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香消玉减二十载,再度重生又为人。
几番波折多苦难,幸得相遇好郎儿。
父母与女分离别,二十年后又相逢。
以为家庭能和睦,难得有情如意郎。
两情相悦心相应,却遭父母来拆散。
孤魂野鬼二十年,得如意君精血养。
帮助连锁云翠仙,教令杨郎出元血。
浩浩荡荡真君子,清清丽丽妙美人。
本该天作之合配,奈何父母对阻挡。
惶惶终日难安绪,迷迷往来寻福地。
话说连锁的父亲连员外嫌弃杨于畏只是个贫寒的书生,拒绝收他为婿。
但是连员外面对女儿连锁的哀求,于是连员外对杨于畏说:“如今当今的皇帝正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你可以去赶考,取得功名,我们便把连锁嫁给你。”
杨于畏深爱着连锁,为了能获得连锁父母的同意,于是就答应了下来。
明洪武十七年(1384)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院试)、省级考试(乡试)和中央考试(会试和殿试)。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是明代科举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明朝朝廷统一颁布制度,各省纷纷举行乡试,此后三年一考就成为了定制,直至日后明末,依然如此。
这一年,山东布政使司接到了明朝朝廷的命令之后,也很快地给下属各府州县发去了通知公文,通知各州各地的官员安排各自的学子生员到省城去考试。因为洪武十七年是甲子年,后世史料就称之为洪武“甲子科”山东乡试。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太祖皇帝朱元璋下令铸造铁牌,置与宫门中,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又下诏给政府各部门“毋得与内官监文移往来”。
且说杨于畏为了能顺利和连锁在一起,答应了连锁的父亲的要求,前去赶考。
这一日,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飞舞着,杨于畏在赴京赶考的道路上,看着四周静悄悄的没有什么行人。
杨于畏来到了一条河边,因为口渴便饮用了河里的水,突然感觉到腹部疼痛,就这样昏死了过去。
这个时候,一个少年路过把昏倒的杨于畏扶回了他们的家里。
这个少年是狐妖黄九郎,当初和借尸还魂的何子萧以及救自己的义母搬了别处居住。期间黄九郎也和附近一些狐狸成精的姊妹兄弟住在一起。
黄九郎这狐狸精以及人类的这一家子人,把杨于畏救回到了自己家,为他解除身上的病痛。
杨于畏被这一家狐人共住的人家给救活了过来,醒来就看见一个少年站在自己眼前,容貌美好,仪态风雅。
那少年看到杨于畏,便过来向他行礼,略致问候以后,就邀请他进自己家里说话。杨于畏因为被少年搭救,所以很是喜欢眼前这个少年,毕竟对自己有救命之恩嘛。杨于畏非常高兴地跟这个少年进了门。
杨于畏看见进来的房屋虽然不太宽敞,但是四周都挂着锦缎帏幔,墙壁之上挂着许多古人的字画。桌案头上有一本本的书籍摆放着。
杨于畏在摆放的书籍里翻阅了一下,翻到了罗贯中着作的。有《三国志通俗演义》,其它作品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这些都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罗贯中,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是东原(东平的古称)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当元仁宗延佑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着名学者赵宝丰学习。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关于他的小说,《西湖游览志馀》称他“编撰小说数十种”,又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在此简单介绍罗贯中此人,虽然与本回小说故事无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济公传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济公传奇请大家收藏:济公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杨于畏看见这个少年住在这座宅院,以为他是这个家的主人,也就不再问他的姓氏家族了。
少年详细地询问了杨于畏的经历,很同情他,劝他设馆教书。杨于畏叹息道:“我这流落在外的人,谁能推荐我呢?我为的是连锁,才赴京赶考。”
少年黄九郎说:“如果不嫌弃我拙劣,我愿意拜您为师。”
杨于畏闻言大喜,不敢当少年的老师,请他以朋友相待。便问少年说:“您家里为什么老关着大门?”
少年回答道:“这是之前别人家的宅子,以前因为家主欠钱,卖了房子回乡居住了,所以空闲了很久。我姓黄,名九郎,祖先住在陕西。因为家宅被野火烧了,暂且借居安顿在这里。”
杨于畏这才知道这个少年不是原来的的主人。当晚,两人谈笑风生,非常高兴,少年就留下杨于畏和他同床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的时候,就有个小书童进屋来生着了炭火。少年黄九郎先起床进了内宅,杨于畏还围着被子在床上坐着。
书僮进来说:“太公来了。”杨于畏大惊,急忙起床。一位白发老人进来,向杨于畏殷切地感谢说:“先生不嫌弃我那愚顽小子,愿意教他念书。他才初学读书习字,请不要因为朋友的关系,而按同辈看待他。”
老人说完后,就送上一套锦缎衣服,一顶貂皮帽子,鞋和袜子各一双。老人看杨于畏梳洗完了,于是吩咐上酒上菜。
房内摆设的桌椅和人们穿着的衣裙光彩耀眼,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做成的。酒过数巡,老人起身告辞,提上拐杖走了。
这个时候一个美丽的少女走了过来,她叫娇娜。是个狐仙,是她用内丹给杨于畏治病的。
但见娇娜非常美丽,描画的双眉,像蚕蛾的一对触须那样弯曲细长。唇红齿白,眼若秋波。杨于畏有了一些好感。
《济公传奇》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
喜欢济公传奇请大家收藏:济公传奇更新速度全网最快。