三字经,村里的条件就只能教一些简单的基础了。”

    何文强年轻的时候,念过几年书。

    他知道读书的重要,也知道这是富裕的人家才能参与的。年纪大了一些之后,他就在想,有没有办法让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识字?

    不说人人考上秀才,至少是有那么一点文化,认识一些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简单的算数。

    一直有着这个理想的他,在当了里正之后,终于决定在村里开学堂。

    二十文的学费里,有十五文是去买书的钱,他就只收五文钱而已。

    这算是够可以的了。

    姜绾点了点头,感谢了一番何文强的大义。

    何文强笑着摆手,说自己也是打发时间而已,谈不上什么大义。

    说了一会儿的话,姜绾就回家了。

    至于姜瑜跟丫丫,就老老实实的这边上学了。

    回了家,姜绾去后院看了看在干活的谢衍他们。

    庄稼人的活儿就是这么的多。

    尤其是像姜绾他们家这样的。

    刚把地种完,就又要收拾后院,把猪圈,驴棚,还有鸡圈都收拾出来。

    花了三天的时间收拾好了之后,就把猪,鸡,还有家里的驴都转移到了后院围墙后,刚搭建好的棚子里。

    猪圈是挨着围墙不远搭的,后边有很宽的一块地,那是鸡圈。

    鸡圈的外围,木头围起来的高度有差不多十米。

    这个高度,这些鸡随便散养在里边,也不用担心它们会飞走了。

    而驴棚依旧是在猪圈的旁边,上边盖着稻草,盖得严严实实的。

    “改天去买瓦片的时候,多买一些回来,把猪圈跟驴棚顶上也盖着瓦片,这样下雨的时候就不用怕漏雨了。”

    姜绾提议。

    林玉娘非常认同。

    虽然是家里的牲畜,她也还是很宝贝它们的。

    姜宁记在了心上,一边的万广柱,谢衍他们也都记住了。

    虽然说家里现在多了一个万广柱,大姐也眼看要成亲了,但是他们还是习惯性的听从姜绾的意见。

    她俨然已经成了这个家的大家长了。

    喜欢逃荒路上,捡个流放糙汉种田吃肉请大家收藏:逃荒路上,捡个流放糙汉种田吃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喜欢逃荒路上,捡个流放糙汉种田吃肉请大家收藏:逃荒路上,捡个流放糙汉种田吃肉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