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148章 废史立牧
    在洛阳城的皇宫中,灵帝刘宏坐在龙椅上,面带喜色。

    他刚刚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皇甫嵩在南方战场上大败王国,而北方战场上,孟益、公孙瓒、邹靖、刘备等人也大破张举、张纯的叛军。这些胜利的消息,让灵帝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陛下,公孙瓒和刘备等人在北方战场上的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应该给予他们适当的封赏。”身边的宦官小心翼翼地建议道。

    灵帝点了点头,他看着手中的捷报,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传旨,拜公孙瓒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刘备为中山安喜县尉。”灵帝大声说道。

    宦官立刻领旨而去,他知道这些封赏对于公孙瓒和刘备来说,意味着他们的地位和权力将会有所提升。

    在北方战场上,公孙瓒和刘备等人接到灵帝的封赏,心中都充满了喜悦。公孙瓒被封为中郎将,封都亭侯,这是他多年征战的回报,也是对他军事才能的认可。而刘备,虽然只是被封为中山安喜县尉,但这是他第一次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刘备看着手中的任命状,心中充满了感慨。他知道,这个小小的县尉职位,只是他在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机会,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洛阳城的皇宫中,灵帝刘宏看着手中的捷报,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这些胜利的消息,将会给大汉带来短暂的安宁。但他也知道,在这安宁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挑战和危机。

    在洛阳城的暗流涌动中,每个人都怀着自己的野心和计划。

    刘焉站立于众多朝臣之中,他的眼神深邃,透露出一丝忧虑。他目睹着朝纲的混乱,宦官的专权,天下的多事,时局的危险,心中早已萌生退意。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声音坚定而有力:

    “陛下,诸位同僚,吾有一言,不吐不快。如今,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此乃国家之大患,不可不察。依刘焉之见,应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

    就在这时,宗室成员刘焉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恢复自光武帝时期就已废除的“州牧”制度。

    朝堂之上,一时议论纷纷。有的朝臣点头赞同,有的则面露疑惑。

    益州刺史郤俭在州内横征暴敛,大肆贪腐,残害百姓,引起州内动荡。此乃刺史之失职,亦是国家之不幸。并州刺史张懿被休屠各人所杀,凉州刺史耿鄙征讨边章、韩遂时被手下哗变士兵所杀。这些事情,都印证了刘焉之言。

    皇宫之中,灵帝刘宏他的眼神中透露着疲惫和焦虑,因为全国各地不断爆发的叛乱让他夜不能寐。

    灵帝封宗正刘虞为幽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议郎贾琮为冀州刺史,出镇各州。

    “陛下,微臣刘焉,愿为朝廷分忧,主动请缨担任交州牧。交州位于南疆,朝廷治理不便,微臣愿前往,稳定边疆,为朝廷效力。”

    灵帝眉头微皱看了一眼不动声色的士徽说道:“刘焉,你可知道交州地处偏远,环境艰苦,且民风彪悍,治理不易?”

    “陛下,微臣明白。但正因交州特殊,微臣才更应前往。微臣有信心,定能稳定交州,为朝廷开疆拓土。”

    “好,既然你心意已决,朕便准你前往交州。但愿你真的能如你所言,为朕分忧,稳定边疆。”灵帝心想既然你想去送死,咱也不拦着你了,这交州都死几个刺史了,你比他们又如何。

    灵帝看着一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士徽,叹了口气。

    “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厚望。”

    朝会结束后,董扶步履匆匆,来到了刘焉居所中拜见。他深知刘焉此时的处境,心中不禁忧虑重重。

    “刘大人,这交州去不得啊。”董扶一见面,便急切地说道。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刘焉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还请,董大人明示。”他看着董扶,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董扶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先不说这交州死了多少豪杰,单单这通往交州的道路,尽数都在士将军手中。刘大人能否安全抵达交州都难说。”

    “抵达交州之后,又如何能与士家抗衡?”

    刘焉瞬间明白了董扶话中的含义,他的脸色变得苍白。他回忆起朝堂之上,士徽那奇怪的眼神,原来其中竟隐藏着如此深的敌意。

    “原来如此。”刘焉喃喃自语,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恐惧。他只觉得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无形的旋涡,无法自拔。

    他原本只是想找个偏远的地方,安身立命,远离朝堂的纷争。却没想到,无形之中,他已经得罪了士徽。

    刘焉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升起,冷汗瞬间湿透了他的衣背。他看着董扶,眼中闪过一丝求助的神色。

    “董大人,我该如何是好?”刘焉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他感到自己仿佛置身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都可能被巨浪吞噬。

    “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刘大人当去益州,董某不才,愿追随大人前往益州。”

    刘焉沉声道:“董先生,您所言之‘益州分野有天子之气’,我已深思熟虑。如今,正是我刘焉大展雄图之时。我意已决,明日便向朝廷上书,请求为益州牧。”

    董扶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主公,此乃明智之举。益州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且资源丰富。加之如今黄巾之乱,朝廷正需良将镇守四方。您此时提出此请,正是天时地利人和。”

    刘焉点头,脸上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正是如此。朝廷见我愿平定叛乱,必会欣然同意。益州牧之位,非我莫属。”

    董扶微笑道:“刘大人,一旦您成为益州牧,便可暗中积攒力量,待时机成熟,便可……”

    刘焉眼中闪过一丝野心之火,接口道:“便可图谋天下。董先生,您的智谋,我刘焉铭记在心。日后,我若有成就,必不忘先生今日之谋。”

    董扶微微欠身:“能为主公效力,是董扶莫大的荣幸。只愿主公能早日达成宏图大志。”

    刘焉站在书房内,窗外夜色深沉,室内灯火通明。他的手中拿着刚写好的奏章,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期待。他知道,这是一场豪赌,赢了可能一步登天,输了则可能万劫不复。

    他转身看向侍中董扶,语气坚定地说:“茂安,你看这份奏章是否妥当?我刘焉一生谨慎,但此次事关重大,不得不冒险一试。”

    董扶接过奏章,快速浏览一遍后,点头道:“刘大人,您的奏章言辞恳切,理由充分。如今益州确实需要一位像您这样的能人前去平定叛乱,相信朝廷会慎重考虑的。”

    刘焉微微一笑,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茂安过誉了,我刘焉岂敢自称能人。只是,这益州的天子之气,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啊。”

    几天后,朝廷的回复传来,刘焉如愿以偿被任命为益州牧。他站在书房内,手中的圣旨几乎要被捏碎,脸上却露出了难以抑制的喜悦。

    “哈哈哈,茂安,你看,朝廷竟然真的同意了!我刘焉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了!”他转身对董扶说,眼中闪烁着野心和期待。

    董扶微笑着拱手:“恭喜刘大人,您此次赴任,必定能够平定叛乱,安抚百姓,成为一代名臣。”

    刘焉点头,眼神坚定:“没错,我刘焉定会不负朝廷所托,不负天下百姓所望。益州,将是我新的起点!”

    改置州牧之后,东汉帝国的局势似乎出现了转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帝国境内的各大反政府武装相继被镇压,这一消息传到洛阳,朝廷上下顿时一片喜气洋洋。在许多官员和贵族看来,这似乎预示着东汉的中兴即将到来,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这种乐观的情绪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孔子的古训。孔子曾经说过:“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这句话深刻地指出了一个问题:一个国家的真正危险,往往不是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来自内部的分裂和矛盾。

    洛阳的朝廷在庆祝胜利的同时,却忽略了这个深刻的道理。州牧制度的实施,虽然暂时平定了叛乱,但也加剧了中央集权的衰落。州牧们逐渐成为地方的实权人物,他们的忠诚更多地转向了自己和地方,而非中央政府。这种趋势,实际上为未来的分裂和动荡埋下了伏笔。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